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张美欣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外国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利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整合科学教学,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把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学科学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有力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通过多媒体技术与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文件整合而成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真实的形象,这些多媒体教育资源,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科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例如: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猫和兔》的时候,我和学生都上网搜集了许多哺乳动物的图片,还搜集了一些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别是猫和兔的生活习性,学生不但在课外进行了观察,还上网搜集了更详细、更科学的资料,师生为学习新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搜集资料的过程当中,教师根据自己课堂教学的需要选取可用的教学资源,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也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老师适时点播、引导,学生学起来有侧重点,兴趣盎然,得心应手。再如教学四年级《岩石的用途》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我除了布置学生到野外去调查,还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岩石的种种用途网上可谓应有尽有,这样,学生把自己实际生活中寻找的和上网搜集的结合在一起,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在课堂上小组交流时再互相补充,学生掌握的知识会非常全面,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我深切体会到网络资源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能为课堂教学做充分的准备。
  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会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通过多媒体技术与教学中呈现新知的整合,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都喜欢看电视,丰富多彩、生动多变的画面,让学生过目不忘。丰富的视频录像,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求知视野。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视频录像,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三年级《猫和兔》这节课时就充分利用摄像机录制资料,自制视频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课活动一的第二个层次是归纳猫和兔的共同特征。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我曾经把实物带到了课堂,学生兴趣盎然,对小兔子、小猫认真仔细的观察,对小兔的皮毛,小兔嘴、腿等外形观察研究的很好,但对小兔和小猫胎生、哺乳这方面的特点学生不能清楚的看到。因此,这节课我改用了视频来突破这个重点、难点。我自己录制了小兔、小猫的生活片段,它们自由奔跑、玩耍的镜头;小兔在草地上吃草,吃萝卜,吃青菜,小猫吃鱼等喂养方面的镜头。因为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重要特征,也是三年级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特地录制了小猫和小兔子胎生、哺乳的片段,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学生直观的看到了胎生、哺乳的现象,化难为易。老师不用太多的语言,学生就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胎生、哺乳。再如:教学四年级《我在哪里》一课时,在拓展这个环节中,教科书提出了“怎样确定轮船在大海中的位置”,我把课本中的资料卡变成图文并茂并加以声音的视频,把抽象的GPS卫星定位系统放给学生看,不但生动形象的让学生了解GPS卫星定位系统,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的理想,立志将来要做一名高级科研人员。实践证明:适时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大大优化科学课的教学。
  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极大的优化了整个教学教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多媒体技术与教学中的巩固拓展相结合,可以将探究活动拓展到课堂之外,启发学生的思维。
  科学课教学,以学生观察、探究为主,学生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疑难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上无法得到解决,获取满意的答案。这时候,我把我的博客网址告诉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在“我的博客”中提问质疑,我会及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答复。如学完四年级《筷子“折了”》一课后,我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对折射现象有什么疑问,可以到我的博客上提出疑问。我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复,同时也鼓励其他同学回复进行知识交流。另外,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外的探究活动中有什么发现,也可以来博客与老师进行交流。我的博客不仅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网上的知识交流,还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拓展到课堂之外。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对学生课外探究的表现,我随时可以鼓励;对学生探究的成绩,我随时可以肯定。再如:在教学四年级《我在哪里》一课时,学生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找参照物比较难把握,我让学生自己用摄像机录制了学生熟悉的学校,或者用图画的形式画一画我们的学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叙述各个物体的位置。因为这是学生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确定物体的位置较容易,由此再告诉学生无论在什么地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借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可以在生活中任意的取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这样,学生探究的劲头很大,使科学课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由此可见,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能使科学教学向纵深发展。
  四、多媒体技术与教学中的布置家庭作业相结合,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保持学习积极性。
  通过课件布置层次性的作业,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例如讲解《蚂蚁》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作业超市。(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写在记录本上。(2)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昆虫模型。学生根据难易程度自愿选择其中两项,可较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乐学,好学。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合理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科学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承担起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