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 杜玮琳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庙山前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我们试想一下:素质教育主战场——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哪来热情碰撞的火花,还谈什么发展创新呢?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探究;学生学习;轻松快乐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尽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的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然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我们有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有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碰壁”多了,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信心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造,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到“爱”的温暖。有时,我们在课堂上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20×4、200×4、2000×4这组算式的因数和积有怎样的变化?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成绩较差、课堂上从不举手的张小园同学也举手了,我高兴的叫她起来,但她站在那里支支吾吾半天也没有说出一个字来,这时,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开始讥笑她,很不耐烦的埋怨她拖延时间,再看张小园,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敢看老师和同学,这时我并没有让她坐下,而是走过去亲切的对她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很高兴,这证明你已经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起来发言难免有些紧张,慢慢地把你想到的和观察到的说出来。”当时,她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讲对了。顿时,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以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提到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学科,因为它不仅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灵活地应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手工等。引导学生涉境体验,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乘法口诀》、《认识长度单位》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的投入了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以多彩的活动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跳出“书本—教室”这个小圈子,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活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实现数学再创造。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在新授的开始是根据“猴王分饼”的故事引发出几个分数让学生猜想哪些分数的大小相等呢?于是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再请学生说说那些分数的大小为什么相等?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分饼”折纸的小组活动验证自己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变化的?小组观察、讨论、发现规律,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得出性质后,再让学生说出猴王的想法,并回答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怎么办?既前后照应,又让学生在帮猴王想办法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以争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中,寻找自我价值。在教学中,我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自己引导者的职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讨论一个圆的四分之三和三个圆的四分之一相等吗?学生的回答不一,这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一开始双方各有自己的观点,渐渐地答案统一了,这个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讨论、交流,学习效果很不错。
五、以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我们的数学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数学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测量》时,我让学生测量教室及操场的长度。在教学完《秒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动手制作钟表,在教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探究;学生学习;轻松快乐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尽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的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然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我们有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有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碰壁”多了,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信心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造,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到“爱”的温暖。有时,我们在课堂上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20×4、200×4、2000×4这组算式的因数和积有怎样的变化?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成绩较差、课堂上从不举手的张小园同学也举手了,我高兴的叫她起来,但她站在那里支支吾吾半天也没有说出一个字来,这时,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开始讥笑她,很不耐烦的埋怨她拖延时间,再看张小园,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敢看老师和同学,这时我并没有让她坐下,而是走过去亲切的对她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很高兴,这证明你已经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起来发言难免有些紧张,慢慢地把你想到的和观察到的说出来。”当时,她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讲对了。顿时,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以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提到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学科,因为它不仅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灵活地应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手工等。引导学生涉境体验,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乘法口诀》、《认识长度单位》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的投入了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以多彩的活动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跳出“书本—教室”这个小圈子,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活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实现数学再创造。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在新授的开始是根据“猴王分饼”的故事引发出几个分数让学生猜想哪些分数的大小相等呢?于是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再请学生说说那些分数的大小为什么相等?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分饼”折纸的小组活动验证自己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变化的?小组观察、讨论、发现规律,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得出性质后,再让学生说出猴王的想法,并回答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怎么办?既前后照应,又让学生在帮猴王想办法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以争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中,寻找自我价值。在教学中,我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自己引导者的职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讨论一个圆的四分之三和三个圆的四分之一相等吗?学生的回答不一,这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一开始双方各有自己的观点,渐渐地答案统一了,这个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讨论、交流,学习效果很不错。
五、以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我们的数学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数学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测量》时,我让学生测量教室及操场的长度。在教学完《秒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动手制作钟表,在教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