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作者】 张维海
【机构】 贵州省平塘县新塘乡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教育关注人的发展,“生命教育”在当今时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因为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意识;生命价值;内涵
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享受生命。
一、在关爱中培育生命的意识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那就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为生命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而这种氛围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要有关爱之心。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要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哪怕是一束阳光,“世界”足以明亮。教师对成绩优秀者要鞭策其更上层楼,对学习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对处于低谷者要激励其走过坎坷,对学习困难者要帮助其建立信心,要时时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
二、在友情中体会生命的快乐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当中的困难和麻烦。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是现在常常听到一些老师在说,现在的还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常常为一点点小事弄得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经济条件好了,可学生却越来越小气了,借一支铅笔,借一本字典,借一支彩色笔都很困难。这话一点不错,我亲眼目睹我们班一位同学因借不到绳子跳绳,急得在一边流泪。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孩子的感情却越来越贫乏了,快乐也越来越少了。比如《草船借箭》在学生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不要像周瑜那样因妒忌加害于人,同学之间要以诚相待。再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让学生感受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浓厚情谊,号召同学们要互相帮助,要乐于助人。
三、在阅读中咀嚼生命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真正体验到来自内心的愉悦,达到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与人物、作者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的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渗透,增强学生生命意识。我在引导学生解读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的时候,就是着力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坚韧,使学生对生命产生了无穷的敬畏之情。他们认识到要珍视自己的生命,要对生命负责,为生命而奋斗,不要辜负生命,绝不让生命在自己手中白白流失。
一个学生在学习后记中写到:今天,我怀着激动心情学习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课文中,作者主要举了飞蛾挣扎求生、香瓜子茁壮生长、“我”静听自己心跳等三件事例来说明生命的可贵,我们应该好好认识我们的生命。
是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很短暂,在世界上也只能活几十年,有的人好好利用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事业就很辉煌,有的人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人是愚蠢的,他们是不懂得生命的可贵的,只是单纯地认为死了就是摆脱了一切,不用去担心世界上的任何痛苦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从学生的认识中,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通过阅读的品味,学生对生命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在写作中融进生命的内涵
在写作教学中的渗透生命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在写作中用他们最鲜活、最富于激情和个性的生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观念等的一种活动。因此,保证写作教学“生命化”的第一要务是教师必须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摈弃过去写作教学中对文章形式、章法、技巧等的过分要求和训练,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生活和看法。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言语经验等的积累和书面言语能力发展的限制,要写出一段没有错别字、没有语病的片段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纠正写话中的错误的同时,应更注重对写话内容和情感的评价,突出写话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书写,让学生在学习的开始就养成在写作中表达真实自我、我眼中的真实世界的好习惯。可以说,此时写话训练的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如何超越其年龄限制,形成完美表达的能力,而是在于保留或激发学生表达自我的动机和兴趣,以及潜藏在动机和兴趣背后的表现自我的生命冲动。只有这样,写作才能成为学生“生命存在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外力压迫下的劳苦活儿。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渗透。让学生更多的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让正义与课堂同在,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意识;生命价值;内涵
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享受生命。
一、在关爱中培育生命的意识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那就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为生命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而这种氛围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要有关爱之心。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要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哪怕是一束阳光,“世界”足以明亮。教师对成绩优秀者要鞭策其更上层楼,对学习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对处于低谷者要激励其走过坎坷,对学习困难者要帮助其建立信心,要时时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
二、在友情中体会生命的快乐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当中的困难和麻烦。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是现在常常听到一些老师在说,现在的还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常常为一点点小事弄得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经济条件好了,可学生却越来越小气了,借一支铅笔,借一本字典,借一支彩色笔都很困难。这话一点不错,我亲眼目睹我们班一位同学因借不到绳子跳绳,急得在一边流泪。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孩子的感情却越来越贫乏了,快乐也越来越少了。比如《草船借箭》在学生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不要像周瑜那样因妒忌加害于人,同学之间要以诚相待。再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让学生感受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浓厚情谊,号召同学们要互相帮助,要乐于助人。
三、在阅读中咀嚼生命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真正体验到来自内心的愉悦,达到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与人物、作者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的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渗透,增强学生生命意识。我在引导学生解读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的时候,就是着力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坚韧,使学生对生命产生了无穷的敬畏之情。他们认识到要珍视自己的生命,要对生命负责,为生命而奋斗,不要辜负生命,绝不让生命在自己手中白白流失。
一个学生在学习后记中写到:今天,我怀着激动心情学习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课文中,作者主要举了飞蛾挣扎求生、香瓜子茁壮生长、“我”静听自己心跳等三件事例来说明生命的可贵,我们应该好好认识我们的生命。
是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很短暂,在世界上也只能活几十年,有的人好好利用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事业就很辉煌,有的人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人是愚蠢的,他们是不懂得生命的可贵的,只是单纯地认为死了就是摆脱了一切,不用去担心世界上的任何痛苦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从学生的认识中,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通过阅读的品味,学生对生命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在写作中融进生命的内涵
在写作教学中的渗透生命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在写作中用他们最鲜活、最富于激情和个性的生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观念等的一种活动。因此,保证写作教学“生命化”的第一要务是教师必须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摈弃过去写作教学中对文章形式、章法、技巧等的过分要求和训练,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生活和看法。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言语经验等的积累和书面言语能力发展的限制,要写出一段没有错别字、没有语病的片段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纠正写话中的错误的同时,应更注重对写话内容和情感的评价,突出写话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书写,让学生在学习的开始就养成在写作中表达真实自我、我眼中的真实世界的好习惯。可以说,此时写话训练的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如何超越其年龄限制,形成完美表达的能力,而是在于保留或激发学生表达自我的动机和兴趣,以及潜藏在动机和兴趣背后的表现自我的生命冲动。只有这样,写作才能成为学生“生命存在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外力压迫下的劳苦活儿。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渗透。让学生更多的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让正义与课堂同在,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