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立足教材资源 指导学生写作
【作者】 詹仕忠
【机构】 福建省福安市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如何立足教材资源,指导学生写作,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如何立足朱自清的经典名篇《春》、《背影》,指导学生写作。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二、 指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引起读者的共鸣。三、指导学生注意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显得严谨。用活教材,活用教材,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教材 《春》、《背影》 学生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作文缺少真实的感情,整篇文章都是套话、空话,没有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还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脱离,没有成为相辅相成的有机体。让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叶圣陶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如何立足教材资源,指导学生写作,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仅谈如何立足朱自清的经典名篇《春》《背影》,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写出有情趣的文章,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学生需要对生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可见,学会观察对学生积累生活的素材,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着非凡的意义。可是,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们虽然面对的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生活,却像老虎吃刺猬一样,无从下手,不懂得如何观察,从哪个角度观察,也不懂得如何把观察到的内容具体生动地描写出来。
《春》这篇文章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笔者节选了文章中的片段,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写作。首先,观察要调动了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细致地观察、感受生活。比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触觉观察;“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运用味觉观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 运用视觉观察;“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运用听觉观察。视觉观察,要注意被观察对象的大小、形状、色彩、神态等;听觉观察,要注意声音的种类、高低、悠长或短促、包含的感情等。其次,要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得生动形象,还得运用来修辞描述。比如,这段文字就运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观察到的景物描写得生动、具体、形象。还记得,2002年12月27日的那一节课《教你学观察》,就是在上完《春》这个单元之后,笔者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橘子,结果都没用上场。因为那天上课期间,福安城区下起十年难得一见的大雪(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触摸过雪),学生兴致勃勃,热情高涨。笔者索性把课堂搬到教室之外,事先和学生约定,要运用《春》所学的方法去观察,并记录下来观察的结果。正是有了得当的方法,学生才有了丰富的体验,才有以下感受丰富的、鲜活的语句。“我很早就听说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天终于有机会一睹风采了。或许是雪下得不够大,抑或是时间不够长,我有点失望,不过令我更向往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了。”“雪,你为何下得如此急躁,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时候就跌撞下来了,莫非你通人性,懂得我们的心情。”“一朵,一朵,又一朵,那哪是轻舞飞翔的雪花,那分明是随风飘扬的柳絮,那分明是离开妈妈的蒲公英,似乎在寻找自己的归宿。当你神情安然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中时,你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你找到了归宿。”“白雪,像柳絮,像杨花,纷纷扬扬地,我伸手欢迎它,它毫不犹豫地轻轻地飘落在我的手掌中,那么舒心。我耳边分明飘来了来自心底的激动人心的声音:‘瞧我来了’。我清楚地看到那洁白的如同梅花一样的,可爱的小精灵,在我手心悄然融化,留下一丝清凉,漫游我的全身。”至今,和那一届的学生聊天时,他们还是念念不忘,还觉得那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语文课。可见,学生写不出好的文章,他们没有学会观察,缺少生活体验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缺少体验,就没有成长,缺少体验,就没有写作。只有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才能积累生活的素材,才能将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写出有情趣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指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引起读者的共鸣
巴尔扎克曾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每次批改作文,总会碰到这样问题:空话连篇,没有实际内容,像记流水账,没有突出文章的重点,没有描写关键细节,感动不了读者。笔者在教学中有过这样的案例,在上《背影》之前,要求学生写一个关于父亲生活的片段。这本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场景,学生应该有话可说,可以写得很好,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位学生这样写得:我到工地上找父亲。近了,我的心跳也开始加速了。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那里,我看到父亲挑着一担沙子,在艰难地走着,汗水已经湿透了他的衣服。看着这情景,我流下了眼泪。这段文字取材角度很好,但并不能感染到别人,原因就在于没有对关键细节展开描写。
著名记者穆青说过:“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想让文章生动感人,吸引读者,多关注细节描写是必要的。有时候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温暖人心的鼓励等,这些都是普普通通的细节,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带给我们长久的感动。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注重细节描写的典范。“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些动作、外貌描写,写出了一位令人敬重的,蹒跚苍老却饱含爱子深情的父亲形象。之所以它能感动一代又一代、千千万万的读者,就是因为抓住细节,从小处入手,从细微处入手,从动情处入手,写出了一位血肉丰满的、个性鲜明、活生生的父亲形象。
学了《背影》之后,笔者结合之前的作业(有关父亲的片段描写)是这样指导学生的:一、要真。细节的描写要做到符合真实的生活,合乎情理。二、要细。描写要细致入微。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写细。三、要精。细节在精而不在多。父亲留给朱自清的背影肯定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但印象最深刻的也就一两处的,所以文章重点描写了车站离别时买橘子的背影。因此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起到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如作业中,“我的心跳也开始加速了”的原因是什么?“熟悉的身影”是怎样的?可以描写父亲的身材;“我看到父亲挑着一担沙子,在艰难地走着”,沙子有多重?挑担子的动作怎样,如何艰难地走着?汗流满面的模样如何?“我流下了眼泪”,这里应该有些心理描写,让你感动,让你流泪。指导之后,学生这样写的:我怀着不安的心情到工地上找父亲。近了,近了,我的心跳也开始加速了,我甚至想过了许许多多个父亲在工地上的劳作情景。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那里,我看到瘦弱矮小的父亲挑着满满一担沙子,小山似的,父亲弯着身子,一张弓似的,吃力地挪动双脚,蹒跚地走着,很难想象他是如何把一担担沙子挑到五楼、六楼、甚至更高的层楼。汗水像一粒粒珍珠,顺着父亲那饱经沧桑、充满沟壑脸往下流,淌成一条小河。他的衣服已经湿透了。看着这情景,我想起了以前自己是多么的任性,是那么不懂得体谅父母。父亲那沉重的双脚,每一步都重重地踩在我的心里,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经过指导修改之后,学生会懂得了作文要注重细节描写。可见,只有平时多留心生活,认真地观察生活,有意识关注生活的细节,才能在写作文时做到以小写大,给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
三、指导学生注意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显得严谨
文章是由材料、主题、结构三个要素构成的。材料是为了表达文章的主题,结构是骨架,是材料的依附。如果没有结构,文章的材料就没有办法安排了,主题也就无法表达了。可见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这里主要立足于《背影》从结构照应方面指导学生写作。
1、以标题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就是以“背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父亲的背影自然是文章描写的重点,文章就是通过多次描写父亲的背影,逐步表现了舐犊情深的中心。2、文题呼应与首尾呼应相结合。文章中写到父亲的背影就有四次,分别是开头、中间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结尾,这样既做到了首尾呼应,又能让文章与标题相呼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文章的主题。
在这番指导后,班上的李欣晔同学以《路灯》为题写了一篇文章。
文章也是以“路灯”为线索贯穿全文,运用了首尾呼应和文题呼应。开头这样写:路灯,飞蛾的游乐场;路灯,夜的守护神;路灯,我们生活的见证者、引导者。开篇用排比句直接点题。中间紧扣“路灯”展开描写,详略得当。略写几个与同学们一起欢笑、一起蹙眉的片段。祥写了自己在漫漫长夜落单、孤独时,是在路灯那柔和的光下,回忆起与同学们一起的情景。是路灯让那孤独的心倍感温暖。结尾:那饱含着一声声祝福的话语;借着路灯的光芒直射我心底。或许停电时,路灯无法呵护那些夜行人,但那盏心灯永不熄灭,它会陪伴我,照亮前行中泥泞的道路。结尾既照应开头,又篇末点题。
对于一个才初二的学生来说,能在指导之后,模仿《背影》的结构,写出这样的文章已属难能可贵了。
总之,围绕教材、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立足教材,认真学习教材,努力钻研教材,利用教材自身特点寻找可以用来指导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用活教材,活用教材,就能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能力,乃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⑴语文版七年级(上)、八年级(下)教师用书
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出版社出版2006年
⑶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⑷圣美秀、如何指导农村中学生写出富有生活情趣的好作文、作文成功之路、2013.02
关键词:教材 《春》、《背影》 学生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作文缺少真实的感情,整篇文章都是套话、空话,没有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还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脱离,没有成为相辅相成的有机体。让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叶圣陶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如何立足教材资源,指导学生写作,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仅谈如何立足朱自清的经典名篇《春》《背影》,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写出有情趣的文章,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学生需要对生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可见,学会观察对学生积累生活的素材,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着非凡的意义。可是,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们虽然面对的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生活,却像老虎吃刺猬一样,无从下手,不懂得如何观察,从哪个角度观察,也不懂得如何把观察到的内容具体生动地描写出来。
《春》这篇文章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笔者节选了文章中的片段,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写作。首先,观察要调动了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细致地观察、感受生活。比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触觉观察;“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运用味觉观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 运用视觉观察;“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运用听觉观察。视觉观察,要注意被观察对象的大小、形状、色彩、神态等;听觉观察,要注意声音的种类、高低、悠长或短促、包含的感情等。其次,要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得生动形象,还得运用来修辞描述。比如,这段文字就运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观察到的景物描写得生动、具体、形象。还记得,2002年12月27日的那一节课《教你学观察》,就是在上完《春》这个单元之后,笔者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橘子,结果都没用上场。因为那天上课期间,福安城区下起十年难得一见的大雪(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触摸过雪),学生兴致勃勃,热情高涨。笔者索性把课堂搬到教室之外,事先和学生约定,要运用《春》所学的方法去观察,并记录下来观察的结果。正是有了得当的方法,学生才有了丰富的体验,才有以下感受丰富的、鲜活的语句。“我很早就听说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天终于有机会一睹风采了。或许是雪下得不够大,抑或是时间不够长,我有点失望,不过令我更向往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了。”“雪,你为何下得如此急躁,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时候就跌撞下来了,莫非你通人性,懂得我们的心情。”“一朵,一朵,又一朵,那哪是轻舞飞翔的雪花,那分明是随风飘扬的柳絮,那分明是离开妈妈的蒲公英,似乎在寻找自己的归宿。当你神情安然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中时,你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你找到了归宿。”“白雪,像柳絮,像杨花,纷纷扬扬地,我伸手欢迎它,它毫不犹豫地轻轻地飘落在我的手掌中,那么舒心。我耳边分明飘来了来自心底的激动人心的声音:‘瞧我来了’。我清楚地看到那洁白的如同梅花一样的,可爱的小精灵,在我手心悄然融化,留下一丝清凉,漫游我的全身。”至今,和那一届的学生聊天时,他们还是念念不忘,还觉得那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语文课。可见,学生写不出好的文章,他们没有学会观察,缺少生活体验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缺少体验,就没有成长,缺少体验,就没有写作。只有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才能积累生活的素材,才能将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写出有情趣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指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引起读者的共鸣
巴尔扎克曾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每次批改作文,总会碰到这样问题:空话连篇,没有实际内容,像记流水账,没有突出文章的重点,没有描写关键细节,感动不了读者。笔者在教学中有过这样的案例,在上《背影》之前,要求学生写一个关于父亲生活的片段。这本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场景,学生应该有话可说,可以写得很好,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位学生这样写得:我到工地上找父亲。近了,我的心跳也开始加速了。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那里,我看到父亲挑着一担沙子,在艰难地走着,汗水已经湿透了他的衣服。看着这情景,我流下了眼泪。这段文字取材角度很好,但并不能感染到别人,原因就在于没有对关键细节展开描写。
著名记者穆青说过:“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想让文章生动感人,吸引读者,多关注细节描写是必要的。有时候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温暖人心的鼓励等,这些都是普普通通的细节,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带给我们长久的感动。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注重细节描写的典范。“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些动作、外貌描写,写出了一位令人敬重的,蹒跚苍老却饱含爱子深情的父亲形象。之所以它能感动一代又一代、千千万万的读者,就是因为抓住细节,从小处入手,从细微处入手,从动情处入手,写出了一位血肉丰满的、个性鲜明、活生生的父亲形象。
学了《背影》之后,笔者结合之前的作业(有关父亲的片段描写)是这样指导学生的:一、要真。细节的描写要做到符合真实的生活,合乎情理。二、要细。描写要细致入微。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写细。三、要精。细节在精而不在多。父亲留给朱自清的背影肯定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但印象最深刻的也就一两处的,所以文章重点描写了车站离别时买橘子的背影。因此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起到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如作业中,“我的心跳也开始加速了”的原因是什么?“熟悉的身影”是怎样的?可以描写父亲的身材;“我看到父亲挑着一担沙子,在艰难地走着”,沙子有多重?挑担子的动作怎样,如何艰难地走着?汗流满面的模样如何?“我流下了眼泪”,这里应该有些心理描写,让你感动,让你流泪。指导之后,学生这样写的:我怀着不安的心情到工地上找父亲。近了,近了,我的心跳也开始加速了,我甚至想过了许许多多个父亲在工地上的劳作情景。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那里,我看到瘦弱矮小的父亲挑着满满一担沙子,小山似的,父亲弯着身子,一张弓似的,吃力地挪动双脚,蹒跚地走着,很难想象他是如何把一担担沙子挑到五楼、六楼、甚至更高的层楼。汗水像一粒粒珍珠,顺着父亲那饱经沧桑、充满沟壑脸往下流,淌成一条小河。他的衣服已经湿透了。看着这情景,我想起了以前自己是多么的任性,是那么不懂得体谅父母。父亲那沉重的双脚,每一步都重重地踩在我的心里,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经过指导修改之后,学生会懂得了作文要注重细节描写。可见,只有平时多留心生活,认真地观察生活,有意识关注生活的细节,才能在写作文时做到以小写大,给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
三、指导学生注意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显得严谨
文章是由材料、主题、结构三个要素构成的。材料是为了表达文章的主题,结构是骨架,是材料的依附。如果没有结构,文章的材料就没有办法安排了,主题也就无法表达了。可见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这里主要立足于《背影》从结构照应方面指导学生写作。
1、以标题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就是以“背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父亲的背影自然是文章描写的重点,文章就是通过多次描写父亲的背影,逐步表现了舐犊情深的中心。2、文题呼应与首尾呼应相结合。文章中写到父亲的背影就有四次,分别是开头、中间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结尾,这样既做到了首尾呼应,又能让文章与标题相呼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文章的主题。
在这番指导后,班上的李欣晔同学以《路灯》为题写了一篇文章。
文章也是以“路灯”为线索贯穿全文,运用了首尾呼应和文题呼应。开头这样写:路灯,飞蛾的游乐场;路灯,夜的守护神;路灯,我们生活的见证者、引导者。开篇用排比句直接点题。中间紧扣“路灯”展开描写,详略得当。略写几个与同学们一起欢笑、一起蹙眉的片段。祥写了自己在漫漫长夜落单、孤独时,是在路灯那柔和的光下,回忆起与同学们一起的情景。是路灯让那孤独的心倍感温暖。结尾:那饱含着一声声祝福的话语;借着路灯的光芒直射我心底。或许停电时,路灯无法呵护那些夜行人,但那盏心灯永不熄灭,它会陪伴我,照亮前行中泥泞的道路。结尾既照应开头,又篇末点题。
对于一个才初二的学生来说,能在指导之后,模仿《背影》的结构,写出这样的文章已属难能可贵了。
总之,围绕教材、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立足教材,认真学习教材,努力钻研教材,利用教材自身特点寻找可以用来指导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用活教材,活用教材,就能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能力,乃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⑴语文版七年级(上)、八年级(下)教师用书
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出版社出版2006年
⑶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⑷圣美秀、如何指导农村中学生写出富有生活情趣的好作文、作文成功之路、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