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多元文化背景下德育的传承与创新探究
【作者】 张 愿
【机构】 (长江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荆州)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但同时,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打破了我国文化价值观念领域的单一文化价值观,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因此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与摩擦,对社会伦理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加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文化渗透以达到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道德沦丧的现象接踵而至。眼下我国道德文化传统如何缵衍是德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介绍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及文化与德育的交互作用,试探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德育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
关键词:多元文化;德育;传承;创新
Abstract: With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lticultural blending has been greatly promote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world's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pattern broke the single cultural value in the field of China cultural value, thus influences people's ideology and value changes profoundly. Under the impact of multicultural, the collision and fri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values pose a severe threat on social ethics. Combined with the western hostile forces stepped up to our culture infiltration to achieve political scheme of westerniz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the phenomenon of moral depravity comes one after another, How should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ethical culture be inherit and develop is what moral education workers need to think about. The paper introduces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of culture and moral education, aiming at exploring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e.
Key words: multiculture; moral education; inherit; innovate
千百年来,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一直激励着人们实现共同的社会道德理想,成为圣贤之人的目标,并在过去单一文化中得以传承延续。随着国门的打开,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对我国传统德育的继承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将基于德育与文化的交互作用,探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德育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一、德育与文化的交互作用
作为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承载着人类之间的普遍交流,融化在人们精神文明层面,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含了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等,为德育的产生提供了一片沃土。文文化,即文以化人。德育长于文化之中,历经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它的内容形式是对文化的直接反映;同时,德育生长使文化得以繁衍,并在成长中净化文化土壤。德育生生不息,文化代代相承。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正如传统道德教育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文化作为德育的母体,赋予德育文化内涵及意义。从文化角度谈德育发展,是理论的要求,更是实践的需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德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且此影响是历史的、具体的、深远的,这种深刻的联系不仅突显于理论,更流淌在历史运动的长河里。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着德育内容和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内容上,英国因其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学校德育也是通过宗教教育进行的;美国德育内容涉及如“自然主义”、“实用主义”、“现实主义”各哲学派别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课程;目标上,英国的绅士文化培养公民“绅士”精神;德国文化中的民族性和两极理性[1]使其成为“思辨者”的摇篮;美国的多元文化培养着“自由人”,注重个人主义;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则旨在培养仁、德兼备的“君子”。
1.德育的文化内涵
德育,从文化层面讲,可理解为道德教育。“道”首先指揭示自然界构造、运动变化规律的客观真理和发展态势,后引申为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等。“德”初见于“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说文解字》)即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改造外界环境并发展个体本身。“道”、“德”二字真正连用,始于荀子:“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发展大体经历:一、夏、殷商为道德教育的创始期;二、周至春秋战国以“六艺”为代表的发展期;三、秦汉至宋元为成熟期;四、明清时期是德育滞后期这四个时期[2],德育内容上逐渐浓缩为仁、忠、孝、信、礼、义、廉、耻等现今耳熟能详的教育思想,并从社会公德、家庭伦理、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四个方面规范着人们的道德修养与行为方式。德育,即以德育人。
2.德育的文化功能
①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和目的,德育则行使着文化的宗旨和使命。由于德育的文化传递性,不同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所创造的、经过历史沉淀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会延续下去。鸦片战争后,近代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迫使我国传统教育进行转换。20世纪初社会基础变革和学校制度的改变,原有单一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我国传统思想教育体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而丧失主导地位。然而,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却没有完全消失殆尽在多元文化冲击中,原因之一就是德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历经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不管在思想上还是方法上已沉淀在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经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不知不觉影响着现今的德育践行。德育思想上,学者章士钊曾指出中国人有一种“动欲为圣贤”的文化心态。自古而今,中国人对圣人的崇拜依然深深地烙在民族文化心理中。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范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被传承了下来并写进教科书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德育方法上,从孔子“克己内省”、孟子“反求诸己”、朱熹“存养省察”、陆九渊“切己自反”等贵在自省审查、独善其身的方法发展为后来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身教重于言传等德育方法。由此可见,德育的文化传承性在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方面有其特殊优势和作用。
②文化调控功能
著名教育理论家鲁洁认为德育具有文化调控性首先是因为“道德作为一种普遍性规范,对文化具有强有力的控制作用。”[3]一种文化,只有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并内化,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德育通过有效的文化控制,筛选出被道德认可和规范的文化,屏蔽掉与道德相斥相悖的文化,使社会文化得以整合并稳定发展。德育的文化调控性还表现在其自身的可控性上。德育可控性决定了它在文化调节和控制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因为文化控制这种有力手段,德育能消除文化失调现象的产生。
③文化批判功能
德育另一重要功能是文化批判,这里主要针对外来文化而言。德育首先对文化全面理解和辨析,继而对文化进行整合与评判,通过去伪存真、激浊扬清保持德育的先进性并实现时代与文化的双重跨越,使德育以“文”载道并良性循环。然而由于我国传统德育曾长期在封闭的单一文化中固步自封,骤对多元文化的接踵而至,文化批判精神与批判能力都相对疲弱。文化批判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当面对多元文化差异甚至异质文化时,我们无法较为准确地定位与辨识,无法及时有效地厘清文化障碍并化解文化困惑。因此德育在探索和发掘多元文化的有利资源、基于文化批判功能积极探索多元文化下德育创新问题行动迟缓。
二、多元文化对德育的影响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无论是对文化本身的繁荣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还是对个体思想自由、人生丰富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也表现在对我国学校德育方面: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多元文化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涵,弥补了传统德育在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为学校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但同时多元文化也打破了我国原有受单一文化作用和影响下人们的生活,对思想价值观念、社会伦理道德造成强烈冲击。例如市场经济自身的痼瘵和消极方面:追逐利润和自发竞争等负面影响也投射到了人们道德生活中来。集体主义越发淡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严重干扰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德育构建工作任重而道远。研究德育发展也应首先从文化入手,根据教育的文化选择和创造功能倡导和培育先进文化,克服并抵制文化糟粕,使德育的权威性重回主流文化,从而引领德育未来健康发展的方向。因此,在面对中国传统道德和西方道德文化时,我们应带着批判性精神,科学地选择和取舍两种文化。
1.传统道德的继承和扬弃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因其民族性,伦理道德建立在适应血缘为纽带的封建主义占有制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的经营方式上发展的。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拥有宗法等级、人身依附的道德关系已不能顺应时代变革,因此道德文化中而应摒弃封建主义内容,倡导民主平等及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此外,由于传统道德文化的单一性,德育目的是为维护政治稳定和保存文化传统,具有典型的“社会本位”思想,注重社会共性、过于轻视人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单一文化的影响下,教育体制趋于僵化、意识形态走向封闭,要求人们循规蹈矩,反对标新立异,对塑造人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然而对于民族文化中伦理传统的精华部分,我们因学会继承并发扬。譬如在“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重塑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不是封建社会的“整体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也非完全意义上的“社会本位”思想,把社会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集体主义包含了人本主义的合理成分,同时扬弃个人主义,可以说其价值观念比个人主义更高一个层次。费希特认为,民族之所以为民族,其根本在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在经历坎坷动乱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它们激励中华民族战胜各种挑战、经受各种考验而不倒。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舍生取义”到范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梁启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不诠释着集体主义和进取精神的实质特点。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提到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5]我们应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在集体主义基础上倡导个人主体化,发展个性。事实证明,个性发展有利于创造力的产生;没有个性,创造无从谈起,社会缺乏活力。同时,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中形成一种道德习惯或信仰。可以以代表人们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6])的“仁”、“义”、“礼”、“智”为核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人性伊始和本源的道德良知能形成德育的内塑力,达到德育自觉。康德说过,“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当我们能够自觉到我们是超越着内心的自然和外面的自然——当它影响着我们时。”[7]通过传统道德教育,优化人们内心品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在自觉的道德准则有助于我们的道德判断和养成。
2.西方道德的吸收和借鉴
西方道德文化观中几乎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导向,而是渗透在道德教育的具体环节中进行道德取舍。西方道德确认的相对性,为当代道德文化在取舍问题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崭新观念。西方注重人生价值确立,认为社会不仅要对社会群体负责,更要保障个人和小群体的价值利益;同时,人生价值应与家庭社会的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相结合,追求充实人生、享受人生的高层次价值。然而在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相冲突甚至对抗时,部分西方道德文化也引发了我们道德价值的多元取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普遍提倡的契约文化。契约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法律理念[8]起源于古希腊,注重正义、理性、平等;后经过基督教的丰富,延伸出因约而信的内涵。这种神圣的契约,将上帝和人类联系起来,人们通过遵守契约获得上帝的救赎。《圣经》中摩西十诫讲的便是上帝对以色列人的告诫,与摩西立下十条契约。契约文化已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如美国法律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便是契约自由,契约法成为美国19世纪的主要特征。[9]其自由的理念带给我们对道德的理性思考。自由理念指引下人们的自由意志,是契约的一个核心要素和基础;契约也是理性的产物,人们通过契约来充分表达人性,表达对自由和利益的追求。然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此方面却是一大空白和缺失。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在契约文化下的道德养成,德育中效仿契约建立一定制度的道德文化。这种道德制度,应当是民主的、人性化的,而非僵化的管控教条形式。道德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避免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盲目无畏地趋利逐义,屡屡触及道德和法律禁区的现象。虽然契约文化可以使多元文化得以调和,但这种文化濡化不是指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吞并,而是对外来异质文化加以改造和重建,从而使本位文化得以改建与创新。同理,对于西方道德文化,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有所取舍,吸收其优秀成分如注重人生价值确立、实施的相对性和相关性,克服极端主义。
3.西方道德的影响和冲击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各种思想文化开始激荡共存。面对外来文化的广泛传播,由其是掺杂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的元素,比如将集体主义扭曲定义为禁锢人性,遏制个人发展,限制个体自由等;加之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从不同侧面侵蚀人们的思想和习惯,对人们道德价值观进行深刻而全面的消解。此外,一些分裂分子宣扬“政治多元论”,旨在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信念,造成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混乱局面,我国古代许多优秀道德传统岌岌可危。多元文化对我国德育的冲击,从学校德育中便可见一斑。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一些学生开始逐渐迷失自我,动摇对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信心,在人生价值和社会道德上的困惑难以自决,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出“集体观念淡化”、“漠视权威”、“个人至上”、“重利轻义”、“享乐在前、吃苦在后”以及“利己主义”等方面的特点。社会上诸如“范跑跑”、“毒奶粉”、“扶不起”、“医德问题”等事件也此起彼伏,其背后道德传统的丧失值得我们反思。西方注重个人的主体性地位,注重人的价值和利益,注重民主和自由,但由于对西方道德文化理解不深,有些人将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视为同物,过分夸大了个人主义的负面效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认为,当今道德教育的突出任务是要理解当代道德文化危机的来源。他对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相对主义的道德危机提出了无情的揭露与深刻的批判。[10]实际上,只有将个人主义置于西方具体的历史背景中,与西方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并理解其深刻内涵,也有助于我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汲取更加符合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规律的道德文化,更好的促进我国德育改革。因此,全球普适伦理与多元文化价值间的博弈成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热点之一。
三、多元文化下高校德育的改革与实践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巩固我国高校德育价值的权威性,对错误思潮有理有力地搏击,使主流道德意识重回大学生的认知领域,是高校德育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德育改革一方面需强化传统文化的指引,使高校德育价值更具民族性,并得到大学生认同;另一方面需树立科学理性的全球意识,使大学生能够理性认识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做出理性的价值选择。
1.以儒学教育为根基,弘扬民族传统
就德育改革而言,新加坡儒学教育可供我国德育建设借鉴。自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在短短30年内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高质量的生活水准、高标准的国民文化教育保障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成为亚洲“最适合居住”的国家。新加坡成功因素中儒学教育功不可没。1979年至1989年这一历史时期,新加坡用儒家道德教育恢复东方价值观,其准确定位本国文化的东方属性,在学习和创新中国传统儒学文化上发展其自身道德教育,重建本国文化。新加坡德育的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创新以及克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和深刻启示。新加坡学校德育从开设儒家伦理课程到提出“共同价值观”[11],都对其本土既存的东方文化进行扬弃,改造东方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价值理念,形成一种新的形式以满足现代新加坡学校德育的需要。不仅如此,新加坡学校德育还强调在东西方的优良传统价值取舍上达到平衡。对东西方文化兼容并包,求同存异:既保持东方的价值观和道德传统的主流教育,又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崇尚理性自由,把东方的伦理道德和西方的科学求索融合为一体。多元文化融合中成长起来的新加坡人既能在社会政治和家庭伦理方面发扬东方传统价值观,又能在科技、经济等方面接受和应用西方发达理论。我国德育建设应借鉴新加坡模式,吸收传统道德教育如儒学、理学的精华,注重培养传统道德价值观,养成道德文化信仰。为此,我国高校德育要在多元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统一中更加突出民族特色,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全球化并不是本民族文化的弱化,而是彰显文化的多元、多样性。通过理性的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的民族性,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并将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自强不息、学习拼搏的动力。高校德育必须注重培养理性的民族意识,帮助大学生自觉化解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文化认同危机,并在德育过程中彰显高校德育的民族性。我们在用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对待西方道德文化的同时,更要发扬民族自豪感和进取精神,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恒久魅力,使其他地区和民族更了解中国和中国道德文化,这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具有重大意义。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更彰显其独特魅力,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才会更好地得以传承。
2.以科学选择为导向,丰富德育内涵
高校德育价值自身首先要转变其中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引进多元文化带来创新方式方法,服务于德育建设;其次要科学地理解中西方道德文化,避免走极端。譬如集体主义、社会本位并不代表遏制人的个性发展;个人本位也非利己主义、妨碍社会发展;最后,科学地取舍中西方道德文化。科学选择要求我们带着辩证的思想,把德育理念放在其本身的文化大背景下,辨别出是否适合在其它文化中试行。在此基础上,德育践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德育目标上:制定全面系统,的道德目标,旨在弘扬民族精神、保持优良传统的民族性道德教育;二、德育内容上:注重道德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德育内容的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质改革的推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相比之下,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似乎成了脱离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东西,既不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德育在高校的地位一直不高。可以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法丰富德育内容。如在高校开设以儒学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通识”课程。此举符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同时,综合吸取东西方德育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成效性;三、德育方法上:用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现代德育要求科学的方法论是与培养自主精神、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的方法论提倡学校德育方法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相结合,同时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地选择和运用古今德育方法,提升道德文化辨识能力;四、德育管理上,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和一体化制度。德育管理方法是实现德盲目标、发挥德育管理职能所应遵守的活动方式,也是取得德育成效的工具和手段。德育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德育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两方面,前者是正确反映客观实际而开展德育的决策,后者是调控德育组织内部组成要素,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不仅要健全并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系统,还应尽快建立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以形成德育合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虽然有其各自的独特性,但又相互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我国应继续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地位,同时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作用。如发挥政府影响力,发动文化再生运动和道德教育改革方案,以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继承和创新;又如通过举办长期的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培育家庭道德教育文化。“孔融让梨”、“曾岑杀猪”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显示了家庭教育对德育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曹兴,姜丽萍.两极理性:德国人的哲学智慧[M].民族出版社,2005.
[2] 江万秀,李春秋.第二讲中国德育思想的历史发展[J].道德与文明,1992,(1):40-41.
[3]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12.
[4] 王学风.论多元文化与学校德育的互动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7-122.
[5] 新华网.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 [2014-09-24].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9/24/c_1112612018.htm.
[6] 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6.
[7]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 商务印书馆,1964:90.
[8](美)伯纳德·施瓦茨著.美国法律史[M].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25.
[9] 杨解君.契约文化的变迁及其启示(上)——契约理念在公法中的确立[J].法学评论,2004,(6):16-19.
[10]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印第安纳:圣母大学,1981.
[11] 黄松赞.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J].东南亚研究,1992,(1):40-45.
关键词:多元文化;德育;传承;创新
Abstract: With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lticultural blending has been greatly promote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world's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pattern broke the single cultural value in the field of China cultural value, thus influences people's ideology and value changes profoundly. Under the impact of multicultural, the collision and fri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values pose a severe threat on social ethics. Combined with the western hostile forces stepped up to our culture infiltration to achieve political scheme of westerniz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the phenomenon of moral depravity comes one after another, How should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ethical culture be inherit and develop is what moral education workers need to think about. The paper introduces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of culture and moral education, aiming at exploring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e.
Key words: multiculture; moral education; inherit; innovate
千百年来,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一直激励着人们实现共同的社会道德理想,成为圣贤之人的目标,并在过去单一文化中得以传承延续。随着国门的打开,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对我国传统德育的继承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将基于德育与文化的交互作用,探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德育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一、德育与文化的交互作用
作为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承载着人类之间的普遍交流,融化在人们精神文明层面,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含了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等,为德育的产生提供了一片沃土。文文化,即文以化人。德育长于文化之中,历经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它的内容形式是对文化的直接反映;同时,德育生长使文化得以繁衍,并在成长中净化文化土壤。德育生生不息,文化代代相承。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正如传统道德教育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文化作为德育的母体,赋予德育文化内涵及意义。从文化角度谈德育发展,是理论的要求,更是实践的需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德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且此影响是历史的、具体的、深远的,这种深刻的联系不仅突显于理论,更流淌在历史运动的长河里。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着德育内容和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内容上,英国因其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学校德育也是通过宗教教育进行的;美国德育内容涉及如“自然主义”、“实用主义”、“现实主义”各哲学派别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课程;目标上,英国的绅士文化培养公民“绅士”精神;德国文化中的民族性和两极理性[1]使其成为“思辨者”的摇篮;美国的多元文化培养着“自由人”,注重个人主义;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则旨在培养仁、德兼备的“君子”。
1.德育的文化内涵
德育,从文化层面讲,可理解为道德教育。“道”首先指揭示自然界构造、运动变化规律的客观真理和发展态势,后引申为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等。“德”初见于“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说文解字》)即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改造外界环境并发展个体本身。“道”、“德”二字真正连用,始于荀子:“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发展大体经历:一、夏、殷商为道德教育的创始期;二、周至春秋战国以“六艺”为代表的发展期;三、秦汉至宋元为成熟期;四、明清时期是德育滞后期这四个时期[2],德育内容上逐渐浓缩为仁、忠、孝、信、礼、义、廉、耻等现今耳熟能详的教育思想,并从社会公德、家庭伦理、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四个方面规范着人们的道德修养与行为方式。德育,即以德育人。
2.德育的文化功能
①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和目的,德育则行使着文化的宗旨和使命。由于德育的文化传递性,不同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所创造的、经过历史沉淀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会延续下去。鸦片战争后,近代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迫使我国传统教育进行转换。20世纪初社会基础变革和学校制度的改变,原有单一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我国传统思想教育体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而丧失主导地位。然而,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却没有完全消失殆尽在多元文化冲击中,原因之一就是德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历经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不管在思想上还是方法上已沉淀在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经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不知不觉影响着现今的德育践行。德育思想上,学者章士钊曾指出中国人有一种“动欲为圣贤”的文化心态。自古而今,中国人对圣人的崇拜依然深深地烙在民族文化心理中。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范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被传承了下来并写进教科书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德育方法上,从孔子“克己内省”、孟子“反求诸己”、朱熹“存养省察”、陆九渊“切己自反”等贵在自省审查、独善其身的方法发展为后来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身教重于言传等德育方法。由此可见,德育的文化传承性在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方面有其特殊优势和作用。
②文化调控功能
著名教育理论家鲁洁认为德育具有文化调控性首先是因为“道德作为一种普遍性规范,对文化具有强有力的控制作用。”[3]一种文化,只有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并内化,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德育通过有效的文化控制,筛选出被道德认可和规范的文化,屏蔽掉与道德相斥相悖的文化,使社会文化得以整合并稳定发展。德育的文化调控性还表现在其自身的可控性上。德育可控性决定了它在文化调节和控制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因为文化控制这种有力手段,德育能消除文化失调现象的产生。
③文化批判功能
德育另一重要功能是文化批判,这里主要针对外来文化而言。德育首先对文化全面理解和辨析,继而对文化进行整合与评判,通过去伪存真、激浊扬清保持德育的先进性并实现时代与文化的双重跨越,使德育以“文”载道并良性循环。然而由于我国传统德育曾长期在封闭的单一文化中固步自封,骤对多元文化的接踵而至,文化批判精神与批判能力都相对疲弱。文化批判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当面对多元文化差异甚至异质文化时,我们无法较为准确地定位与辨识,无法及时有效地厘清文化障碍并化解文化困惑。因此德育在探索和发掘多元文化的有利资源、基于文化批判功能积极探索多元文化下德育创新问题行动迟缓。
二、多元文化对德育的影响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无论是对文化本身的繁荣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还是对个体思想自由、人生丰富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也表现在对我国学校德育方面: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多元文化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涵,弥补了传统德育在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为学校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但同时多元文化也打破了我国原有受单一文化作用和影响下人们的生活,对思想价值观念、社会伦理道德造成强烈冲击。例如市场经济自身的痼瘵和消极方面:追逐利润和自发竞争等负面影响也投射到了人们道德生活中来。集体主义越发淡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严重干扰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德育构建工作任重而道远。研究德育发展也应首先从文化入手,根据教育的文化选择和创造功能倡导和培育先进文化,克服并抵制文化糟粕,使德育的权威性重回主流文化,从而引领德育未来健康发展的方向。因此,在面对中国传统道德和西方道德文化时,我们应带着批判性精神,科学地选择和取舍两种文化。
1.传统道德的继承和扬弃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因其民族性,伦理道德建立在适应血缘为纽带的封建主义占有制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的经营方式上发展的。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拥有宗法等级、人身依附的道德关系已不能顺应时代变革,因此道德文化中而应摒弃封建主义内容,倡导民主平等及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此外,由于传统道德文化的单一性,德育目的是为维护政治稳定和保存文化传统,具有典型的“社会本位”思想,注重社会共性、过于轻视人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单一文化的影响下,教育体制趋于僵化、意识形态走向封闭,要求人们循规蹈矩,反对标新立异,对塑造人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然而对于民族文化中伦理传统的精华部分,我们因学会继承并发扬。譬如在“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重塑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不是封建社会的“整体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也非完全意义上的“社会本位”思想,把社会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集体主义包含了人本主义的合理成分,同时扬弃个人主义,可以说其价值观念比个人主义更高一个层次。费希特认为,民族之所以为民族,其根本在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在经历坎坷动乱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它们激励中华民族战胜各种挑战、经受各种考验而不倒。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舍生取义”到范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梁启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不诠释着集体主义和进取精神的实质特点。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提到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5]我们应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在集体主义基础上倡导个人主体化,发展个性。事实证明,个性发展有利于创造力的产生;没有个性,创造无从谈起,社会缺乏活力。同时,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中形成一种道德习惯或信仰。可以以代表人们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6])的“仁”、“义”、“礼”、“智”为核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人性伊始和本源的道德良知能形成德育的内塑力,达到德育自觉。康德说过,“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当我们能够自觉到我们是超越着内心的自然和外面的自然——当它影响着我们时。”[7]通过传统道德教育,优化人们内心品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在自觉的道德准则有助于我们的道德判断和养成。
2.西方道德的吸收和借鉴
西方道德文化观中几乎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导向,而是渗透在道德教育的具体环节中进行道德取舍。西方道德确认的相对性,为当代道德文化在取舍问题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崭新观念。西方注重人生价值确立,认为社会不仅要对社会群体负责,更要保障个人和小群体的价值利益;同时,人生价值应与家庭社会的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相结合,追求充实人生、享受人生的高层次价值。然而在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相冲突甚至对抗时,部分西方道德文化也引发了我们道德价值的多元取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普遍提倡的契约文化。契约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法律理念[8]起源于古希腊,注重正义、理性、平等;后经过基督教的丰富,延伸出因约而信的内涵。这种神圣的契约,将上帝和人类联系起来,人们通过遵守契约获得上帝的救赎。《圣经》中摩西十诫讲的便是上帝对以色列人的告诫,与摩西立下十条契约。契约文化已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如美国法律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便是契约自由,契约法成为美国19世纪的主要特征。[9]其自由的理念带给我们对道德的理性思考。自由理念指引下人们的自由意志,是契约的一个核心要素和基础;契约也是理性的产物,人们通过契约来充分表达人性,表达对自由和利益的追求。然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此方面却是一大空白和缺失。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在契约文化下的道德养成,德育中效仿契约建立一定制度的道德文化。这种道德制度,应当是民主的、人性化的,而非僵化的管控教条形式。道德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避免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盲目无畏地趋利逐义,屡屡触及道德和法律禁区的现象。虽然契约文化可以使多元文化得以调和,但这种文化濡化不是指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吞并,而是对外来异质文化加以改造和重建,从而使本位文化得以改建与创新。同理,对于西方道德文化,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有所取舍,吸收其优秀成分如注重人生价值确立、实施的相对性和相关性,克服极端主义。
3.西方道德的影响和冲击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各种思想文化开始激荡共存。面对外来文化的广泛传播,由其是掺杂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的元素,比如将集体主义扭曲定义为禁锢人性,遏制个人发展,限制个体自由等;加之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从不同侧面侵蚀人们的思想和习惯,对人们道德价值观进行深刻而全面的消解。此外,一些分裂分子宣扬“政治多元论”,旨在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信念,造成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混乱局面,我国古代许多优秀道德传统岌岌可危。多元文化对我国德育的冲击,从学校德育中便可见一斑。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一些学生开始逐渐迷失自我,动摇对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信心,在人生价值和社会道德上的困惑难以自决,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出“集体观念淡化”、“漠视权威”、“个人至上”、“重利轻义”、“享乐在前、吃苦在后”以及“利己主义”等方面的特点。社会上诸如“范跑跑”、“毒奶粉”、“扶不起”、“医德问题”等事件也此起彼伏,其背后道德传统的丧失值得我们反思。西方注重个人的主体性地位,注重人的价值和利益,注重民主和自由,但由于对西方道德文化理解不深,有些人将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视为同物,过分夸大了个人主义的负面效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认为,当今道德教育的突出任务是要理解当代道德文化危机的来源。他对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相对主义的道德危机提出了无情的揭露与深刻的批判。[10]实际上,只有将个人主义置于西方具体的历史背景中,与西方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并理解其深刻内涵,也有助于我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汲取更加符合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规律的道德文化,更好的促进我国德育改革。因此,全球普适伦理与多元文化价值间的博弈成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热点之一。
三、多元文化下高校德育的改革与实践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巩固我国高校德育价值的权威性,对错误思潮有理有力地搏击,使主流道德意识重回大学生的认知领域,是高校德育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德育改革一方面需强化传统文化的指引,使高校德育价值更具民族性,并得到大学生认同;另一方面需树立科学理性的全球意识,使大学生能够理性认识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做出理性的价值选择。
1.以儒学教育为根基,弘扬民族传统
就德育改革而言,新加坡儒学教育可供我国德育建设借鉴。自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在短短30年内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高质量的生活水准、高标准的国民文化教育保障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成为亚洲“最适合居住”的国家。新加坡成功因素中儒学教育功不可没。1979年至1989年这一历史时期,新加坡用儒家道德教育恢复东方价值观,其准确定位本国文化的东方属性,在学习和创新中国传统儒学文化上发展其自身道德教育,重建本国文化。新加坡德育的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创新以及克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和深刻启示。新加坡学校德育从开设儒家伦理课程到提出“共同价值观”[11],都对其本土既存的东方文化进行扬弃,改造东方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价值理念,形成一种新的形式以满足现代新加坡学校德育的需要。不仅如此,新加坡学校德育还强调在东西方的优良传统价值取舍上达到平衡。对东西方文化兼容并包,求同存异:既保持东方的价值观和道德传统的主流教育,又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崇尚理性自由,把东方的伦理道德和西方的科学求索融合为一体。多元文化融合中成长起来的新加坡人既能在社会政治和家庭伦理方面发扬东方传统价值观,又能在科技、经济等方面接受和应用西方发达理论。我国德育建设应借鉴新加坡模式,吸收传统道德教育如儒学、理学的精华,注重培养传统道德价值观,养成道德文化信仰。为此,我国高校德育要在多元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统一中更加突出民族特色,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全球化并不是本民族文化的弱化,而是彰显文化的多元、多样性。通过理性的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的民族性,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并将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自强不息、学习拼搏的动力。高校德育必须注重培养理性的民族意识,帮助大学生自觉化解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文化认同危机,并在德育过程中彰显高校德育的民族性。我们在用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对待西方道德文化的同时,更要发扬民族自豪感和进取精神,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恒久魅力,使其他地区和民族更了解中国和中国道德文化,这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具有重大意义。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更彰显其独特魅力,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才会更好地得以传承。
2.以科学选择为导向,丰富德育内涵
高校德育价值自身首先要转变其中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引进多元文化带来创新方式方法,服务于德育建设;其次要科学地理解中西方道德文化,避免走极端。譬如集体主义、社会本位并不代表遏制人的个性发展;个人本位也非利己主义、妨碍社会发展;最后,科学地取舍中西方道德文化。科学选择要求我们带着辩证的思想,把德育理念放在其本身的文化大背景下,辨别出是否适合在其它文化中试行。在此基础上,德育践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德育目标上:制定全面系统,的道德目标,旨在弘扬民族精神、保持优良传统的民族性道德教育;二、德育内容上:注重道德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德育内容的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质改革的推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相比之下,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似乎成了脱离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东西,既不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德育在高校的地位一直不高。可以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法丰富德育内容。如在高校开设以儒学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通识”课程。此举符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同时,综合吸取东西方德育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成效性;三、德育方法上:用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现代德育要求科学的方法论是与培养自主精神、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的方法论提倡学校德育方法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相结合,同时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地选择和运用古今德育方法,提升道德文化辨识能力;四、德育管理上,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和一体化制度。德育管理方法是实现德盲目标、发挥德育管理职能所应遵守的活动方式,也是取得德育成效的工具和手段。德育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德育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两方面,前者是正确反映客观实际而开展德育的决策,后者是调控德育组织内部组成要素,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不仅要健全并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系统,还应尽快建立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以形成德育合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虽然有其各自的独特性,但又相互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我国应继续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地位,同时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作用。如发挥政府影响力,发动文化再生运动和道德教育改革方案,以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继承和创新;又如通过举办长期的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培育家庭道德教育文化。“孔融让梨”、“曾岑杀猪”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显示了家庭教育对德育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曹兴,姜丽萍.两极理性:德国人的哲学智慧[M].民族出版社,2005.
[2] 江万秀,李春秋.第二讲中国德育思想的历史发展[J].道德与文明,1992,(1):40-41.
[3]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12.
[4] 王学风.论多元文化与学校德育的互动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7-122.
[5] 新华网.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 [2014-09-24].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9/24/c_1112612018.htm.
[6] 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6.
[7]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 商务印书馆,1964:90.
[8](美)伯纳德·施瓦茨著.美国法律史[M].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25.
[9] 杨解君.契约文化的变迁及其启示(上)——契约理念在公法中的确立[J].法学评论,2004,(6):16-19.
[10]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印第安纳:圣母大学,1981.
[11] 黄松赞.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J].东南亚研究,1992,(1):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