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心理地图”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学困生的转化
【作者】 丁小华
【机构】 甘肃嘉峪关市第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心理地图是各类地理信息在人心理的保持与再现,它对初中地理学习,尤其对学困生的转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促进心理地图的形成与积累,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心理地图构建;学困生转化
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的入门知识,随着地理教学的深入,学困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死记硬背,图文分家,空间概念模糊不清,学不会用等现象。对学困生的教育往往是老师教学的难点,也是每位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如何帮助转化初中地理学习中的学困生,我们在高效课堂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重视学生心理地图的构建,发展地图思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心理地图的重要性
1.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谓心理地图,又称为认知地图、脑中地图等,是指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以及现实中的人、地等信息在人心理的保持与再现。它是一种空间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结构、分布、演化的反映[1]。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无论是地理事物,地理原理还是地理规律,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这些特征就是通过地图反应出来的。建立良好的心理地图可以在实际地图和解决地理问题之间为学生搭建起一座桥梁,可以将地理事实、地理规律对应到具体的地理空间上,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降低地理的抽象性,对于预防学困生的出现很有帮助。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心理地图是慢慢形成和逐步累积的过程,但绝不是死记硬背。由于近些年来地理教育的快速发展,教改实践跟不上教改理论的发展,很多中学生地图学习存在重知识、轻技巧,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1]。教学过程中结合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较少,地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图文转换能力难以提高,而且这样形成的心理地图也无法深刻、持久,学习内容繁多后还容易混淆,张冠李戴,为后续教学留下了隐患,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反馈、交流,自主学习得不到体现,学困生便越来越多。但是,如果改变传统的单一读图模式,以构建学生心理地图为目的,运用灵活多样的恰当方法,去促进地图在学生心中的内化,效果就大不一样。
3.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除了在记忆、思维、想象与创造等方面遵循一般心理发展规律之外, 对地理内容的兴趣取向有相应的变化。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与可塑性强的倾向”[2]。抓住初中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并通过巧妙地设计,将地理、地图知识潜移默化的慢慢渗入。师生共同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了。
4.增强学困生自信
一般而言,一个被认为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往往不只是地理成绩不理想,其他学科也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这一类学生大部分存在学习兴趣不足、方法不得当、没有自信等问题。地理老师如果能从初中一开始就迅速发现这些孩子,在不涉及学习基础的情况下,加强对他们的重视程度,给与悉心指导,耐心引导,并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施展他们长处的机会和平台,尽可能做到让他们不掉队,学困生慢慢地就被转化了,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建立心理地图的方法
1.仿绘地图
这是我们在高效课堂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当然初中地理教材中的800多地图,一一仿绘是不可能做到的,老师需要挑出具有基础作用的,和在初中地理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地图,并要求学生建立绘图本,然后在学生描绘轮廓的基础上,由老师指导、学生动手完成,使学生眼到、手到、耳道、心到,多种器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地图的灵魂,有规律的把握整体,有理解的认识规律,有思考的分析原因。通过长期坚持,学生的收获不仅是自己亲手绘制的一本精美绘图本,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脑海中会形成一个系统的地图网络。以便运用地理知识时随时提取,真正做到“心中有图”。
我们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地理组便严格要求,新入职的地理教师必须进行板书、板画、板图三大基本功长期训练,以黑板为主要阵地,用原始的、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建立最初的地理空间思维。
2.拼图游戏。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动手的作用是多么重要。教师巧妙地指导学生利用拼图游戏可以攻克很多难题。例如“世界气候分布”是初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记住几十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巧妙地用拼图或填图游戏,加以比赛、小组合作等多样化形式,学生掌握便不难了。还有“中国行政区”、“中国地形区”等重要内容的学习,运用拼图法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填图训练
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逐步实现的过程,不能依靠瞬间的地图演示实现,这就需要反复的读图用图,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图形象积累。当然,高效课堂是不提倡题海战术的,老师要把握好填图训练的质和量、详和略。例如,中国行政区、山脉、铁路线等这样的重点知识需要多次强化训练。填图训练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老师黑板绘图,学生单独或集体填图;老师板图,学生跟绘填图;老师制作导学案,学生自学填图;学生绘图后,举行填图大赛;提高绘图板、地理填充图册的利用率……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清晰、准确的心理地图逐渐形成, 而且内容不断丰富, 使用时便会得心应手。
4.关注生活,重视应用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我们要正确领会素质教育宗旨,以关注生活,重视应用为最终目标,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丰富课外知识,积极关注国内外大事,细心留意身边小事,积极联系需所学知识,养成从地理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对空间特征的认识会不断扩展,人们的心理地图也会不断充实,如此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宝荣.浅析中学生心理地图的构建方法[J].科教文汇.2008.09
[2]孙冀新.心理地图的构建[J].地理教育,2004(4):66-67.
关键词:心理地图构建;学困生转化
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的入门知识,随着地理教学的深入,学困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死记硬背,图文分家,空间概念模糊不清,学不会用等现象。对学困生的教育往往是老师教学的难点,也是每位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如何帮助转化初中地理学习中的学困生,我们在高效课堂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重视学生心理地图的构建,发展地图思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心理地图的重要性
1.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谓心理地图,又称为认知地图、脑中地图等,是指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以及现实中的人、地等信息在人心理的保持与再现。它是一种空间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结构、分布、演化的反映[1]。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无论是地理事物,地理原理还是地理规律,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这些特征就是通过地图反应出来的。建立良好的心理地图可以在实际地图和解决地理问题之间为学生搭建起一座桥梁,可以将地理事实、地理规律对应到具体的地理空间上,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降低地理的抽象性,对于预防学困生的出现很有帮助。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心理地图是慢慢形成和逐步累积的过程,但绝不是死记硬背。由于近些年来地理教育的快速发展,教改实践跟不上教改理论的发展,很多中学生地图学习存在重知识、轻技巧,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1]。教学过程中结合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较少,地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图文转换能力难以提高,而且这样形成的心理地图也无法深刻、持久,学习内容繁多后还容易混淆,张冠李戴,为后续教学留下了隐患,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反馈、交流,自主学习得不到体现,学困生便越来越多。但是,如果改变传统的单一读图模式,以构建学生心理地图为目的,运用灵活多样的恰当方法,去促进地图在学生心中的内化,效果就大不一样。
3.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除了在记忆、思维、想象与创造等方面遵循一般心理发展规律之外, 对地理内容的兴趣取向有相应的变化。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与可塑性强的倾向”[2]。抓住初中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并通过巧妙地设计,将地理、地图知识潜移默化的慢慢渗入。师生共同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了。
4.增强学困生自信
一般而言,一个被认为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往往不只是地理成绩不理想,其他学科也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这一类学生大部分存在学习兴趣不足、方法不得当、没有自信等问题。地理老师如果能从初中一开始就迅速发现这些孩子,在不涉及学习基础的情况下,加强对他们的重视程度,给与悉心指导,耐心引导,并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施展他们长处的机会和平台,尽可能做到让他们不掉队,学困生慢慢地就被转化了,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建立心理地图的方法
1.仿绘地图
这是我们在高效课堂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当然初中地理教材中的800多地图,一一仿绘是不可能做到的,老师需要挑出具有基础作用的,和在初中地理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地图,并要求学生建立绘图本,然后在学生描绘轮廓的基础上,由老师指导、学生动手完成,使学生眼到、手到、耳道、心到,多种器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地图的灵魂,有规律的把握整体,有理解的认识规律,有思考的分析原因。通过长期坚持,学生的收获不仅是自己亲手绘制的一本精美绘图本,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脑海中会形成一个系统的地图网络。以便运用地理知识时随时提取,真正做到“心中有图”。
我们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地理组便严格要求,新入职的地理教师必须进行板书、板画、板图三大基本功长期训练,以黑板为主要阵地,用原始的、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建立最初的地理空间思维。
2.拼图游戏。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动手的作用是多么重要。教师巧妙地指导学生利用拼图游戏可以攻克很多难题。例如“世界气候分布”是初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记住几十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巧妙地用拼图或填图游戏,加以比赛、小组合作等多样化形式,学生掌握便不难了。还有“中国行政区”、“中国地形区”等重要内容的学习,运用拼图法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填图训练
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逐步实现的过程,不能依靠瞬间的地图演示实现,这就需要反复的读图用图,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图形象积累。当然,高效课堂是不提倡题海战术的,老师要把握好填图训练的质和量、详和略。例如,中国行政区、山脉、铁路线等这样的重点知识需要多次强化训练。填图训练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老师黑板绘图,学生单独或集体填图;老师板图,学生跟绘填图;老师制作导学案,学生自学填图;学生绘图后,举行填图大赛;提高绘图板、地理填充图册的利用率……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清晰、准确的心理地图逐渐形成, 而且内容不断丰富, 使用时便会得心应手。
4.关注生活,重视应用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我们要正确领会素质教育宗旨,以关注生活,重视应用为最终目标,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丰富课外知识,积极关注国内外大事,细心留意身边小事,积极联系需所学知识,养成从地理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对空间特征的认识会不断扩展,人们的心理地图也会不断充实,如此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宝荣.浅析中学生心理地图的构建方法[J].科教文汇.2008.09
[2]孙冀新.心理地图的构建[J].地理教育,2004(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