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秦恒茂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鄌郚镇高崖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把握学生学习起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巧妙突破教学难点,精心设计练习,从而赢得课堂教学的真正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引导学生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要创造一种使学生心情愉快,能激起强烈求知欲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智力才会活跃,思维才会始终伴随着课堂教学的“旋律”产生共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比如: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发言有问题和看法时,应让大家各抒己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回答有创造性时,学生可以自由为该生鼓掌喝彩。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可以说“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谁来帮帮他”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应允许改正,并允许其坐下来思考。老师评价学生答问时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讲得真好”,“你真会动脑”,“这个解法很独特”等。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增强表现欲,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确保教学有效进行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我们可以在课前提出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思考,教师根据学生思考的结果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可以在课前采取座谈或个别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所要教学的内容哪些已基本掌握,哪些略有了解,哪些还比较生疏,以此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组织教学呢?我的做法是,对学生已经基本了解的内容,可以学生自己探索,通过分析总结,抽象概括,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对学生略有了解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恰当的引导点拨,帮助学生逐步完善新知;对学生还不了解的新课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另外,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起点也会有不同。因此,教师还要到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习新知起点较高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自主尝试探究和解决问题;对学习新知起点一般的学生,要引导他们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将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知识储备加以提炼与升华;对学习新知起点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已有经验,采用“小步走”的教学策略,清楚地展示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三、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分析。
  一是把时间让给学生。每堂课要有不少于一半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包括思考、操作、练习、讲座等各种方式,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问题,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点以后,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去发现、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这时学生人人成为研究者、发现者,因而个个情绪高涨,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自主探究活动,在相互合作,相互讨论中,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是把空间让给学生。首先要改变单一的“一问一答”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即使教师再增加提问机会,也难以最大限度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可增加学生个别学习、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等形式。特别是后三种形式,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突出了学生间合作学习,使全体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以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为学生提供圆形硬纸板、尺子和绳子等物质材料,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最终得出:圆的周长都是其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四、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一组最基本的习题,要求学生齐练,然后讲评,教师示范书写规范格式,接着要求同桌学生互看,反馈错误情况,统计错误人数。出示一个被除数18,教师依次说出不同的除数(4,5,6),让全班学生依次口算并用手势表示得数,左手表示商是几,右手表示余数是几,然后要求全班互看,找出并统计错误人数,教师及时板书出除数、商、余数,3题口算后观察板书问:你发现了什么?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再出示一组数21,15,14,33作为被除数,听要求选被除数并写在作业纸上。(1)除以5,余数是1的数;(2)除以5,没有余数的数;(3)除以5,余数是6的数。(第三个数有人上当选21)通过这一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