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创设情境,体验过程,拓展思路——小学数学生活化运用与能力培养

【作者】 王晓红

【机构】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运是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创设情境、体验过程是提升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的最佳办法。
  关键词:兴趣培养 情境创设 过程体验 开放性教学
  小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不擅长于抽象思维。数学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数字化运算与图像化分析法则,比较抽象,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就会变得非常枯燥与乏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解决问题不同于“解题”或“练习”,数学中的一些练习不能当做解决问题,一些反复操练的常规应用题也不能看做解决问题。“解题”或“练习”的侧重点在于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在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是一个操练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思路历程。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运是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创设情境、体验过程是提升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最佳办法。
  一、创设情境,实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是揭示客观事物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的学问,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这些素材,以创设有针对性的现实情境。只有当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之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安排3名学生进行一次跳绳比赛,请全班同学当裁判:第一个学生跳了124次,第二个学生跳了165次,第三个学生跳了103次,试问三人跳绳的平均数是多少?其他同学能不能跳这么多的次数?“裁判们”的兴趣极大,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或思考、或动手、或讨论、或争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通过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动机指向更明确,充分煅炼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像这样有价值的问题举不胜举,例如:(1)家里用电每度0.53元,用煤气每千克4元,做饭实用电或煤气,哪个更合算?(2)假期全家人去旅游,租车与爸爸开车哪个更省钱?(3)家里使用手机或市内电话,哪个更省钱?请选择最佳方案。……虽然有的问题不具体,需要学生调查研究、设计方案、数学建模,但它们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长此以往,就能充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形成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参与,体验过程
  (1)体验探究者的乐趣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是一种经历,是一种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自己来当“演员”,让学生去体验“剧情”的发展,去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学生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出示这样的一条信息:“五年级男同学占全班人数的61%,六年级男同学占全班人数的45%,请计算一下五、六年级男同学占五、六年级总人数的平均百分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要亲自调查了解五、六年级的男女生人数与总人数,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出结果。通过亲自调查了解,不但让学生真正体验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作为一个探究者的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把自己“导演”的角色做好,学生自会“演”得十分出色。因为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体验、探究,使课本上的知识离他们更近,使解决问题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从而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学生不仅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之中,还能将其他知识自然地综合起来,必将促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2)体验成功的喜悦
  成功教育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成功的解决问题者和失败者相比,在态度方面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心,更重视认真思考和推理,精力更集中,更有耐心和毅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树立更强的自信心。
  为了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获取成功,首先,我们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儿童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其次,要对学生采取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三、实施开放性教学,提高思维灵活性
  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自主探索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别人代替不了的,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圆周长计算”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道作业题: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计算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看一下谁的计算方法最科学?谁计算得最准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学生用实际测量的办法,有的学生用计算的办法,尤其是在计算操场跑道的四个圆角时,他们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不同半径的圆弧长度是不一样的。为了能够准确地计算出不同半径的圆弧长度,有的学生就亲自测定和找到了四个圆角的圆心,用计算四分之一圆周长的办法来计算圆角处的跑道长度。这样不但能够准确地计算出不同半径跑道的长度,而且使学生懂得了为什么长跑比赛中不同的跑道要设定不同的起跑线的原因。这种开放性的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让他们认识感悟了“什么才是科学准确的计算方法”。
  开放式教学不但要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且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总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集思考、探索、构建、创造于一体的过程。只要我们在开放的教学之中,让问题变得有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与动机,激发潜力,释放潜能,真正把《数学课程标准》落到实处,使数学教学更具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