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 耿 伟

【机构】 新疆博乐市第一小学锦绣校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本文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纠正小组合作学习偏差、增强小组合作实效性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美术教学 小组合作
  时至今日,新课标、新课改已经深入人心,我们也看到了美术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在教学中,使课堂气氛愈加活跃,课堂教学更加民主。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即根据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小组中,鼓励同学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但是笔者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热闹、自主的现象背后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1.无过程,有结果的假热闹
  听课时经常看到合作不到两分钟就被叫“停”的情景,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则刚刚开始。小组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很多时候还没怎么开展讨论,结果就出来了。
  2.有过程,无探究的假研究
  在课堂中,经常还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一抛出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教室立即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研究”。其实,有些问题很简单根本不需要合作讨论,但是执教者为了让课堂看起来形式丰富多彩,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也合作。
  3.少数讲,多数听的假民主
  美术课小组合作体现最多的就是讨论和动手制作。然而,并非所有的成员都在参与合作活动。一方面小组长和学习成绩优秀者占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权,往往他们会“通包”,干得热火朝天;另一方面,学困生或者不受小组成员喜欢的学生则一声不吭,成了陪衬,在一旁当听众,有的则做与合作学习不相关的事情。更多时候这些学生发表的意见不会受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这样小组的讨论,形成学优生的“一言堂”,差生很难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4.有领导,无引导的假合作
  教师完全设计好合作的条条框框,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无探讨意识,形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穿新鞋、走老路的格局。例如在欣赏课中,特别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领会作品的艺术美及意义时,教师往往变成一个“独裁者”。
  怎样才能破除上述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4个假”现象,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培养合作意识,强化合作愿望
  著名社会教育学家、哲学家维果茨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针对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部分对同伴不熟悉,活动规则和合作习惯尚未形成这一现象,可以从孩子日常生活经验入手。例如让学生谈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为什么要有红绿灯,没有它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引导他们认识到,每一个孩子就像一辆小汽车,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规则、秩序,就如同马路上没有红绿灯,课堂会乱成一团,发生撞车现象,最后谁也得不到机会。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意见,学会按照一定的秩序活动。用“一支箭容易折,数根丝线难扯断”的小游戏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力量大”的道理。逐步在孩子的头脑中渗透合作的意义,增强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愿望。
  2.营造合作氛围,激发合作活力
  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设难,让这个问题或这个活动在学生自己解决不了,急需和别人交流或合作的时候,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如在《我的火车真漂亮》这一课中,让学生用自带的纸盒和废旧物品制作火车时,一个学生提出来,“要是能小组合作就好了”。我问“为什么?”“我们各自带的纸盒太单一,而且能做车轮的材料都不够多,如几人凑到一块就丰富多了,做出来的火车那才气派呢!”其他几个同学一起附和着,我会心一笑,小组同学马上在一起商量着动手制作起来。最后作品效果不言而喻。
  3.组建合作小组,共享合作乐趣
  专家指出,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即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可见,组建合作小组是关键。首先,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绘画水平、学习能力把知识、能力、性别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几个学生,大致分成甲、乙、丙级,其比例分别为1:3:2,甲级同学担任组长,尊重学生意愿的同时将他们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配组合,争取小组间的零距离,实力相当。其次,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教师要提醒组内每个组员要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做到责任到人,分工合理。一段时间后,组内可进行角色互换,组际成员也可适当调换,重新组合,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与提高。再次,科学评价,促进合作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一是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二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三是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利用学生特有的好胜心理,建立组际竞争机制来让学生获得合作。
  4.转变教师角色,参与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至关重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过程,它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应扎扎实实地落实在美术课堂中,让美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更广阔、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王坦.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M].北师大教院.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