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目前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影响到学生发展、素质教育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提高 教学能力 做法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但目前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此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能力,以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阅读教学书籍,提升理论素养
教师肩负着传承文化与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任,为了更好地担起重任,教师应把阅读教学类书籍作为第一精神需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在坚持阅读过程中提升理论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对此于漪说过:“不爱读书的教师不会成为优秀教师。”所以教师要让自己更优秀,远离平庸,离不开读书。教学实践表明,除教科书和相关参考书之外,任何书籍都不阅读的教师难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难以成为优秀教师。
相当多的教师忙于教学之外的事务而疏于阅读。一项调查显示,拥有一定量的私人图书,或经常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小。实现中喜爱读书、乐于读书、坚持读书的教师为数不多,这将严重影响到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为改变现状,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养成勤于阅读教学书籍的习惯。
深入研读教学经典。教学理论著作极其丰富,浩如烟海,教师应从中选择少量的堪称经典的著作进行深入研读。这类作品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立意深刻,思想深邃,是教育家智慧的结晶。教师研读这类作品不仅能够极大地拓宽理论视野,丰富理论素养,而且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细心研读经典解读。有些教学经典著作较为抽象,甚至晦涩难懂,影响到教师的深入理解。对此教师有必要精心挑选一定量的解读性作品,细心研读。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教学经典著作的深度理解,而且有利于了解解读者的认识,甚至是独到的见解,有助于拓宽思考和研读的视野,多角度地理解教学经典著作。
阅读学术前沿性作品。学术前沿和最新的学术成果,虽然与中学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教师阅读这类作品,了解学术动态和最新理论成果,对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和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不仅要阅读学科前沿性作品,而且要尽可能地对其他学科的前沿性作品泛泛而读,知其大概,扩展知识面。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教师高屋建瓴地把握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而且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谈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浏览与教学相关的作品。与教学相关的作品范围极其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师浏览这类作品对了解教育形势、他人的教育追求与教学实践、研究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等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浏览这类作品,能够获得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充实自我,提高教学素养。
二、在实践中探索,升华教学经验
教师研读教学理论及与之相关的书籍,不仅有利于提高理论素养,为教学能力的提高奠定理论基础,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勇于实践,大胆求索,思考总结,升华经验,以提高教学能力。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对深化教学理论理解与运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教学经验与提高教学能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现意义:
有利于促进教学创新。教学实践是推动教学创新的动力,离开教学实践,难以有教学上的创新。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教学的发展,但实现中,相当多的教师却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轨迹”,没有改进,更没有创新。他们的教学能力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课堂教学越来越落于俗套而不受学生欢迎,这势必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和尝试,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逐步形成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利于深化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教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经过理论家的深度加工、精心提炼和合理演绎而形成的,对教师来讲,这些理论是间接经验。教师要深入理解它们,不是“坐而论道”或闭门研读就能够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的。为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认识这些理论,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理论精髓,从而将教学理论更好地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夯实理论根基,形成理论素养。正如崔允漷所说的教师“只有把外授的教学理论内化为教师的品格,并成为教师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指导教师自己日常的教学言论与行动,这种教学理论才是真正有实践价值或意义的教学理论。”
有利于积累日益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能够结合实际,做到与时俱进,灵活运用,那么对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经验的积累不是自发的,不是说教师教了几年的书就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事实上,有些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也没有积累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教学经验。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积淀与教师对教学实践所持态度、职业抱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自身素养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为丰富教学经验,不仅要阅读教学理论及与之相关的书籍,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锐意创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深入思考,不断总结,假以时日,则能逐步丰富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应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这片沃土上勤于耕耘,锐意进取,勇于(下转第51页)(上接第44页)探索,精于思考,善于总结,将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融为一体,实现教学经验的升华,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理论的阅读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样离不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经验表明,反思对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反思就没有改进,没有改进也就没有提高。因此教师应在实践中养成反思的习惯。
反思有利于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有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但部分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教学反思对克服职业倦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高的意义,因而疏于反思。尽管有些教师在教案或教学设计中写反思性文字,但更多的是为了应对教学检查和职称评定的需要,这样的反思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教师只有从研究教学和提高教学能力角度进行实质性反思,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做好两项工作:
阶段性反思。阶段性反思是指教师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后结合成绩情况进行的反思。阶段性反思是建立在学生成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侧重于宏观方面的审视,反观一段时间以来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学习指导、动机激发、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培养、能力培养以及训练等诸多方面,有哪些值得充分肯定并需要继续保持的,又有哪些需要探究和改进的。教师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应着力分析问题的症结,思考和研究应对之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和完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自我改进中提高教学能力。
经常性反思。细节决定成败。如果说教师在教学上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不单是宏观上存在问题,那么更多的是课堂教学细节中存在着一些不易发现的隐性问题,正是细节问题的日积月累,才导致质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养成经常性反思的习惯。为此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反思与整理。教师在课后趁热打铁,回忆和再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细节性问题,记录在案。每周结束时,教师对记录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为研究教学事件、教学生活、教学现象和把握教学规律等积累丰富详实的原始资料,为深入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反思与研究。离开研究的反思,对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是极其有限的。教师只有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将反思与研究结合,即将反思过程中整理出来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教学理论进行分析,揭示其背后本质性的东西,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用于指导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正如学者指出的:“教师的自我反思意味着教师将研究纳入教学活动中,即将教学和研究统一起来,……最终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教师离开反思,就没有改进,也就没有教学能力的根本性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应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将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与反思性研究有机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以促进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提高 教学能力 做法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但目前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此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能力,以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阅读教学书籍,提升理论素养
教师肩负着传承文化与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任,为了更好地担起重任,教师应把阅读教学类书籍作为第一精神需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在坚持阅读过程中提升理论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对此于漪说过:“不爱读书的教师不会成为优秀教师。”所以教师要让自己更优秀,远离平庸,离不开读书。教学实践表明,除教科书和相关参考书之外,任何书籍都不阅读的教师难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难以成为优秀教师。
相当多的教师忙于教学之外的事务而疏于阅读。一项调查显示,拥有一定量的私人图书,或经常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小。实现中喜爱读书、乐于读书、坚持读书的教师为数不多,这将严重影响到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为改变现状,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养成勤于阅读教学书籍的习惯。
深入研读教学经典。教学理论著作极其丰富,浩如烟海,教师应从中选择少量的堪称经典的著作进行深入研读。这类作品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立意深刻,思想深邃,是教育家智慧的结晶。教师研读这类作品不仅能够极大地拓宽理论视野,丰富理论素养,而且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细心研读经典解读。有些教学经典著作较为抽象,甚至晦涩难懂,影响到教师的深入理解。对此教师有必要精心挑选一定量的解读性作品,细心研读。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教学经典著作的深度理解,而且有利于了解解读者的认识,甚至是独到的见解,有助于拓宽思考和研读的视野,多角度地理解教学经典著作。
阅读学术前沿性作品。学术前沿和最新的学术成果,虽然与中学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教师阅读这类作品,了解学术动态和最新理论成果,对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和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不仅要阅读学科前沿性作品,而且要尽可能地对其他学科的前沿性作品泛泛而读,知其大概,扩展知识面。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教师高屋建瓴地把握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而且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谈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浏览与教学相关的作品。与教学相关的作品范围极其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师浏览这类作品对了解教育形势、他人的教育追求与教学实践、研究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等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浏览这类作品,能够获得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充实自我,提高教学素养。
二、在实践中探索,升华教学经验
教师研读教学理论及与之相关的书籍,不仅有利于提高理论素养,为教学能力的提高奠定理论基础,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勇于实践,大胆求索,思考总结,升华经验,以提高教学能力。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对深化教学理论理解与运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教学经验与提高教学能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现意义:
有利于促进教学创新。教学实践是推动教学创新的动力,离开教学实践,难以有教学上的创新。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教学的发展,但实现中,相当多的教师却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轨迹”,没有改进,更没有创新。他们的教学能力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课堂教学越来越落于俗套而不受学生欢迎,这势必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和尝试,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逐步形成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利于深化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教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经过理论家的深度加工、精心提炼和合理演绎而形成的,对教师来讲,这些理论是间接经验。教师要深入理解它们,不是“坐而论道”或闭门研读就能够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的。为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认识这些理论,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理论精髓,从而将教学理论更好地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夯实理论根基,形成理论素养。正如崔允漷所说的教师“只有把外授的教学理论内化为教师的品格,并成为教师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指导教师自己日常的教学言论与行动,这种教学理论才是真正有实践价值或意义的教学理论。”
有利于积累日益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能够结合实际,做到与时俱进,灵活运用,那么对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经验的积累不是自发的,不是说教师教了几年的书就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事实上,有些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也没有积累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教学经验。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积淀与教师对教学实践所持态度、职业抱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自身素养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为丰富教学经验,不仅要阅读教学理论及与之相关的书籍,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锐意创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深入思考,不断总结,假以时日,则能逐步丰富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应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这片沃土上勤于耕耘,锐意进取,勇于(下转第51页)(上接第44页)探索,精于思考,善于总结,将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融为一体,实现教学经验的升华,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理论的阅读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样离不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经验表明,反思对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反思就没有改进,没有改进也就没有提高。因此教师应在实践中养成反思的习惯。
反思有利于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有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但部分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教学反思对克服职业倦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高的意义,因而疏于反思。尽管有些教师在教案或教学设计中写反思性文字,但更多的是为了应对教学检查和职称评定的需要,这样的反思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教师只有从研究教学和提高教学能力角度进行实质性反思,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做好两项工作:
阶段性反思。阶段性反思是指教师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后结合成绩情况进行的反思。阶段性反思是建立在学生成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侧重于宏观方面的审视,反观一段时间以来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学习指导、动机激发、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培养、能力培养以及训练等诸多方面,有哪些值得充分肯定并需要继续保持的,又有哪些需要探究和改进的。教师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应着力分析问题的症结,思考和研究应对之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和完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自我改进中提高教学能力。
经常性反思。细节决定成败。如果说教师在教学上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不单是宏观上存在问题,那么更多的是课堂教学细节中存在着一些不易发现的隐性问题,正是细节问题的日积月累,才导致质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养成经常性反思的习惯。为此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反思与整理。教师在课后趁热打铁,回忆和再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细节性问题,记录在案。每周结束时,教师对记录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为研究教学事件、教学生活、教学现象和把握教学规律等积累丰富详实的原始资料,为深入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反思与研究。离开研究的反思,对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是极其有限的。教师只有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将反思与研究结合,即将反思过程中整理出来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教学理论进行分析,揭示其背后本质性的东西,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用于指导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正如学者指出的:“教师的自我反思意味着教师将研究纳入教学活动中,即将教学和研究统一起来,……最终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教师离开反思,就没有改进,也就没有教学能力的根本性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应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将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与反思性研究有机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以促进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