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热孜完·依不拉音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新形势要求人们不断地开拓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无论是领导者的决策,艺术家的创作,科学家对问题的探索,以致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创新性思维的帮助。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思维;意识;能力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无论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十分关键。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要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象、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加。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新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创设质疑情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质疑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争“做合格人才”后,学生已初步了解什么是人才,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认识到国家建设需要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设置的情景是,成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两条:勤奋和机遇,并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来证明,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勤奋的确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人才是勤奋的,但是,试问:(1)勤奋就一定是人才吗?(2)机遇是人人都有吗?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依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景,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像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像,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陈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像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艰苦奋斗、科教兴国、党的领导等不同角度分析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从艰苦奋斗上说明,这是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特别能攻关的结果。从科教兴国上看,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具体体现。从党的领导上看,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让学生学到比得到金子更重要的“点金术”,为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石。因此,我们应努力追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探索开拓精神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思维;意识;能力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无论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十分关键。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要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象、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加。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新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创设质疑情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质疑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争“做合格人才”后,学生已初步了解什么是人才,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认识到国家建设需要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设置的情景是,成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两条:勤奋和机遇,并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来证明,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勤奋的确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人才是勤奋的,但是,试问:(1)勤奋就一定是人才吗?(2)机遇是人人都有吗?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依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景,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像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像,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陈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像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艰苦奋斗、科教兴国、党的领导等不同角度分析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从艰苦奋斗上说明,这是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特别能攻关的结果。从科教兴国上看,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具体体现。从党的领导上看,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让学生学到比得到金子更重要的“点金术”,为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石。因此,我们应努力追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探索开拓精神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