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生习作应回归天性充满童真
【作者】 陈付红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港上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标对小学生习作是这样要求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强调自由地、真实地表达,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天性的回归,让孩子乐于写作,写充满童真的作文,让孩子的习作回归童真。
习作要归真,教师在指导习作上,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地以为出示几篇优秀的范文,学生就能写出真实的习作,而是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世界,用心体验生活,写真实的事,表真实的情。
一.创设情境,游戏相伴。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天性,创设多种的生活情境,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为习作提供素材,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我们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创设多样化的情景:游戏、竞猜、表演、辩论等等。在快乐的情景中,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动相互作用,给习作奠定了基础。如一节作文课开始前,我把全班分成三小组,给每一个学生发一张小白纸,让他们根据每组的要求分别写上人物、地点和事件,然后请组长收上来,按照写的内容各自分开放。游戏开始,先请一位学生作为示范:从每一小组中各抽取一张纸条,根据里面的词语进行有趣的造句,当那位学生说出“时代广场上的蟋蟀在月球刷牙”的句子,全班学生都笑成一片,他们立即表现出踊跃与激动,纷纷举手上台造句。课后,我让他们把这次有趣的造句活动透过自己的笔尖写下来。从收上来的习作看,他们都能根据游戏的过程,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游戏中的习作更能唤起学生写作的冲动,让他们觉得习作如同吃饭、睡觉、游戏一样简单。
在平常的《看图说成语》游戏中,每个学生都写出了玩游戏时的那种紧张与激动,害怕成语被别的小组成员说出来。在《猜猜他是谁》游戏中,学生能透过平日的观察,对班上熟悉的同学进行外貌描写,再让其他同学猜猜描写的是谁,被猜出的学生当然兴高采烈,没被猜出的学生会想想如何修改才能让自己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在《成语接龙》游戏中,学生们写出了性急的同学变成了“长颈鹿”的憨态,紧张的同学说话结结巴巴,记不起话时,抓耳挠腮的模样。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游戏相伴,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当然得到全面的提高,学生写出的内容生动丰富而真实有趣。
二.关注日记,彰显个性。
张中行先生曾说:“有些人认为写作是件了不起的事,一写文章就不由自主地板起面孔、端起架子,这容易造假。其实写作就是用笔说话,初学者不妨解放思想,先练‘胡说八道’,怎么想就怎么写。时间长了,有了经验,就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需要多说,哪些宜少说了。”我认为日记就是学生“胡说八道”的最佳场所,是学生放飞心灵的乐园。在生活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用日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自己的欢笑与快乐、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成长中的迷茫与困惑……
我坚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但我不强求学生天天写。第一次接触三年级的学生,多次作文辅导后,他们写出来的内容还没能形成一篇习作。我当时十分迷茫,不知如何指导三年级的起步作文。阅读韩兴娥老师《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一书中,“循环日记”让我眼前一亮,顿时豁然开朗。对!我要寻找的就是它。“循环日记”:学习水平不同的四个学生为一组,共用一个本子,每人写一天,四个人轮写一遍后交一次本子,老师批阅评分,四人的成绩作为小组共同的分数。“循环日记”虽然不是天天写,但天天受到学生的关注,天天记在脑中的事情容易形成习惯。“循环日记”的开展,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写作天地,优秀的学生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学困生也有人督促着写,帮着写。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写的日记问题很多,但我知道让学生写日记并不是给他们增加负担,占用他们的休息时间,所以我对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写下来的事情必须真实;二是不懂写的字不能用拼音代替。一个学期即将过去,翻开学生的日记,我惊讶地发现没有一篇日记内容是重复的,因为学生的日记素材都来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没有写作的压力,在日记中能放飞他们的梦想,彰显自己的个性,学生都乐于写日记。
三.激发兴趣,重在鼓励。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作文也一样,如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每次都被老师改得满堂红,他怎么会有兴趣再写呢?这样只会让他“谈文色变”。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习作,应该重在鼓励。我充分利用课室的后墙,在那里设了一个习作园地栏,让学生展示出自己的优秀习作和精彩片段。不管是哪位学生,只要他有进步,我都注意挖掘,及时给予肯定,激发他的写作兴趣。
对于班上的“循环日记”,只要学生写了,我都会给予鼓励或奖励,给他们的日记盖上小奖章,奖给小奖状或学习文具,让他们乐开怀。每周五的一节语文课,是学生的日记展示课,教师当堂讲评每位学生的日记,并把优秀的日记大声地朗读出来;每周获得“优胜小组”的同学,在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中,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习作的热情;其他小组成员也会有竞争的动力,绞尽脑汁,不能拖小组的后腿,争当小组的榜样,希望下次能成为优胜的小组。教师也通过各种形式、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四.家校合作,共享习作。
如今的家长,都能充分地意识到孩子的学习已经不仅仅是老师的任务,引导孩子学习,家长也负有一定责任。让孩子写真人真实,一般家长都是有能力当老师,家长的有关教学能力不可低估。
一家人在一起,遇到特殊的素材,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去捕捉,鼓励孩子说一说,写一写。孩子写好了,家长就能当孩子最真实的读者,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习作,更多的是关注真实的表达,有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修改习作中的语句。
“众人拾柴火焰高”,家校合作,共改学生的习作,这是让学生习作归真的有效途径。家长,较多关注习作选材,让孩子多观察多写,重视习作的内容;教师可以从理论上指导,讲结构,讲层次,讲描写等方面,重视表达的技巧。家长与教师这样良性循环互动,关注孩子习作,扬长避短,自然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者认为在日常的作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作文指导方式,通过激发写作兴趣、丰富素材、关注日记、家校共享习作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习作的真实性,使他们写出充满童真的作文。
习作要归真,教师在指导习作上,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地以为出示几篇优秀的范文,学生就能写出真实的习作,而是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世界,用心体验生活,写真实的事,表真实的情。
一.创设情境,游戏相伴。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天性,创设多种的生活情境,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为习作提供素材,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我们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创设多样化的情景:游戏、竞猜、表演、辩论等等。在快乐的情景中,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动相互作用,给习作奠定了基础。如一节作文课开始前,我把全班分成三小组,给每一个学生发一张小白纸,让他们根据每组的要求分别写上人物、地点和事件,然后请组长收上来,按照写的内容各自分开放。游戏开始,先请一位学生作为示范:从每一小组中各抽取一张纸条,根据里面的词语进行有趣的造句,当那位学生说出“时代广场上的蟋蟀在月球刷牙”的句子,全班学生都笑成一片,他们立即表现出踊跃与激动,纷纷举手上台造句。课后,我让他们把这次有趣的造句活动透过自己的笔尖写下来。从收上来的习作看,他们都能根据游戏的过程,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游戏中的习作更能唤起学生写作的冲动,让他们觉得习作如同吃饭、睡觉、游戏一样简单。
在平常的《看图说成语》游戏中,每个学生都写出了玩游戏时的那种紧张与激动,害怕成语被别的小组成员说出来。在《猜猜他是谁》游戏中,学生能透过平日的观察,对班上熟悉的同学进行外貌描写,再让其他同学猜猜描写的是谁,被猜出的学生当然兴高采烈,没被猜出的学生会想想如何修改才能让自己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在《成语接龙》游戏中,学生们写出了性急的同学变成了“长颈鹿”的憨态,紧张的同学说话结结巴巴,记不起话时,抓耳挠腮的模样。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游戏相伴,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当然得到全面的提高,学生写出的内容生动丰富而真实有趣。
二.关注日记,彰显个性。
张中行先生曾说:“有些人认为写作是件了不起的事,一写文章就不由自主地板起面孔、端起架子,这容易造假。其实写作就是用笔说话,初学者不妨解放思想,先练‘胡说八道’,怎么想就怎么写。时间长了,有了经验,就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需要多说,哪些宜少说了。”我认为日记就是学生“胡说八道”的最佳场所,是学生放飞心灵的乐园。在生活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用日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自己的欢笑与快乐、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成长中的迷茫与困惑……
我坚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但我不强求学生天天写。第一次接触三年级的学生,多次作文辅导后,他们写出来的内容还没能形成一篇习作。我当时十分迷茫,不知如何指导三年级的起步作文。阅读韩兴娥老师《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一书中,“循环日记”让我眼前一亮,顿时豁然开朗。对!我要寻找的就是它。“循环日记”:学习水平不同的四个学生为一组,共用一个本子,每人写一天,四个人轮写一遍后交一次本子,老师批阅评分,四人的成绩作为小组共同的分数。“循环日记”虽然不是天天写,但天天受到学生的关注,天天记在脑中的事情容易形成习惯。“循环日记”的开展,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写作天地,优秀的学生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学困生也有人督促着写,帮着写。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写的日记问题很多,但我知道让学生写日记并不是给他们增加负担,占用他们的休息时间,所以我对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写下来的事情必须真实;二是不懂写的字不能用拼音代替。一个学期即将过去,翻开学生的日记,我惊讶地发现没有一篇日记内容是重复的,因为学生的日记素材都来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没有写作的压力,在日记中能放飞他们的梦想,彰显自己的个性,学生都乐于写日记。
三.激发兴趣,重在鼓励。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作文也一样,如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每次都被老师改得满堂红,他怎么会有兴趣再写呢?这样只会让他“谈文色变”。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习作,应该重在鼓励。我充分利用课室的后墙,在那里设了一个习作园地栏,让学生展示出自己的优秀习作和精彩片段。不管是哪位学生,只要他有进步,我都注意挖掘,及时给予肯定,激发他的写作兴趣。
对于班上的“循环日记”,只要学生写了,我都会给予鼓励或奖励,给他们的日记盖上小奖章,奖给小奖状或学习文具,让他们乐开怀。每周五的一节语文课,是学生的日记展示课,教师当堂讲评每位学生的日记,并把优秀的日记大声地朗读出来;每周获得“优胜小组”的同学,在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中,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习作的热情;其他小组成员也会有竞争的动力,绞尽脑汁,不能拖小组的后腿,争当小组的榜样,希望下次能成为优胜的小组。教师也通过各种形式、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四.家校合作,共享习作。
如今的家长,都能充分地意识到孩子的学习已经不仅仅是老师的任务,引导孩子学习,家长也负有一定责任。让孩子写真人真实,一般家长都是有能力当老师,家长的有关教学能力不可低估。
一家人在一起,遇到特殊的素材,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去捕捉,鼓励孩子说一说,写一写。孩子写好了,家长就能当孩子最真实的读者,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习作,更多的是关注真实的表达,有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修改习作中的语句。
“众人拾柴火焰高”,家校合作,共改学生的习作,这是让学生习作归真的有效途径。家长,较多关注习作选材,让孩子多观察多写,重视习作的内容;教师可以从理论上指导,讲结构,讲层次,讲描写等方面,重视表达的技巧。家长与教师这样良性循环互动,关注孩子习作,扬长避短,自然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者认为在日常的作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作文指导方式,通过激发写作兴趣、丰富素材、关注日记、家校共享习作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习作的真实性,使他们写出充满童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