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高效实施汉字教学

【作者】 胡文齐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新村银杏开发区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汉字、汉语有其自身的规律,根据规律教学汉字,可以提高识字效率;还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依据儿童的思维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否则,不仅会降低识字效率,而且不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汉字教学要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
  儿童的思维是不断发展的,这一发展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来说,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各年级儿童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认为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儿童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教学具体形象,让儿童易于接受。
  刚入学的儿童只有六七岁,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他们记忆力虽然较强,但是也很容易忘记。针对这些特点,教学汉字大都是先学独体字,再学合体字(相对的)。例如,一般的识字教材大都采用看图识字形式,将独体字(大都是象形字和指事字)编在前面,因为独体字的笔画相对较少,结构也相对简单,字义(词义)易懂(实词多),符合儿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方法上要分散难点,多采取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在这方面,广大教师已经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汉字教学更为生动、有趣,更符合儿童的这一思维特点。
  二、汉字教学要符合个别→一般→个别的认知过程
  儿童的思维不能一味停留在形象具体的认知阶段上,教师要帮助儿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概念,逐渐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儿童能否掌握识字方法和规律性的知识呢?这些年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的教学实践证明:儿童是完全可以接受初步的概括性、规律性知识,掌握识字方法,形成识字能力的。
  根据汉字规律和字的音、形、义特点,使儿童既学会汉字又能掌握汉字的规律,是需要儿童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以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规律为例,集中识字是这样体现的:使学生学习形声字并掌握其规律(形旁标义,声旁标音),并不是在开始教学形声字时,就把这个规律揭示出来,而是学习了一些形声字之后,引导学生将形声字的特点总结概括出来。由于学生基本建立起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还能较快地辨认错别字,不仅有利于记忆生字,而且还会减少错别字。经过多次这样的学习,经过多次分析、比较、概括,使知识类化和系统化,概括出“基本字(声符)标音,偏旁部首(义符)标义”的形声字构字规律。即给儿童建立起形声字的认知结构。儿童对形声字分析多了,就会从个别中认识一般(规律),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这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由感知到理解的认知过程。凡有共同点而能归为一类的字,认读时就要由个别到一般;从个别中归纳出一般特点或规律;这个过程也就是儿童掌握形声字的学习方法、形成识字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经过儿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的思维过程,儿童的认识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分散识字教学在使儿童掌握规律性知识方面,虽然不像集中归类识字那么明显,但是分散识字过程中教师比较重视教给学生掌握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教学过程也符合“个别→一般→个别”的做法。斯霞老师曾说过:“在识字教学中,对于利用汉字的规律、特点的问题,集中与分散两种识字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分散识字中,教师是随着教一个一个的字而把汉字规律逐步教给儿童的。如教‘灭’,告诉儿童,火上加了盖,火就熄灭,‘灭’的字形、字义,儿童就掌握得很牢固。教了北京的‘北’,再教比一比的‘比’,再教‘此’,分别进行比较,指出异同点。如果一篇课文中,同一偏旁部首的字比较多,如《大家都有本领》一课中,锯、锄、锤、铁等几个字都是金字旁,就让儿童归类。单元或阶段复习中类似集中教材中的字表,就可以用作巩固的教材,这时候,教师也就把汉字的规律、特点归纳起来,教给儿童。”分散识字是随课文识字,教学一个阶段后,有的将这一阶段的汉字归类,从中找出汉字的规律。当前,各种小学语文教材大都重视了汉字规律和特点的教学。因为掌握了汉字规律,就等于知道了识字方法,儿童的识字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三、汉字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教学汉字过程中,尽管重视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但是如果忽视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对象,同样不能收到学习的好效果。如何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呢?
  第一,识字量、写字量要科学,也就是说学习内容的难度要适当,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儿童学习汉字的过程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他们自己不断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如果不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无限加大识字量,使他们望而生畏,就不会引起他们学习的要求和兴趣;如果一节课仅学习三五个字,对于今天的儿童来说,是没有什么难度的,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儿童的思维不能积极活动,学习效率又怎能提高呢?要充分估计今天儿童的学习潜力。当今时代,网络技术的使用,儿童周围的人的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视野有很大的扩展,儿童是有一定的潜在发展能力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其学汉字的潜力。
  第二,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学生学会了识字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汉字学习之“门”的“钥匙”,让学生自己打开识字的大门。要求学生巩固地掌握识字的四大基础:汉语拼音,笔画、笔顺,独体字,偏旁部首。首先使学生学好汉语拼音;在学习独体字时,学好笔画、笔顺;学习一部分独体字之后,学合体字时,学会偏旁部首和汉字的间架结构。还要学会查字典。如果这些学习汉字的基础打得牢固,学生会逐渐掌握自学汉字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汉字教学时一定要先有教师的引导,而后过渡到学生的自行掌握。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如果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会激发起其读书欲望,就能较快地进入阅读状态,而通过课内外阅读,学生又可以学到更多的新字;同时,学生的众多“为什么”也可在书中找寻到答案,从而在读书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其识字、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就会更大,就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学习。识字和阅读互相促进,不断提高,这就循序渐进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