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教学案例
【作者】 刘 洁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科书上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中"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一课,这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色彩练习课,它在初中风景写生课程中处于色彩基础学习阶段。依据本课内容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色彩基础知识的情况,为以后德风景写生色彩练习奠定应知的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课的
知识目标:为学习相关的色彩知识,了解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所产生的色彩效果;
能力目标:为在理解以春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的前提下,运用抽象色彩练习的形式体会色彩,特别是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为引导学生珍惜人生中的春天,把握好美好的青春时光。
2、教学重点:学习相关的色彩知识,了解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所产生的色彩效果。
3、教学难点:运用抽象色彩练习的形式体会色彩,特别是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二、教学方式:
以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学生学法:
讨论交流,探索实践,主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四、学生情况: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色彩的某些基础知识(原色、间色),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某些知识已经有所淡忘,所以本节课的知识传授的过程应该在唤起学生知识回忆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进而达到初步形成有关色彩基础知识体系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
教师:基础色相环挂图、相邻色和对比色色彩构成作品、课件、电教为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学生:课前完成复性练习色卡、18cm×18cm的正方形色彩练习纸、色彩颜料调色盒、洗笔筒、水粉笔等。
六、教学特点:
1、课前做复习性色彩调和练习,即让学生复习三原色的概念、熟悉颜料的性质,又提高色彩调配的技能和技巧。
2、课前播放春天的图片,并衬托表现春天的音乐《帕米尔的春天》。
3、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体验、质疑探讨、归纳总结、色彩实践来了解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所产生的色彩效果,自主建构相关色彩的基础知识。
4、引导学生感受艺术家们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观察,大胆的想象用不同的色彩表现春天。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情景创设
教师导入: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好。因为今天早晨上班的时候,老师注意到身边发生了许多变化,让我感到春天来了。请同学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身边有那些微妙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春天来了。
学生回答:小草变绿了;燕子回来了;公园晨练的人增多了;树枝发芽了;春雨飘落了……
教师点题:在我们周围到处可以看见春天的景象、春天的色彩,那么我们如何用我们的画笔,我们手中的色彩来表现春天呢?让我们一起走入春天的世界,了解春天的色彩,进入色彩世界,了解色彩知识。
(如此导入课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了解相关的色彩概念和规律--自主认知
⑴旧知复习:
教师设疑:三原色指的是哪三种颜色,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三原色指的是红、黄、蓝三种颜色。它们的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可以混合出全部色彩而自身不能被别的色彩混合而成。
教师再问:三原色中等量的红色和黄色混合后会形成什么颜色?等量的红色和蓝色混合后会形成什么颜色?等量的黄色和蓝色混合后会形成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红色和黄色混合后形成橙色;红色和蓝色混合后形成紫色;黄色和蓝色混合后形成绿色。
教师阐述:橙、紫、绿三种颜色是间色,我们把由两种原色混合而成的颜色叫做间色,又叫二次色。
⑵探求新知:
①检验课前各组完成复色色卡调色练习情况。课前练习要求第一组将等量的黄色和橙色相调和;第二组将等量的橙色和红色相调和;第三组将等量的橙色和紫色相调和;第四组将等量的紫色和蓝色相调和;第五组将等量的蓝色和绿色相调和;第六组将等量的绿色与黄色相调和。
②各组选出一名完成最好的同学介绍调色和涂色的经验。
③教师出示色相环上的三原色和三间色请学生观察思考
如何将自己绘制的色卡按照色相环中与原色、间色的不同关系粘贴在色相环相应的位置上。
④了解相邻色、对比色概念。
教师设疑:请学生们观察色相环中同黄色距离远近不同的色块,色相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距离近的变化小,距离远的变化大。
教师阐述:色相环中距离比较近,色相变化小的两种颜色叫相邻色,距离比较远色相变化大的叫对比色。
3、知识深化--自主思考
教师设疑:这是相邻色、对比色色彩构成作品,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
学生选择。
教师设疑:请同学们说明自己选择的作品采用的是相邻色还是对比色。
学生回答。
教师设疑:这是表现春天景象的图片,请同学确定它所采用的是相邻色还是对比色。
学生回答。
(此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意义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深化、巩固了新学的理论知识)。
4、艺术实践--自由体会,自由表现
⑴感受春天
教师设疑:请各小组代表选择艺术家用不同形式表现春天的作品
a、诗词,杜甫《春夜喜雨》;
b、绘画,吴冠中《溪》;
c、散文,朱自清《春》;
d、歌曲,儿歌《春天在哪里》。
学生选择。
教师设疑: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明对所选作品的理解。
(此环节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内涵,提高艺术实践能力)
⑵表现春天
教师设疑:请各组同学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利用手中的色彩在小方块内填涂不同的色彩来表现春天。
学生完成作品。
老师巡回辅导,课件反复播放以上表现春天的艺术作品。
(此环节通过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结合所学的色彩知识表现对作品的理解,抒发对春天的感受。)
八、教学反思:
本课在组内展示课活动中受到了听课教师的普遍好评,但是反复思索各个教学环节,还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1、教堂训练中,要求学生分成六组,分别用等量的红+紫→?紫+蓝→?蓝+绿→?绿+黄→?黄+橙→?橙+红→?调和后形成的彩色涂在10cm×10cm的白色卡纸上,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要求彩色调和时要注意水分多少,填涂在色卡上时要均匀深浅一致,因此在课堂检查时出现色彩调和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2、艺术实践环节设计为
A、B、C、D四种选择,分别为表现春天的诗词、绘画、散文、歌曲,请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作品的了解,用抽象的色块组合表现对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春天,此环节设计的意图是拓展知识面,横向加深同学对各种艺术形象的了解,提高抽象色彩表现能力,但是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求班级中四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分别选择
A、B、C、D四种形式,故此本组同学只能对小组长选择的艺术形式进行再次创作,从某种程度上固定了学生的选择,限制了学习自主创作的空间。
3、作品点评、互评环节时间有限,令学生失去了互相学习,进一步提高的机会。
1、教学目标: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科书上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中"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一课,这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色彩练习课,它在初中风景写生课程中处于色彩基础学习阶段。依据本课内容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色彩基础知识的情况,为以后德风景写生色彩练习奠定应知的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课的
知识目标:为学习相关的色彩知识,了解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所产生的色彩效果;
能力目标:为在理解以春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的前提下,运用抽象色彩练习的形式体会色彩,特别是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为引导学生珍惜人生中的春天,把握好美好的青春时光。
2、教学重点:学习相关的色彩知识,了解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所产生的色彩效果。
3、教学难点:运用抽象色彩练习的形式体会色彩,特别是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二、教学方式:
以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学生学法:
讨论交流,探索实践,主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四、学生情况: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色彩的某些基础知识(原色、间色),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某些知识已经有所淡忘,所以本节课的知识传授的过程应该在唤起学生知识回忆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进而达到初步形成有关色彩基础知识体系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
教师:基础色相环挂图、相邻色和对比色色彩构成作品、课件、电教为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学生:课前完成复性练习色卡、18cm×18cm的正方形色彩练习纸、色彩颜料调色盒、洗笔筒、水粉笔等。
六、教学特点:
1、课前做复习性色彩调和练习,即让学生复习三原色的概念、熟悉颜料的性质,又提高色彩调配的技能和技巧。
2、课前播放春天的图片,并衬托表现春天的音乐《帕米尔的春天》。
3、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体验、质疑探讨、归纳总结、色彩实践来了解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所产生的色彩效果,自主建构相关色彩的基础知识。
4、引导学生感受艺术家们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观察,大胆的想象用不同的色彩表现春天。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情景创设
教师导入: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好。因为今天早晨上班的时候,老师注意到身边发生了许多变化,让我感到春天来了。请同学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身边有那些微妙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春天来了。
学生回答:小草变绿了;燕子回来了;公园晨练的人增多了;树枝发芽了;春雨飘落了……
教师点题:在我们周围到处可以看见春天的景象、春天的色彩,那么我们如何用我们的画笔,我们手中的色彩来表现春天呢?让我们一起走入春天的世界,了解春天的色彩,进入色彩世界,了解色彩知识。
(如此导入课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了解相关的色彩概念和规律--自主认知
⑴旧知复习:
教师设疑:三原色指的是哪三种颜色,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三原色指的是红、黄、蓝三种颜色。它们的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可以混合出全部色彩而自身不能被别的色彩混合而成。
教师再问:三原色中等量的红色和黄色混合后会形成什么颜色?等量的红色和蓝色混合后会形成什么颜色?等量的黄色和蓝色混合后会形成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红色和黄色混合后形成橙色;红色和蓝色混合后形成紫色;黄色和蓝色混合后形成绿色。
教师阐述:橙、紫、绿三种颜色是间色,我们把由两种原色混合而成的颜色叫做间色,又叫二次色。
⑵探求新知:
①检验课前各组完成复色色卡调色练习情况。课前练习要求第一组将等量的黄色和橙色相调和;第二组将等量的橙色和红色相调和;第三组将等量的橙色和紫色相调和;第四组将等量的紫色和蓝色相调和;第五组将等量的蓝色和绿色相调和;第六组将等量的绿色与黄色相调和。
②各组选出一名完成最好的同学介绍调色和涂色的经验。
③教师出示色相环上的三原色和三间色请学生观察思考
如何将自己绘制的色卡按照色相环中与原色、间色的不同关系粘贴在色相环相应的位置上。
④了解相邻色、对比色概念。
教师设疑:请学生们观察色相环中同黄色距离远近不同的色块,色相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距离近的变化小,距离远的变化大。
教师阐述:色相环中距离比较近,色相变化小的两种颜色叫相邻色,距离比较远色相变化大的叫对比色。
3、知识深化--自主思考
教师设疑:这是相邻色、对比色色彩构成作品,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
学生选择。
教师设疑:请同学们说明自己选择的作品采用的是相邻色还是对比色。
学生回答。
教师设疑:这是表现春天景象的图片,请同学确定它所采用的是相邻色还是对比色。
学生回答。
(此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意义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深化、巩固了新学的理论知识)。
4、艺术实践--自由体会,自由表现
⑴感受春天
教师设疑:请各小组代表选择艺术家用不同形式表现春天的作品
a、诗词,杜甫《春夜喜雨》;
b、绘画,吴冠中《溪》;
c、散文,朱自清《春》;
d、歌曲,儿歌《春天在哪里》。
学生选择。
教师设疑: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明对所选作品的理解。
(此环节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内涵,提高艺术实践能力)
⑵表现春天
教师设疑:请各组同学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利用手中的色彩在小方块内填涂不同的色彩来表现春天。
学生完成作品。
老师巡回辅导,课件反复播放以上表现春天的艺术作品。
(此环节通过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结合所学的色彩知识表现对作品的理解,抒发对春天的感受。)
八、教学反思:
本课在组内展示课活动中受到了听课教师的普遍好评,但是反复思索各个教学环节,还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1、教堂训练中,要求学生分成六组,分别用等量的红+紫→?紫+蓝→?蓝+绿→?绿+黄→?黄+橙→?橙+红→?调和后形成的彩色涂在10cm×10cm的白色卡纸上,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要求彩色调和时要注意水分多少,填涂在色卡上时要均匀深浅一致,因此在课堂检查时出现色彩调和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2、艺术实践环节设计为
A、B、C、D四种选择,分别为表现春天的诗词、绘画、散文、歌曲,请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作品的了解,用抽象的色块组合表现对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春天,此环节设计的意图是拓展知识面,横向加深同学对各种艺术形象的了解,提高抽象色彩表现能力,但是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求班级中四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分别选择
A、B、C、D四种形式,故此本组同学只能对小组长选择的艺术形式进行再次创作,从某种程度上固定了学生的选择,限制了学习自主创作的空间。
3、作品点评、互评环节时间有限,令学生失去了互相学习,进一步提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