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 王玉芹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镇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健康的心理能使孩子有积极的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施展和发挥出来。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快乐中。
轻松愉悦的心情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因此家长应尽量让孩子心情愉悦,感到快乐。
(一)家长应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些家长因工作不顺或其他原因而表现出来的悲观丧气、怨天尤人、伤心失望,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所以家长要避免这类情况发生,时时处处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二)父母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三)要对孩子宽严并济。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加理睬,不合理的要求也给以满足,谁知日子一久,一个愿望要求达不到就嚎啕大哭、地下打滚,甚至离家出走;相反,有的家长过于苛求孩子,总拿自己的孩子去与别人相比,总觉其不如人。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孩子要严中显爱、爱中有严,要严之有理、爱之有度。
(四)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要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如我们可把孩子的照片按日期、内容进行排列,装订成册,建立成长档案,使孩子能经常翻阅,从中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二、做民主型的家长,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一)尊重孩子。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有自己的情感需要,做家长的不妨放下架子,蹲下身与孩子讲话,使孩子觉得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二)礼待孩子。在孩子犯错之后,不要只是打骂孩子,应及时给其讲明道理,在自己讲错话、做错事之后,也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三)赞赏孩子。当孩子取得成绩或有点滴进步时,父母要表示祝贺或给予表扬鼓励。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孩子的成长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培养独立性。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万不得已时,家长也应只是协助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二)磨练顽强意志,培养战胜失败的技能。家长可利用各种挫折情境来磨练他们的意志,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战胜失败挫折的策略,如继续努力、适时调整目标等。
(三)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使他们学会交往、合作,懂得尊重、理解和宽容别人。
(四)体验成功。最初的成功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学习。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上课坐不住、爱交头接耳等,要改变孩子不良学习习惯,可以用以下适宜策略:
一、宜“收”不宜“放”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那些不遵守常规的孩子不能让他们独坐一隅,而应想办法将他们融入集体队伍中,他们可以做在较醒目的位置上,便于老师及时用无声的语言提醒他们。教师的活动也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设计出富有趣味性、突出幼儿主体性的活动方案,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一日生活的其他活动中,不能随意剥夺他们的参与资格,应时刻关注他们的行为变化。
二、宜“疏”不宜“堵”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中的宝贝。家长都愿听到孩子的好。因此,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应讲究技巧,报喜在前,报忧在后,先就某些细节与家长聊聊孩子的优点,让家长先体会到自豪感。然后再把孩子的缺点提出来,让家长明白,只要孩子在某方面改正缺点,就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那样,家长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也就乐意按照老师的提示让孩子改正。
三、宜“赏”不宜“贬”
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宝贵之处,肯定他的优点,鼓励她在其他方面也不断取得进步。反之,如果教师带着厌恶的心态看孩子,那肯定是一叶障目,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这样看孩子会越看越不顺眼,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摧毁了,那就别指望孩子有所转变了。
四、宜“缓”不宜“急”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可以采用目标定向法。即把孩子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然后在一个阶段对孩子提一个目标,这样便于孩子有目的的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能使孩子有积极的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施展和发挥出来。同时要循序渐进的慢慢改变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才利于巩固成果,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快乐中。
轻松愉悦的心情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因此家长应尽量让孩子心情愉悦,感到快乐。
(一)家长应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些家长因工作不顺或其他原因而表现出来的悲观丧气、怨天尤人、伤心失望,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所以家长要避免这类情况发生,时时处处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二)父母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三)要对孩子宽严并济。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加理睬,不合理的要求也给以满足,谁知日子一久,一个愿望要求达不到就嚎啕大哭、地下打滚,甚至离家出走;相反,有的家长过于苛求孩子,总拿自己的孩子去与别人相比,总觉其不如人。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孩子要严中显爱、爱中有严,要严之有理、爱之有度。
(四)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要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如我们可把孩子的照片按日期、内容进行排列,装订成册,建立成长档案,使孩子能经常翻阅,从中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二、做民主型的家长,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一)尊重孩子。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有自己的情感需要,做家长的不妨放下架子,蹲下身与孩子讲话,使孩子觉得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二)礼待孩子。在孩子犯错之后,不要只是打骂孩子,应及时给其讲明道理,在自己讲错话、做错事之后,也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三)赞赏孩子。当孩子取得成绩或有点滴进步时,父母要表示祝贺或给予表扬鼓励。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孩子的成长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培养独立性。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万不得已时,家长也应只是协助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二)磨练顽强意志,培养战胜失败的技能。家长可利用各种挫折情境来磨练他们的意志,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战胜失败挫折的策略,如继续努力、适时调整目标等。
(三)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使他们学会交往、合作,懂得尊重、理解和宽容别人。
(四)体验成功。最初的成功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学习。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上课坐不住、爱交头接耳等,要改变孩子不良学习习惯,可以用以下适宜策略:
一、宜“收”不宜“放”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那些不遵守常规的孩子不能让他们独坐一隅,而应想办法将他们融入集体队伍中,他们可以做在较醒目的位置上,便于老师及时用无声的语言提醒他们。教师的活动也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设计出富有趣味性、突出幼儿主体性的活动方案,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一日生活的其他活动中,不能随意剥夺他们的参与资格,应时刻关注他们的行为变化。
二、宜“疏”不宜“堵”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中的宝贝。家长都愿听到孩子的好。因此,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应讲究技巧,报喜在前,报忧在后,先就某些细节与家长聊聊孩子的优点,让家长先体会到自豪感。然后再把孩子的缺点提出来,让家长明白,只要孩子在某方面改正缺点,就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那样,家长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也就乐意按照老师的提示让孩子改正。
三、宜“赏”不宜“贬”
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宝贵之处,肯定他的优点,鼓励她在其他方面也不断取得进步。反之,如果教师带着厌恶的心态看孩子,那肯定是一叶障目,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这样看孩子会越看越不顺眼,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摧毁了,那就别指望孩子有所转变了。
四、宜“缓”不宜“急”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可以采用目标定向法。即把孩子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然后在一个阶段对孩子提一个目标,这样便于孩子有目的的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能使孩子有积极的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施展和发挥出来。同时要循序渐进的慢慢改变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才利于巩固成果,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