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历史教学中讨论法的运用
【作者】 玛力旦·阿布都力木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所谓讨论法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以讨论为主,各自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自学、自讲,从而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传统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理论的影响,教师又要受到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约束,而学生为应付激烈的考试竞争,不得不去死记硬背。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意向和目标针对性,要把学生的技能转变成他们自己智力活动安排,要把教学的过程转变成为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变被动的教学过程为学习主动学习的过程。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主动去了解历史的知识,讨论式教学策略就是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师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索,培养学习思辨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教学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参与讨论,学生首先要搞清楚所论及和历史问题,需要自己查找资料,根据材料确定论点和论据,还要撰写讨论提纲等等,这些活动无疑会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那么讨论法教学应如何开展呢?首先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习。并不是任何一道题都可以讨论,讨论题目必须有讨论的价值,通过这个题目的讨论,学生能自己把课上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能有所认识,有所感悟。分组定时讨论,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讨论小组,然后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给出的讨论题目,并总结出知识要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既紧张又热烈的气氛中完成讨论任务。不分组,容易出现“大帮哄”“浑水摸鱼”的现象;不给学生时间限制,学生没有紧张感,会出现“嘻嘻哈哈”甚至“跑题”的情况。在时间限制和紧张气氛中,学生积极开拓思维,既适应高考的需求,也适应时代的节奏。再次学生回答总结,自主学习。在学生自由讨论结束后,还要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反馈上来,可自由发言,也可按组发言,这要视不同情况而定。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得出的认识,用一些诸如“好”“非常好”“太棒了”“继续努力”之类的词语给以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即使学生说错了,教师也不要生硬否定,要委婉地指出,并鼓励其站起来的勇气,使一些不敢开口或怕说错的学生消除顾虑,让所有的同学都活动起来。如讲授“‘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一目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内容,在此情境下设问:(1)结合已掌握的史实,从态度、手段、原因等方面说说帝国主义是怎样对待中国革命的?(2)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又采取了什么手段?和以前有什么异同?(3)对此,革命派采取了什么态度?革命派采取的态度说明了什么?(设立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问号是教学的出发点,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向导。然后以教材为范例,以课堂为阵地,整合课本内容,补充必要材料,进行由浅而深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回答问题(提供材料,鼓励学生思考)。最后在互动中形成认识:帝国主义一贯破坏中国革命,不同时期采用的手段不同;革命派因其有软弱性一面,在帝国主义压力面前也有妥协(得出结论)。
在讲述“中华民国成立”一目时,在上面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设问:(1)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2)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采取了什么态度?这已说明了什么问题?(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意义是什么?(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材料、图片、表格等内容,适时播放有关中华民国成立的音像资料(提供解决问题的材料)。让学生围绕问题谈体验,说看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用事实说明问题,形成理论认识: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革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及颁布的文献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善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作用;但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对帝国主义妥协,反封建不彻底,使革命潜伏着危机(系统知识,得出结论)。
在讲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一目时,先让学生回顾袁世凯其人其事,然后设问: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有哪些因素促使他篡夺果实?同样,讲述“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一目时,也要从问题入手:(1)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你是怎样认识的?(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经验与教训?(提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理解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及教材上摘录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并在掌握一定材料、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提供材料,鼓励思考)。最后形成的认识是:辛亥革命有其成功之处,有重大的历史功绩,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得出总结)。
教师在讨论时正确实施指导管理,需掌握一定的技能。既然学生讨论并不是围绕教师观点进行,也不是在教师控制下一步步导向教材的观点,而是围绕某一问题自由自在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要尽量少说话,不能暗示学生你认为什么是正确答案,否则教师会很快发现讨论变成了自己的独白。因为一旦教师表明了什么意见最好,学生就很难提出其他看法了。教师可有一些鼓励性反应:“哦……”、“有可能”、“我懂了”等表明自己知道了、理解了学生所说;也可用自己的话将学生的意思重新表述或总结,以使更多的学生清楚明白:“张宏认为现在的农业税应该以人丁为征收标准,理由是人口太多,推行计划生育又很困难。”“我理解你的意思,你是说……”。“王兰认为……而刘平认为……”;有时可要求学生自我更正,澄清含糊的表述:“你说的‘我们’指哪些人?”“请你说详细点,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等。当有的学生不善发言,仅仅表明肯定或否定态度时,老师可启发他作进一步阐述:“你认为不公正,怎样才会更公正?”“你表示反对,理由是什么?”有时也可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再看看丘吉尔演讲中的第二段,他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网站上有你需要的资料。”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创造出一种宽松、平等的气氛,使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所想。另外,当讨论变成少数学生的独角戏时,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讨论,如问:“其余同学是怎么考虑的?”当讨论出现停顿,老师要忍耐。若每次沉默都由你来打破,学生就会形成对你的依赖,难以发展起学生对讨论质量的责任感;若常采用小组讨论,可不时变换小组成员,以防个别成员被小组冷落;有时可按能力分组,老师将中心议题编成不同的形式,以适应班上不同讨论组的能力水平。
总之,教育民主化,要求我们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的权利;教育科学化,在于教师及学校教育不是要为学生解答所有的问题,而要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当讨论法及探索、研究式学习使学生在不断探索、思考中变得日益博学、睿智时,我们将惊异地发现,教师不再是蜡烛,因为他(她)也能从学生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从而不断自我更新。届时,教学相长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主动去了解历史的知识,讨论式教学策略就是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师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索,培养学习思辨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教学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参与讨论,学生首先要搞清楚所论及和历史问题,需要自己查找资料,根据材料确定论点和论据,还要撰写讨论提纲等等,这些活动无疑会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那么讨论法教学应如何开展呢?首先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习。并不是任何一道题都可以讨论,讨论题目必须有讨论的价值,通过这个题目的讨论,学生能自己把课上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能有所认识,有所感悟。分组定时讨论,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讨论小组,然后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给出的讨论题目,并总结出知识要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既紧张又热烈的气氛中完成讨论任务。不分组,容易出现“大帮哄”“浑水摸鱼”的现象;不给学生时间限制,学生没有紧张感,会出现“嘻嘻哈哈”甚至“跑题”的情况。在时间限制和紧张气氛中,学生积极开拓思维,既适应高考的需求,也适应时代的节奏。再次学生回答总结,自主学习。在学生自由讨论结束后,还要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反馈上来,可自由发言,也可按组发言,这要视不同情况而定。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得出的认识,用一些诸如“好”“非常好”“太棒了”“继续努力”之类的词语给以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即使学生说错了,教师也不要生硬否定,要委婉地指出,并鼓励其站起来的勇气,使一些不敢开口或怕说错的学生消除顾虑,让所有的同学都活动起来。如讲授“‘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一目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内容,在此情境下设问:(1)结合已掌握的史实,从态度、手段、原因等方面说说帝国主义是怎样对待中国革命的?(2)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又采取了什么手段?和以前有什么异同?(3)对此,革命派采取了什么态度?革命派采取的态度说明了什么?(设立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问号是教学的出发点,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向导。然后以教材为范例,以课堂为阵地,整合课本内容,补充必要材料,进行由浅而深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回答问题(提供材料,鼓励学生思考)。最后在互动中形成认识:帝国主义一贯破坏中国革命,不同时期采用的手段不同;革命派因其有软弱性一面,在帝国主义压力面前也有妥协(得出结论)。
在讲述“中华民国成立”一目时,在上面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设问:(1)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2)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采取了什么态度?这已说明了什么问题?(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意义是什么?(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材料、图片、表格等内容,适时播放有关中华民国成立的音像资料(提供解决问题的材料)。让学生围绕问题谈体验,说看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用事实说明问题,形成理论认识: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革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及颁布的文献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善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作用;但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对帝国主义妥协,反封建不彻底,使革命潜伏着危机(系统知识,得出结论)。
在讲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一目时,先让学生回顾袁世凯其人其事,然后设问: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有哪些因素促使他篡夺果实?同样,讲述“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一目时,也要从问题入手:(1)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你是怎样认识的?(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经验与教训?(提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理解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及教材上摘录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并在掌握一定材料、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提供材料,鼓励思考)。最后形成的认识是:辛亥革命有其成功之处,有重大的历史功绩,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得出总结)。
教师在讨论时正确实施指导管理,需掌握一定的技能。既然学生讨论并不是围绕教师观点进行,也不是在教师控制下一步步导向教材的观点,而是围绕某一问题自由自在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要尽量少说话,不能暗示学生你认为什么是正确答案,否则教师会很快发现讨论变成了自己的独白。因为一旦教师表明了什么意见最好,学生就很难提出其他看法了。教师可有一些鼓励性反应:“哦……”、“有可能”、“我懂了”等表明自己知道了、理解了学生所说;也可用自己的话将学生的意思重新表述或总结,以使更多的学生清楚明白:“张宏认为现在的农业税应该以人丁为征收标准,理由是人口太多,推行计划生育又很困难。”“我理解你的意思,你是说……”。“王兰认为……而刘平认为……”;有时可要求学生自我更正,澄清含糊的表述:“你说的‘我们’指哪些人?”“请你说详细点,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等。当有的学生不善发言,仅仅表明肯定或否定态度时,老师可启发他作进一步阐述:“你认为不公正,怎样才会更公正?”“你表示反对,理由是什么?”有时也可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再看看丘吉尔演讲中的第二段,他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网站上有你需要的资料。”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创造出一种宽松、平等的气氛,使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所想。另外,当讨论变成少数学生的独角戏时,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讨论,如问:“其余同学是怎么考虑的?”当讨论出现停顿,老师要忍耐。若每次沉默都由你来打破,学生就会形成对你的依赖,难以发展起学生对讨论质量的责任感;若常采用小组讨论,可不时变换小组成员,以防个别成员被小组冷落;有时可按能力分组,老师将中心议题编成不同的形式,以适应班上不同讨论组的能力水平。
总之,教育民主化,要求我们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的权利;教育科学化,在于教师及学校教育不是要为学生解答所有的问题,而要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当讨论法及探索、研究式学习使学生在不断探索、思考中变得日益博学、睿智时,我们将惊异地发现,教师不再是蜡烛,因为他(她)也能从学生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从而不断自我更新。届时,教学相长将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