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作者】 朱玉茹

【机构】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基本概念释义,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为思想理论奠定中华文化的根基;可以在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为其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做到现代理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通过经典阅读的方式,深化传统文化影响力,延伸教学效果,让“基础”课不仅承担起思想品德与法制教育的责任,也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概念释义;核心价值观;经典阅读;传统文化;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为重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原则立场,也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唤醒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感,让“基础”课教学既有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又有中国文化特有的本土味道。在“基础”课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增强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切实提高“基础”课教学的效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基础”课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植根于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呢?
  一、基本概念释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构成理论的基本单元,对概念的理解是理解和接受一种思想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基础”课蕴含着包括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修养、社会准则、法律意识等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涉及国家、理想、道德、和谐、法律等众多基本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如果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细节式”和“追问式”解析,发掘出其历史渊源和传统文化内涵,可以唤醒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感,使“基础”课教学因为带有中国气息而更有亲和力,更容易“入脑、入心”。
  1.神奇的汉字:对概念的汉字解析
  概念总是以一定的词语的形式出现的,而组成词语的最基本的元素则是文字。因此,对于概念的理解可以从字的解析开始。文字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对文化最朴素的表达。作为积淀着中国5000年文明的中国汉字,许多字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例如,对于“国家”这一基本概念,就可以从中国古汉字“國”入手,解析其基本结构,发现其表达疆域的最初含义,同时,“家”与“国”的并称,表达着中国人以地域血缘为纽带所形成“家国同构”的传统理念;再如,对“法律”这一概念,可以从汉字“法”的原形——“灋”中看到——“三点水”的偏旁表示法律“平之如水”,右半部分的“廌”和“去”,表示作为中国法律象征的古代神兽“廌”——独角兽,具有“触不直者去之”的秉性。仅仅从这一个汉字的结构中就可以分析出法律具有公平正义、惩恶扬善的基本精神;再比如,对于“和谐”这一概念,可以从解析在古汉语中与“和”字通用的汉字——“龢”的结构和形态,看到房顶、人口、院落、篱笆上攀爬的植物,使本来貌不惊人的汉字立生美感,更反映出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文化传统。
  汉字的奇妙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中国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2.追根溯源:对概念的词源考据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它包括儒、道、墨、法、佛等各派学说,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基础”课所涉及的众多概念中,很多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其历史渊源。如“理想”一词,中国古人称之为“志”。“志”这个字,最早出现在中国文化典籍“四书五经”中的《尚书》中,语为:“射之有志”,意为射箭的靶子,后来引申为人的目标。因此国人讲“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在四方”、“众志成城”等等。到现代语境中,“志”演化为“理想”之意。这样的词源考据,在“基础”课中比比皆是,如出自《周易》的自强不息,出自《道德经》的善良、谦逊,出自《大学》的明理,出自《论语》的诚信……这些现代语言反映出的道德品性,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其最初的渊源。这种对概念追根溯源的“追问式”解析,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奥妙和魅力,激发其对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核心价值观解析,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十八大召开后,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核心价值观分成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一脉相承:为核心价值观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高度凝练的24字核心价值观,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是当今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旋律。作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基础”课,肩负着让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的重任。核心价值观贯穿“基础”课教学的始终,引领着“基础”课教学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程度关系到“基础”课教育的成败。现代的价值离不开古老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现代价值理念,它的提炼离不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将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使现代的理念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则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融入学生的内心。
  2.融入精华: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传统文化解读
  经过5000年历史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珍贵思想资源,是孕育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体现着现代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层面,从来就不缺乏“家和万事兴,民富国家强”的观念,人民“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的理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等。
  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层面,虽然被认为更多的是来自西方的价值理念,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关于这些思想的星星之火。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包含着人道主义和平等宽容的精神,宣扬“众生平等”的佛家学说,“等贵贱、均平富”的朴素思想,“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诉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等等。
  如果说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观需要更多地从现代文明中寻求支撑,那么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价值准则层面,则需要更多地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华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修身养性为根本的,因此在个人价值准则层面,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之志,“穷则思变、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金”的诚信品质,“兼相爱、交相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与人为善的道德传统等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解读,使其具有现代与传统的双重属性,更具传承性和历史感。
  三、经典著作阅读,深化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上个世纪末,自台湾蔓延至东南亚后来影响到国内的“读经运动”,虽然众说纷纭、饱受争议,却意味着现代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度重视、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建立、2008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为法定节日、2013年孔子学院遍布世界117个国家和地区,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参观考察并亲自参与孔子学院挂牌仪式、十八大召开后作为体现着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事件,无一不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透露着其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文化魅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是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1.薪火相传:对经典著作的延伸阅读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著作、建筑、艺术等众多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著作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是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在“基础课”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阅读相关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延伸课堂教学的效果、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坚守的意识,形成敬畏、崇尚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部部不朽的经典中薪火相传。
  无论是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春秋”的中国最经典的著作“四书五经”,还是在现代东南亚尤其是在企业界广为流传的《菜根谭》、《孙子兵法》,无论是唐诗宋词、古典名著,还是人物传记、成语典故,都可以作为“基础”课延伸阅读的对象。
  2.去伪存真:对经典著作的辨证审视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进入课堂,但不能止于课堂。教师在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时,应当向学生指明该著作的精华与糟粕所在,让学生了解应该传承和摒弃的东西,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可以通过撰写读书笔记或读书体会等方式,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现代价值,让传统生出新意。“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广泛的阅读与思考,能够使学生在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与滋养中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以达到深化“基础”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通过赋予基本概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上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以及通过经典著作阅读,深化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方式,为理论教学铺垫中华文化的根基;让“基础”课不仅承担起思想品德与法制教育的责任,也要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鹏飞,吴月.高校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再思考[J].大教育与职业,2010,(11).
  [2]王多宏.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 黄文毅.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1,(8).
  [4]张玉存.中国古代“为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之比较[J].理论学刊,2002,(6).
  [5]孙岳鹏,李亭.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的实现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4,(1).
  [6]陈桐生.中国集体主义的历史与现状[J].现代哲学,1999,(4).
  注:2014年9月,本篇论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获得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百题(第二期)”征文优秀奖。
  作者简介:朱玉茹,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