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漫谈
【作者】 胡桂梅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动力,教育创新,已成为我们时代的迫切要求。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进行的是为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才会有新的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学观念须创新。
应试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常按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流程来讲授,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的为标准答案。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为教师的专利,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种师问生答,然后用标准答案订正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控制了学生的思维,老师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的教育谈何创新呢?因此,应转变教学观念,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为研究型教学,让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探讨、多发现;让师生关系由权威的“传话”变为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完成从 “学答”到“学问”的转变;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乐学;要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大胆走出课本,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当今著名教授叶澜曾经指出“今天的教育改革,不仅是要改变一些传统的教育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因此,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服务者的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
其次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
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教学手段也应不断更新。教师授课从最初的三尺讲台、一根教鞭、一盒粉笔,到后来增添了小黑板,虽然丰富了一点,但毕竟版面有限,诸多不便。再后来轰轰烈烈搞教改,又增加了投影仪,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录音机无色无形,投影仪的缺陷也显露出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大普及,多媒体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它几乎包罗万象,容量大,速度快,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精彩纷呈!那亮丽的色彩、神秘的背景、五彩的画面,奇妙的造型、清晰的知识结构,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因此,无论是中青年教师,还是老年教师;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竞赛课、示范课,我们的教学手段都应不断更新!
第三教学方法创新尤为重要。
古希腊教育家普鲁塔戈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我们的传统教育方法正与此相反,把学生当作容器去填充,去灌注;把学生当作工厂里的产品,按固定的模板去批量生产。这样,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生命活力,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是传统教法的致命缺陷,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我们教学方法。首先是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要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语文教学中,朗读就应该让学生书声朗朗,声情并茂,思考就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潜心研究,讨论就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当学生出现疑惑时,教师应采取启发式,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当学生遇到难点时,应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当学生观点不一、互不相让时,应采取讨论式或辩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里,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其次,要突出“思”与“问”。“新知识是从怀疑中产生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传统教学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老师,这样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其创新精神受到压抑和扼制。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当教学讲读课文时,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理解可能有困难之处,精巧设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当教学阅读课文时,教师应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去探索问题。学生质疑发问探索出的成果,要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少指责、少批评、少嘲讽!对一些学困生提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其问的愚蠢,问的稀奇古怪!第三,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也应有新招。光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课外阅读才能博采众长,增长见识。最好能与我们语文课标推荐的名著导读相一致,如七年级推荐了冰心的《繁星》、《春水》,高尔基的《童年》、法布尔的《昆虫记》等,教师对基本的阅读方法,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读书交流等方面,应创造性地做好指导,那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第四,作文教学是重头戏,我们应该革旧出新。力戒过去那种抄作文、背作文、假作文的应试现象。在教师下水作文示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广泛积累写作素材,评析交流竞赛、作文评语技巧等方面大做文章。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也唯有创新,才能完成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未来接班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首先是教学观念须创新。
应试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常按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流程来讲授,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的为标准答案。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为教师的专利,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种师问生答,然后用标准答案订正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控制了学生的思维,老师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的教育谈何创新呢?因此,应转变教学观念,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为研究型教学,让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探讨、多发现;让师生关系由权威的“传话”变为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完成从 “学答”到“学问”的转变;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乐学;要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大胆走出课本,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当今著名教授叶澜曾经指出“今天的教育改革,不仅是要改变一些传统的教育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因此,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服务者的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
其次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
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教学手段也应不断更新。教师授课从最初的三尺讲台、一根教鞭、一盒粉笔,到后来增添了小黑板,虽然丰富了一点,但毕竟版面有限,诸多不便。再后来轰轰烈烈搞教改,又增加了投影仪,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录音机无色无形,投影仪的缺陷也显露出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大普及,多媒体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它几乎包罗万象,容量大,速度快,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精彩纷呈!那亮丽的色彩、神秘的背景、五彩的画面,奇妙的造型、清晰的知识结构,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因此,无论是中青年教师,还是老年教师;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竞赛课、示范课,我们的教学手段都应不断更新!
第三教学方法创新尤为重要。
古希腊教育家普鲁塔戈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我们的传统教育方法正与此相反,把学生当作容器去填充,去灌注;把学生当作工厂里的产品,按固定的模板去批量生产。这样,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生命活力,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是传统教法的致命缺陷,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我们教学方法。首先是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要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语文教学中,朗读就应该让学生书声朗朗,声情并茂,思考就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潜心研究,讨论就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当学生出现疑惑时,教师应采取启发式,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当学生遇到难点时,应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当学生观点不一、互不相让时,应采取讨论式或辩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里,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其次,要突出“思”与“问”。“新知识是从怀疑中产生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传统教学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老师,这样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其创新精神受到压抑和扼制。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当教学讲读课文时,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理解可能有困难之处,精巧设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当教学阅读课文时,教师应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去探索问题。学生质疑发问探索出的成果,要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少指责、少批评、少嘲讽!对一些学困生提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其问的愚蠢,问的稀奇古怪!第三,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也应有新招。光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课外阅读才能博采众长,增长见识。最好能与我们语文课标推荐的名著导读相一致,如七年级推荐了冰心的《繁星》、《春水》,高尔基的《童年》、法布尔的《昆虫记》等,教师对基本的阅读方法,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读书交流等方面,应创造性地做好指导,那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第四,作文教学是重头戏,我们应该革旧出新。力戒过去那种抄作文、背作文、假作文的应试现象。在教师下水作文示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广泛积累写作素材,评析交流竞赛、作文评语技巧等方面大做文章。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也唯有创新,才能完成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未来接班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