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研究式教学法在地理专业选修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权轻舟
【机构】 (1.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 银川 2.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渭南)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累,正在严重制约学生探索真知的主动性,而研究式教学法提倡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重视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性,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文章在分析研究式教学的现实必要性的基础上,以作者几年来在地理专业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实践为核心,总结开展研究式教学的方法,提出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研究式教学法 地理专业选修课 教学 实践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is not only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it i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l.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assroom performance for the teachers to teach students to learn tired, tired, i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exploration of knowledge, reflect and research style teaching method advocates that teacher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subject statu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he unknown world, i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real necessity of research type teaching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selecte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process in geography as the cor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eaching, puts forward some experience in teaching pattern reform.
Key words: research type teaching method;elective courses of geography specialty;teaching;practice
一、研究式教学法概述
研究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方法,这是对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完善。研究式教学,是对问题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钻研、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大学研究型教学是相对于传统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方式提出的,是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进展引入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思考、实践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经验,表现具有个性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1]。
要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就要在系统阐述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环节,通过教学方法的调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摄取知识,辨别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逐渐地得到积累和提高。运用研究式教学方法,要将课堂教学当做师生合演的一台戏,教与学双方形成合力,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没有矛盾。运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并非削弱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而是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教学相长之理。研究式学习甚至能发现现有知识的某些不完善、不准确,质疑其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品质。
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研究性教学实际上就是将科学研究方法与思想引入课堂,引导、帮助、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主动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创新能力[2]。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注重讨论与交流,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留给讨论互动,而教师讲授成为次要部分,同时重视合作学习,重视探究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强调题目的探索性,反对照搬他人观点,鼓励开动脑筋提出创造性观点,并能够有力论证,自圆其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最大限度启发、挖掘每个学生的自身潜质,充分调动学生发现探究的能动性[2]。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教育还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其特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底下听,通过定期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个性被同化,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千篇一律。这种传统灌输式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飞速发展对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够适应并满足国家对新一代青年勇挑国家建设与发展重担的需求。我国高校目前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主要是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具体教学方法的改革,缺乏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的改革。所以,我国高校学生普遍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较差。因此,高校教学改革要明确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本科师范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正在竭尽全力紧扣课改主题展开,而各高校目前对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及其作用还不够重视,在课程教学中没有很好的结合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以及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升级。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应将以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为主逐步转向以改革培养模式为主。
二、研究式教学法在地理专业选修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建设与发展对当代青年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与义务。高校部分专业存在这样的情况,相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来说,对于选修课的地位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学生选修课的学习仅仅着眼于完成课程计划里面规定的相应学分,没有充分理解选修课的意义。而选修课教师也同样以应付课程讲授任务为主,没有充分发挥选修课教学内容对专业主干课的辅助充实作用,更不要说引导学生主动将选修课主要内容与主干课融会贯通,因此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必须改革选修课教学当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或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毕业生也可在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地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有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主要为人文地理学下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有城市发展、旅游业发展、文化资源分布与整合、地方政治经济等,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手段进行,其分支研究成果也需要学习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同时其理论成果又为相关分支学科提供参考与借鉴。因此,高校地理学选修课的教学不是单独的各门课程的教学,而是要使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建立起的专业基础课与主干课程框架基础上,不断充实发散,融会贯通,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为专业知识这颗参天大树不断开枝散叶。这就对地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鉴于目前关于地理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方面的系统研究与成熟理论还比较少,为此项目组成员结合课堂教学一线长期积累的经验与我校学生学习实际,拟定此课题研究项目,以期为我校地理专业为突破口,通过研究式教学方法在选修课教学方法的大力推广运用,试图探索适合高校专业选修课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发展路径,为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服务。
对于地理专业学生来说,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均围绕主要主干课程延伸展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有针对性的采用研究式教学法,指导学生结合区域特色,发现实际问题,分析解决路径,提出对策建议,以研究课程若干重要问题为主线贯穿选修课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准确把握课程重点,具备基本的学科专业素质,同时具有一定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继续深造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全面的专业基础。
作者通过近几年在地理专业选修课教学实践中的积累,以城市地理学课程为试点,尝试性地运用研究式教学方法来组织部分课堂教学,试图探索专业选修课教学方法的新方法与新手段,真正充分发挥选修课教学的优势与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性人才做积极努力。
1、以课程重点章节和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程框架和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三级分支学科,为专业选修课,授课36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时少,内容多,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获取更多相关知识,同时又对课程基本框架有清晰准确的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作者在教学中一直思考,不断改进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城市化问题为重点,将各章节重点串联讲授,通过课堂课后思考题启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鼓励学生开展系统学习,使其在学习中既能熟悉课程框架,又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养成学习积累、观察分析的自觉性。
2、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更新,激发学生主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了过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强调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研究式教学法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课程教学中可结合章节教学重点,提出相关现象,鼓励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比如,关于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的讲解,作者会以内部市区城市化表现出的高密度为切入点,摆出现象,抛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兴趣;关于城市发展政策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重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提出观点,提供论据。这些分析讨论环节打破以往课堂教学灌输式教学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枯燥的“学”为主动的“思”,学生学得不累,教师教得不累,一举两得。同时,教师应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保持持续研究的热情。对于他们通过探究得出的正确结论或回答,教师的表扬应是慷慨的,即使是不全面或不正确的结果也不轻易否定,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受到尊重和保护,从而激发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坚持不懈地去探究、去求索,直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4]。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项目申报,有助于学生探索研究的习惯性养成。
研究型教学中科学研究是手段,学习是目的,它并未改变教育目的和教学目的,只是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更多地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即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特别是学生收集处理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5]。近几年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项目,为大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科学习惯养成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支持鼓励广大学生以课程重点问题为突破,大胆提出设想,收集资料,充分调研,组建研究团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项目,将课程所学应用于现实问题研究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正确引导,鼓励学生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大胆假设,充分论证,同时要正视错误,直面挫折,以饱满的学习探究热情充实大学学习经历。
三、研究式教学法在地理选修课教学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1、统一思想,团队协作,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
研究式教学就是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课堂教学必须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的能力[6]。因此,专业课教师应统一思想,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实际,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调整思路,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科学素养的学生为目标,组织教学,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改革经验。同时,教师应坚持教与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运用研究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坚持引而不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不断探索真知。
2、教师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传授与科学兴趣养成的关系。
为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满足学生要求,研究型教学既强调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不适应当代教育的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实施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和诠释教师角色[7]。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明确一种认识,即专业选修课学习中基础知识是根本,必须全面系统掌握,并能将所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3、调整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与分值,突出课堂参与的重要性。
现有的课程考核制度主要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比例只占到20%左右,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因此课程考核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研究式教学法中强调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必然要求加大课程考核中课堂考核和平时成绩的比重,相对减少期末卷面成绩的分值,以此体现课堂教学参与的重要性,这也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的一种制度保障。
总之,研究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坚持学习、主动研究、调动学生能动性参与其中,共同推进,勇于创新,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又贴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模型。当然,这个积累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研究式教学探索实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林海,李虹,袁建美,何勇.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4-99
[2]武玉红,刘强.关于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6)168-169
[3]金冠华.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和研究.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3)219
[4]翟华伟.探究性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吉林教育,2011(8)91
[5]王辉全.试论研究型教学.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40-42
[6]马京林.关于研究型教学模式几个问题的探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33-35
[7]李红.研究型教学视野下教师角色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7(1)22-26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教改项目(JG201356) “研究式教学法在高校选修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地理专业为例”
作者简介:权轻舟(1980.12—),女,陕西蒲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地理的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研究式教学法 地理专业选修课 教学 实践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is not only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it i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l.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assroom performance for the teachers to teach students to learn tired, tired, i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exploration of knowledge, reflect and research style teaching method advocates that teacher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subject statu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he unknown world, i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real necessity of research type teaching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selecte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process in geography as the cor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eaching, puts forward some experience in teaching pattern reform.
Key words: research type teaching method;elective courses of geography specialty;teaching;practice
一、研究式教学法概述
研究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方法,这是对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完善。研究式教学,是对问题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钻研、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大学研究型教学是相对于传统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方式提出的,是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进展引入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思考、实践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经验,表现具有个性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1]。
要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就要在系统阐述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环节,通过教学方法的调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摄取知识,辨别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逐渐地得到积累和提高。运用研究式教学方法,要将课堂教学当做师生合演的一台戏,教与学双方形成合力,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没有矛盾。运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并非削弱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而是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教学相长之理。研究式学习甚至能发现现有知识的某些不完善、不准确,质疑其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品质。
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研究性教学实际上就是将科学研究方法与思想引入课堂,引导、帮助、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主动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创新能力[2]。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注重讨论与交流,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留给讨论互动,而教师讲授成为次要部分,同时重视合作学习,重视探究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强调题目的探索性,反对照搬他人观点,鼓励开动脑筋提出创造性观点,并能够有力论证,自圆其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最大限度启发、挖掘每个学生的自身潜质,充分调动学生发现探究的能动性[2]。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教育还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其特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底下听,通过定期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个性被同化,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千篇一律。这种传统灌输式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飞速发展对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够适应并满足国家对新一代青年勇挑国家建设与发展重担的需求。我国高校目前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主要是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具体教学方法的改革,缺乏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的改革。所以,我国高校学生普遍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较差。因此,高校教学改革要明确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本科师范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正在竭尽全力紧扣课改主题展开,而各高校目前对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及其作用还不够重视,在课程教学中没有很好的结合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以及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升级。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应将以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为主逐步转向以改革培养模式为主。
二、研究式教学法在地理专业选修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建设与发展对当代青年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与义务。高校部分专业存在这样的情况,相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来说,对于选修课的地位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学生选修课的学习仅仅着眼于完成课程计划里面规定的相应学分,没有充分理解选修课的意义。而选修课教师也同样以应付课程讲授任务为主,没有充分发挥选修课教学内容对专业主干课的辅助充实作用,更不要说引导学生主动将选修课主要内容与主干课融会贯通,因此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必须改革选修课教学当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或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毕业生也可在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地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有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主要为人文地理学下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有城市发展、旅游业发展、文化资源分布与整合、地方政治经济等,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手段进行,其分支研究成果也需要学习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同时其理论成果又为相关分支学科提供参考与借鉴。因此,高校地理学选修课的教学不是单独的各门课程的教学,而是要使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建立起的专业基础课与主干课程框架基础上,不断充实发散,融会贯通,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为专业知识这颗参天大树不断开枝散叶。这就对地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鉴于目前关于地理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方面的系统研究与成熟理论还比较少,为此项目组成员结合课堂教学一线长期积累的经验与我校学生学习实际,拟定此课题研究项目,以期为我校地理专业为突破口,通过研究式教学方法在选修课教学方法的大力推广运用,试图探索适合高校专业选修课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发展路径,为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服务。
对于地理专业学生来说,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均围绕主要主干课程延伸展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有针对性的采用研究式教学法,指导学生结合区域特色,发现实际问题,分析解决路径,提出对策建议,以研究课程若干重要问题为主线贯穿选修课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准确把握课程重点,具备基本的学科专业素质,同时具有一定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继续深造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全面的专业基础。
作者通过近几年在地理专业选修课教学实践中的积累,以城市地理学课程为试点,尝试性地运用研究式教学方法来组织部分课堂教学,试图探索专业选修课教学方法的新方法与新手段,真正充分发挥选修课教学的优势与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性人才做积极努力。
1、以课程重点章节和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程框架和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三级分支学科,为专业选修课,授课36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时少,内容多,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获取更多相关知识,同时又对课程基本框架有清晰准确的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作者在教学中一直思考,不断改进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城市化问题为重点,将各章节重点串联讲授,通过课堂课后思考题启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鼓励学生开展系统学习,使其在学习中既能熟悉课程框架,又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养成学习积累、观察分析的自觉性。
2、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更新,激发学生主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了过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强调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研究式教学法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课程教学中可结合章节教学重点,提出相关现象,鼓励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比如,关于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的讲解,作者会以内部市区城市化表现出的高密度为切入点,摆出现象,抛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兴趣;关于城市发展政策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重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提出观点,提供论据。这些分析讨论环节打破以往课堂教学灌输式教学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枯燥的“学”为主动的“思”,学生学得不累,教师教得不累,一举两得。同时,教师应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保持持续研究的热情。对于他们通过探究得出的正确结论或回答,教师的表扬应是慷慨的,即使是不全面或不正确的结果也不轻易否定,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受到尊重和保护,从而激发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坚持不懈地去探究、去求索,直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4]。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项目申报,有助于学生探索研究的习惯性养成。
研究型教学中科学研究是手段,学习是目的,它并未改变教育目的和教学目的,只是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更多地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即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特别是学生收集处理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5]。近几年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项目,为大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科学习惯养成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支持鼓励广大学生以课程重点问题为突破,大胆提出设想,收集资料,充分调研,组建研究团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项目,将课程所学应用于现实问题研究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正确引导,鼓励学生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大胆假设,充分论证,同时要正视错误,直面挫折,以饱满的学习探究热情充实大学学习经历。
三、研究式教学法在地理选修课教学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1、统一思想,团队协作,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
研究式教学就是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课堂教学必须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的能力[6]。因此,专业课教师应统一思想,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实际,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调整思路,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科学素养的学生为目标,组织教学,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改革经验。同时,教师应坚持教与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运用研究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坚持引而不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不断探索真知。
2、教师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传授与科学兴趣养成的关系。
为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满足学生要求,研究型教学既强调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不适应当代教育的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实施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和诠释教师角色[7]。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明确一种认识,即专业选修课学习中基础知识是根本,必须全面系统掌握,并能将所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3、调整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与分值,突出课堂参与的重要性。
现有的课程考核制度主要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比例只占到20%左右,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因此课程考核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研究式教学法中强调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必然要求加大课程考核中课堂考核和平时成绩的比重,相对减少期末卷面成绩的分值,以此体现课堂教学参与的重要性,这也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的一种制度保障。
总之,研究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坚持学习、主动研究、调动学生能动性参与其中,共同推进,勇于创新,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又贴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模型。当然,这个积累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研究式教学探索实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林海,李虹,袁建美,何勇.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4-99
[2]武玉红,刘强.关于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6)168-169
[3]金冠华.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和研究.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3)219
[4]翟华伟.探究性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吉林教育,2011(8)91
[5]王辉全.试论研究型教学.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40-42
[6]马京林.关于研究型教学模式几个问题的探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33-35
[7]李红.研究型教学视野下教师角色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7(1)22-26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教改项目(JG201356) “研究式教学法在高校选修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地理专业为例”
作者简介:权轻舟(1980.12—),女,陕西蒲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地理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