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方法初探

【作者】 姜春红

【机构】 山东省烟台招远市卫东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现在,初中学生厌学的越来越多,所以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构建高效的课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要效益。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激发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宇先生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真正秘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堂上能自主地去探究历史知识,最关键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用新颖的导入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我常常采用下列方法:(1)用故事导入(2)用歌曲导入(3)用诗歌导入(4)创设情境导入。此外还可以用谜语导入、典故导入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表演课本剧激趣
  表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我经常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例如,学“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时,我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秦孝公和商鞅,让他们用对话的形式讲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三)组织辩论赛激趣
  我认为,展开历史辩论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以,我在教学中组织辩论赛,如“有人认为,秦始皇功不可没,是千古一帝;有人认为,秦始皇过失巨大,是个暴君。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 
  (四)讲名人故事激趣
  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喜欢听历史小故事,特别喜欢听名人故事。平时上课,只要课文中出现了名人,我就讲本课的名人故事给学生听。例如,讲华盛顿诚实的故事,讲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故事,讲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讲孙中山破除迷信、拯救中国人民的故事,等等。
  二、进行学法指导,构建高效课堂。
  历史的学法指导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忆方法的指导,另一类是解题方法的指导。记忆方法的指导,下列四种方法行之有效。
  (一)顺口溜法
  顺口溜有简洁、形象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我把一些历史知识编成顺口溜。如:“夏商西周尽,春秋战国秦。西汉连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金,元明清。”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中国各朝各代串连了起来,学生就会明确各个朝代的更替顺序。
  (二)对比法
  学生对类似的事情最容易混淆,经常张冠李戴。对于这些知识,我先把它们列出来进行对比、区分,然后再强化记忆。例如:识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创始时间、地点、创始人;秦始皇的巩固措施和汉武帝的巩固措施;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可运用对比法。
  (三)归纳法
  就是把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归纳到一起来记忆。例如,1689年发生的大事有:雅克萨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或者把某一事件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进行记忆。
  (四)联系法
  学历史,不能只静止地、单一地识记,而应该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学世界历史,要善于联系中国历史,学中国近代、现代史,要善于联系中国古代史。只有经常进行知识的联系、综合,才能整体地把握知识。例如,学习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就要马上联系到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因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就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又如,学习完日本的明治维新,马上联系中国的戊戌变法来进行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题技巧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规范性的训练。
  材料解析题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题要遵循几个步骤:先看设问,再根据设问有针对性地读懂读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后按设问要求结合教材分析解答问题,解题时,读懂反问很重要,比如“根据材料”,就说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则要求先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然后依托已知材料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答案基本在书上。此外,还应要求学生注意看分答题,坚持问什么答什么,语言简洁准确,不必像问答题一样展开回答。
  三、进行有效提问,构建高效课堂
  古人就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高效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问题化,即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要在知识的关键点、能力的增长点和德育的渗透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综合拓展等方面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答案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四、引导协作求知,构建高效课堂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历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时,我把课文内容列成表格让学生分成4组寻找答案,找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四个文明古国的地理分布及特点、统一时间、文明标志物、共性等,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整理、归纳答案。由本组的负责人公布最后确定的结果后师生再订对答案。为了检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全班完成此表后,由老师点明抽查各组的学习情况,如果小组内有一人回答错误,则宣布本小组学习成果不佳,各个小组为了使本小组不断创优,都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争取小组成员个个都掌握本课知识要点,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形成,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
  我相信,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握了重点和难点,学生有了掌握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小组合作求知,就一定能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