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作者】 池亦龙
【机构】 广西陆川县横山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对于数学学习存在心理障碍,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影响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探究性实践,在“观察”、“做”、“思考”中体验、经历、感受,形成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水平,克服了众多的实际困难,按照自己的思考设计方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应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这么四层意思:第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第二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第三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研制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确定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悲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并且强调学生学习与方法。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的有效参与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的问题要能触发学生的智慧火花,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比如课堂合作讨论是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常做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参与的热情,或者是提出一些简单的或书上有现成答案的,根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最后课堂讨论课就演变了空话讨论课,这样不但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失去智慧的火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自发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着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促使他们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不仅品尝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还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和时空,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寻找并发现自己的答案。
五、课下复习巩固,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教师授课的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不断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通过对课堂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可以帮助学生牢记这些知识,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查漏补缺。学生通过课下的反思和巩固,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反馈,让学生了解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使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了《勾股定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课下去思考:1.将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同时扩大同一倍数,得到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2.已知一个Rt△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多少?等等。学生通过对于练习题的思考和学习,学生的大脑中对于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个增加透彻的认识,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萌生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六、合理的评价意义重大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看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落实,或者是否有了提高,而且也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因此,在即注重学习结果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其它各种评价。
总之,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意味着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取消教师的角色,而是意味着教师不能控制他人。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教师授课过程中的教学目标、程序、方法和效应,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凡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在智力开发上发挥主导作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探究性实践,在“观察”、“做”、“思考”中体验、经历、感受,形成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水平,克服了众多的实际困难,按照自己的思考设计方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应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这么四层意思:第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第二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第三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研制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确定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悲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并且强调学生学习与方法。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的有效参与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的问题要能触发学生的智慧火花,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比如课堂合作讨论是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常做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参与的热情,或者是提出一些简单的或书上有现成答案的,根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最后课堂讨论课就演变了空话讨论课,这样不但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失去智慧的火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自发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着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促使他们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不仅品尝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还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和时空,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寻找并发现自己的答案。
五、课下复习巩固,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教师授课的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不断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通过对课堂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可以帮助学生牢记这些知识,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查漏补缺。学生通过课下的反思和巩固,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反馈,让学生了解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使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了《勾股定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课下去思考:1.将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同时扩大同一倍数,得到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2.已知一个Rt△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多少?等等。学生通过对于练习题的思考和学习,学生的大脑中对于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个增加透彻的认识,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萌生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六、合理的评价意义重大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看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落实,或者是否有了提高,而且也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因此,在即注重学习结果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其它各种评价。
总之,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意味着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取消教师的角色,而是意味着教师不能控制他人。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教师授课过程中的教学目标、程序、方法和效应,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凡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在智力开发上发挥主导作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