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多方位搭建平台,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
【作者】 张国香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我认为:学生写好一篇作文,除了有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来源的材料之外,还需要多方位搭建平台,激发写作兴趣,从心理上调动学生作文实践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注重材料的积累,解决材料少的问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的名著,阅读其他相关的知识,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又可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琢磨最基本的写作规律。
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现在大多数家长都非常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好。对于学生要求的买一些课堂训练,作文指导之类的书是有求必应。然而学生如果要买一些课外读物,则一概不卖,认为买之无用,更有甚者则说,学生读这些书会影响学习。所以就出现了学生想读书而没有书读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改变家长的观念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寻找生活中的材料。
在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以及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为此,我提出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让日记书记生活”即时练笔的口号。首先,要求教师留心学校生活,善于抓住学校活动指导学生练笔。比如,学校要开运动会,会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会中和学生一起观察,教给方法,会后组织口语交际,并进行小练笔。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平凡小事来写,比如课间十分钟、大扫除、同学吵架、印象深刻的课……只有留心生活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再有,抓住突发事件让学生写,鼓励学生写出别人没有看到、没有想到的内容。“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生活处处皆语文,学生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生活的精彩。
2.寻找机会让学生多写多练,加强学生作文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1)实行“接力日记”
我在李秀红老师实行“接力日记”的基础上,实行了学生的“周日记”和家长日记。全班共60个同学分为四个组,每组从第一个学生轮起写日记,到第二天上课前段时间读自己的日记,读完后自然传到下一个同学,学生听到好日记了,都情不自禁的热烈鼓掌!可“接力日记”约二十天学生才轮一次,不能让学生充分的去写,这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日记本,我想方设法让日记成为学生的精神领地:让学生建立自己喜爱的日记本,在封面上画上美丽的图案,用艺术字写上“少年的我”、“成长的秘密”……接下来,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写,写真话,记真事,表真情,享受倾吐的快感。他们写的范围就会慢慢扩大,心里的、梦里的、书上的、生活的、虚幻的……在这样的日记里,就可读出鲜活的情感和生命,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所寻找的和期待的写作灵魂。
每周写一次,即“周日记”,让学生利用小作文时间进行赏读;建立“家长日记本”,挂在黑板的一头,哪一个家长想写了,让孩子带回去日记本去,家长写完后让孩子带到学校,并让他的孩子在上课前替读。
收到的效果:
(2)创建活动,提供学生写作素材,搭建展示平台。
①开展语文活动。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许多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②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③设计语文手抄小报。
通过设计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练习语言的锤炼能力和运用能力。
④组织一系列的课余活动,寻找生活中的素材。
在严谨的课堂学习之余,我们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余活动,如美化校园、观察植物、决战篮球、拔河比赛等。这些活动,既帮助学生劳逸结合,又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还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⑤抓住传统节日,创建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
利用“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或举办歌咏、演讲比赛,或举办手工制作、书画展览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学生十分乐意参加,既丰富了学生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为其写作提供了素材。使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⑥开辟班级“学习园地”。
我们的班级“学习园地”,其实就是各班教室里的黑板报。因为在这块黑板报上,有学生们工整的字体,有趣的故事,感人的心得,社会的经验和科学的知识等等。学生们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自己,学习同伴;胸怀祖国,面向世界。他们在几平方米的希望园地中,播下文学的种子,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⑦合理利用“红领巾广播室”。
通过“红领巾广播室”广播学生的优秀习作,不定期通过宣传橱窗公布发表学生习作的情况,加大对学生写作的宣传力度。
3.耐心指导,寻找写作方法和技巧。
(1)注重写前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积累了写作材料后,重点指导学生如何组织材料,如何突出主题,如何将文章写得更加生动。
(2)抓好修改课,多渠道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文章写出来以后要多修改,一是自己反复改,二是同桌互换,请别人帮着改。三是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评改,选出优秀的,全班交流后,让学生提出优缺点,学生在听了别人优缺点后,除了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外,还会吸取精华,去其糟葩,优化自己的作文,长此下去,作文水平肯定能提高。
(3)评改适宜,赏识个性。
在写作过程中,由于个别学生作文基础比较差,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表现在用词不丰富;语言运用拖沓或不正确,遣词造句能力差;标点不会用或不明确;。④语句或文章内容不实际,或扩大事实,或缩小事实,不符合自然规律,不尊重事情的发展规律,违反了事实,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没有感染力了。针对以上问题,老师要耐心指导,积极的评价,学会赏识学生,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主动写、积极写的热情。只有这样,一篇篇好作文一定会渐渐产生。
总之,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开拓、创新,使孩子们的作文更富有童真、童趣,使学生学会写作,爱上写作,使千万朵花在我们的精心培育下更加怒放!
1.注重材料的积累,解决材料少的问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的名著,阅读其他相关的知识,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又可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琢磨最基本的写作规律。
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现在大多数家长都非常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好。对于学生要求的买一些课堂训练,作文指导之类的书是有求必应。然而学生如果要买一些课外读物,则一概不卖,认为买之无用,更有甚者则说,学生读这些书会影响学习。所以就出现了学生想读书而没有书读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改变家长的观念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寻找生活中的材料。
在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以及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为此,我提出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让日记书记生活”即时练笔的口号。首先,要求教师留心学校生活,善于抓住学校活动指导学生练笔。比如,学校要开运动会,会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会中和学生一起观察,教给方法,会后组织口语交际,并进行小练笔。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平凡小事来写,比如课间十分钟、大扫除、同学吵架、印象深刻的课……只有留心生活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再有,抓住突发事件让学生写,鼓励学生写出别人没有看到、没有想到的内容。“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生活处处皆语文,学生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生活的精彩。
2.寻找机会让学生多写多练,加强学生作文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1)实行“接力日记”
我在李秀红老师实行“接力日记”的基础上,实行了学生的“周日记”和家长日记。全班共60个同学分为四个组,每组从第一个学生轮起写日记,到第二天上课前段时间读自己的日记,读完后自然传到下一个同学,学生听到好日记了,都情不自禁的热烈鼓掌!可“接力日记”约二十天学生才轮一次,不能让学生充分的去写,这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日记本,我想方设法让日记成为学生的精神领地:让学生建立自己喜爱的日记本,在封面上画上美丽的图案,用艺术字写上“少年的我”、“成长的秘密”……接下来,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写,写真话,记真事,表真情,享受倾吐的快感。他们写的范围就会慢慢扩大,心里的、梦里的、书上的、生活的、虚幻的……在这样的日记里,就可读出鲜活的情感和生命,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所寻找的和期待的写作灵魂。
每周写一次,即“周日记”,让学生利用小作文时间进行赏读;建立“家长日记本”,挂在黑板的一头,哪一个家长想写了,让孩子带回去日记本去,家长写完后让孩子带到学校,并让他的孩子在上课前替读。
收到的效果:
(2)创建活动,提供学生写作素材,搭建展示平台。
①开展语文活动。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许多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②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③设计语文手抄小报。
通过设计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练习语言的锤炼能力和运用能力。
④组织一系列的课余活动,寻找生活中的素材。
在严谨的课堂学习之余,我们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余活动,如美化校园、观察植物、决战篮球、拔河比赛等。这些活动,既帮助学生劳逸结合,又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还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⑤抓住传统节日,创建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
利用“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或举办歌咏、演讲比赛,或举办手工制作、书画展览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学生十分乐意参加,既丰富了学生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为其写作提供了素材。使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⑥开辟班级“学习园地”。
我们的班级“学习园地”,其实就是各班教室里的黑板报。因为在这块黑板报上,有学生们工整的字体,有趣的故事,感人的心得,社会的经验和科学的知识等等。学生们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自己,学习同伴;胸怀祖国,面向世界。他们在几平方米的希望园地中,播下文学的种子,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⑦合理利用“红领巾广播室”。
通过“红领巾广播室”广播学生的优秀习作,不定期通过宣传橱窗公布发表学生习作的情况,加大对学生写作的宣传力度。
3.耐心指导,寻找写作方法和技巧。
(1)注重写前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积累了写作材料后,重点指导学生如何组织材料,如何突出主题,如何将文章写得更加生动。
(2)抓好修改课,多渠道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文章写出来以后要多修改,一是自己反复改,二是同桌互换,请别人帮着改。三是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评改,选出优秀的,全班交流后,让学生提出优缺点,学生在听了别人优缺点后,除了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外,还会吸取精华,去其糟葩,优化自己的作文,长此下去,作文水平肯定能提高。
(3)评改适宜,赏识个性。
在写作过程中,由于个别学生作文基础比较差,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表现在用词不丰富;语言运用拖沓或不正确,遣词造句能力差;标点不会用或不明确;。④语句或文章内容不实际,或扩大事实,或缩小事实,不符合自然规律,不尊重事情的发展规律,违反了事实,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没有感染力了。针对以上问题,老师要耐心指导,积极的评价,学会赏识学生,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主动写、积极写的热情。只有这样,一篇篇好作文一定会渐渐产生。
总之,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开拓、创新,使孩子们的作文更富有童真、童趣,使学生学会写作,爱上写作,使千万朵花在我们的精心培育下更加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