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分类教学,分层指导
【作者】 杨 芯
【机构】 贵州省独山县下司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理念,但对于教师来讲,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使课改工作实现新突破.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分类教学,分层指导,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呢?本文针对此问题做了阐述。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分类指导; 分层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以下是我对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以人为本 合理分层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方式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上课,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教学《山中访友》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选择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基础知识丰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回答稍难写的问题A,反之,一些简单的题,让那些口语交际能力稍差的学生回答B。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思考题,是让所有学生“吃饱”的关键。
因此,本课可以设计下列问题,供不同类型学生回答。1、一进山看到古桥,(课件:课文的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B)(用原文回答)2、小组合作,说说自己对下列句子的理解。A.⑴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⑵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每个层次,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因材施教 分层备课
教师要在课尝堂分层教学中,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课前必须分层备课。教者除了要把握好“教材”还要把握好“人材”,即要对本班的每一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如何应对和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如何加以引导,这都需要教师所必须精心准备的。
那么,在备课时,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要处处为学生着想,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要最大限度地设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还要备好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生动,愉快。这对教师上好一堂课是十分重要的。要彻底废除设置“线路”,给学生“划圈子”,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的“填鸭式”的备课方式。
在课改六年级语文中,有一篇《草虫的村落》,教师可提出一个统领全篇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草虫的村落到底是怎样的呢?由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不管他们如何想象,教师都要放开对他们思维的束缚,让其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表现,即使说错了,也要耐心地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来.因此,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想象力差些,只能从书中找几个词回答:如友好,勤勉,快乐.而一些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由看到的甲虫们的行为,马上联想到了人与人之间同样需要亲情,更需要有智慧。这些都要求学生经过反复读句子加上自己的联想才能得出答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千万不要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来讲,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使课改工作实现新突破.
参考文献:
[1]丁俊强.创设教学情境,创新语文课堂[J].文教资料,2010(28).
[2]向丽.促进教学创新 激活语文课堂[J].新课程(中学版),2009(6).
[3]黄远震.新课程语文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
[7]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8]罗文军:《语文分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分类指导; 分层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以下是我对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以人为本 合理分层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方式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上课,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教学《山中访友》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选择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基础知识丰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回答稍难写的问题A,反之,一些简单的题,让那些口语交际能力稍差的学生回答B。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思考题,是让所有学生“吃饱”的关键。
因此,本课可以设计下列问题,供不同类型学生回答。1、一进山看到古桥,(课件:课文的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B)(用原文回答)2、小组合作,说说自己对下列句子的理解。A.⑴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⑵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每个层次,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因材施教 分层备课
教师要在课尝堂分层教学中,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课前必须分层备课。教者除了要把握好“教材”还要把握好“人材”,即要对本班的每一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如何应对和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如何加以引导,这都需要教师所必须精心准备的。
那么,在备课时,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要处处为学生着想,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要最大限度地设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还要备好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生动,愉快。这对教师上好一堂课是十分重要的。要彻底废除设置“线路”,给学生“划圈子”,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的“填鸭式”的备课方式。
在课改六年级语文中,有一篇《草虫的村落》,教师可提出一个统领全篇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草虫的村落到底是怎样的呢?由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不管他们如何想象,教师都要放开对他们思维的束缚,让其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表现,即使说错了,也要耐心地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来.因此,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想象力差些,只能从书中找几个词回答:如友好,勤勉,快乐.而一些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由看到的甲虫们的行为,马上联想到了人与人之间同样需要亲情,更需要有智慧。这些都要求学生经过反复读句子加上自己的联想才能得出答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千万不要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来讲,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使课改工作实现新突破.
参考文献:
[1]丁俊强.创设教学情境,创新语文课堂[J].文教资料,2010(28).
[2]向丽.促进教学创新 激活语文课堂[J].新课程(中学版),2009(6).
[3]黄远震.新课程语文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
[7]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8]罗文军:《语文分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