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在经济法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学
【作者】 任静伟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经济法作为职业高中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法律依据,也是今后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必须遵守的最高准则。然而,学生普遍的感受是经济法概念多、法律条文复杂、不好记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其次,学生对经济法这门核心课程缺乏认识,未能深刻了解经济法的作用,往往以满足于通过考试或者取得一定分数为目的。第三,职业高中学生本身素质就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法律条文就头疼,对经济法有着本能式的排斥,缺乏学好经济法的自信心和主动性。针对以上现状,作为一名经济法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打破传统的“传授一接受”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
(一)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或翻一翻)教材;第二种是看教材主要经济法概念,简单理解;第三种是查找资料作深入研究,分析案例。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前二个层次,少数学生能达到第三个层次,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不同章节、不同法律规范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比如经济法律概述中能够理解经济法中基本概念即可,公司法中需要熟记公司法的相关限制性规定,能够解决关于公司设立等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而合同法则要解决实际问题等。
(二)温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温习,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温习,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温习;第三种是铺排时间温习。留意收拾整顿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多数学生应达到第一种要求,跟着学习深入,应对学生提出第二、三种要求。教师布置假期作业,应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形成法律知识网络。
经济法中章与章间没有必然的实质性联系,学生能够把各章主要知识梳理好形成知识网就可以,逐章掌握,建立自信心。
(三)使用参考资料的习惯。
经济法教学中有案例资料、分析方法,学生在学习时,碰到不熟悉、不理解的法律条文自己能通过案例和分析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长期坚持,就能养成自学的习惯,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使用参考资料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地解决疑难题目。
比如税法里的对于不同税种的计算,将企业发生的各种业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分别计算各类业务的应纳税,使学生不仅知道法律规定,而且能够对其加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增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自主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即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要达到的标准,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明确了本门课程总的教学目标及各个教学单元的目标,是促进学习取得最优效果的保证。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经济法中关于合同解除的几种情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情景案例,通过短片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该合同能解除吗,为什么能解除,以后我步入社会遇到这类问题怎么解决,我一定要弄明白!”激发兴趣后,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知识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此外,教会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方法,使他们能为自己制定一个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很重要。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导向,它在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调整、控制教与学的策略、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谁都会认真地干”,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行确定学习目标,可使他们觉得足自己的事情,必须要由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可激发他们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兴趣及达到学习目标的渴望,引发学习动机,使之更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三、创设课堂中的自主学习环境。
课堂活动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完全取决于教师。
首先,要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减轻学生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让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同时降低教师权威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情感。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使学生无拘无束,敢说敢做,学习热情高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就显得更为兴奋;而那些过分严肃、呆板、紧张恐惧的教学气氛,学生就容易出现厌倦、懒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他们上课只是应付教师被动地学习,效率甚低,严重阻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态度情感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的影响。
其次,要注意做到尽量创造良好的氛围,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自主性才有可能体现,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和探索。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尽可能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有时候则通过让学生进行案例探究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注意由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学生调动学生,教师监控,体现自主性。
第三要注意做到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分层次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优等生,让学生自己当作老师,来提问检查其他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学生对于做小老师这件事往积极性很高,有时问的很全面,很仔细,有的问题很有深度。要做到在每节课将要结束时,留3到5分钟时间,让学生们充分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尤其要照顾到学困生,这样全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重而道远,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同的。只要我们教师始终把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第一位,那我们的教育就会向外延伸,学生也会受益终身。因此在经济法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善学、会学、会练、会思考、会运用,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
(一)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或翻一翻)教材;第二种是看教材主要经济法概念,简单理解;第三种是查找资料作深入研究,分析案例。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前二个层次,少数学生能达到第三个层次,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不同章节、不同法律规范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比如经济法律概述中能够理解经济法中基本概念即可,公司法中需要熟记公司法的相关限制性规定,能够解决关于公司设立等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而合同法则要解决实际问题等。
(二)温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温习,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温习,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温习;第三种是铺排时间温习。留意收拾整顿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多数学生应达到第一种要求,跟着学习深入,应对学生提出第二、三种要求。教师布置假期作业,应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形成法律知识网络。
经济法中章与章间没有必然的实质性联系,学生能够把各章主要知识梳理好形成知识网就可以,逐章掌握,建立自信心。
(三)使用参考资料的习惯。
经济法教学中有案例资料、分析方法,学生在学习时,碰到不熟悉、不理解的法律条文自己能通过案例和分析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长期坚持,就能养成自学的习惯,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使用参考资料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地解决疑难题目。
比如税法里的对于不同税种的计算,将企业发生的各种业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分别计算各类业务的应纳税,使学生不仅知道法律规定,而且能够对其加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增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自主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即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要达到的标准,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明确了本门课程总的教学目标及各个教学单元的目标,是促进学习取得最优效果的保证。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经济法中关于合同解除的几种情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情景案例,通过短片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该合同能解除吗,为什么能解除,以后我步入社会遇到这类问题怎么解决,我一定要弄明白!”激发兴趣后,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知识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此外,教会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方法,使他们能为自己制定一个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很重要。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导向,它在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调整、控制教与学的策略、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谁都会认真地干”,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行确定学习目标,可使他们觉得足自己的事情,必须要由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可激发他们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兴趣及达到学习目标的渴望,引发学习动机,使之更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三、创设课堂中的自主学习环境。
课堂活动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完全取决于教师。
首先,要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减轻学生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让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同时降低教师权威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情感。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使学生无拘无束,敢说敢做,学习热情高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就显得更为兴奋;而那些过分严肃、呆板、紧张恐惧的教学气氛,学生就容易出现厌倦、懒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他们上课只是应付教师被动地学习,效率甚低,严重阻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态度情感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的影响。
其次,要注意做到尽量创造良好的氛围,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自主性才有可能体现,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和探索。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尽可能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有时候则通过让学生进行案例探究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注意由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学生调动学生,教师监控,体现自主性。
第三要注意做到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分层次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优等生,让学生自己当作老师,来提问检查其他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学生对于做小老师这件事往积极性很高,有时问的很全面,很仔细,有的问题很有深度。要做到在每节课将要结束时,留3到5分钟时间,让学生们充分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尤其要照顾到学困生,这样全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重而道远,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同的。只要我们教师始终把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第一位,那我们的教育就会向外延伸,学生也会受益终身。因此在经济法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善学、会学、会练、会思考、会运用,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