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教师应如何使数学课堂精彩有效

【作者】 岳相才

【机构】 贵州省贵定县石板九年制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人们心目中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呈现的都是难记的概念,冗长的公式,冰冷的符号与繁琐的推理,因而大多沉闷,难见精彩。其实很多老师用她们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过程和挥洒自如的教学智慧使数学课堂精彩无限,教学效果十分有效。那老师怎样才能让数学课精彩有效呢?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精彩;有效
  1.努力打造源于学生精彩的课堂
  如今的很多数学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往往欣赏到的都是精美的课件,精彩的设计,精确的时间拿捏,整个环节滴水不漏,从不出轨,令人折服,可这都是老师在控制整个课堂,不见学生的发挥。可有些课看似没有那么顺畅,朴素简单,可有孩子们独特视角的观察,出乎意料的回答,充满个性的问题,甚至让听课者为执教者担心万一放得太开收不拢怎么办?当我们多想想学生学习的目的,看看学习的效果我们发现,只有后者那种源于学生的精彩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精彩,因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完这个内容,而是学生能建构知识,并得到发展,前面那种只见老师的精彩不见学生精彩的课堂,学生又怎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呢?为此,老师不妨放下课堂的控制权,从一个未知者的角度去看看学习这个知识需要什么经验?蹲下身问问孩子是怎么理解的?倾听他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这种源于学生主动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更有利于精彩迸现,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当然强调学生的精彩,绝不意味着教师不要精彩,没有教师的精彩哪来学生的精彩?只要老师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引发学生的精彩,数学课定会魅力无穷。
  如:张齐华老师教《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了圆,自学了半径,圆心等概念后,老师问:“学到现在,有关圆该有的知识已经探讨得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学生说有,老师说:“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了许多丰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能促使精彩生成,智慧生成的平台,又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适当做了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比如要求学生自我探究圆各部分的特点,规律时建议;“研究中别忘了把结论,哪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到时一起交流;实在不知道研究啥,就打开老师为你准备的研究提示看看,或许对你们的研究有帮助”,于是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开始折,画,想,交流,观察,方法多样,生成丰富多彩,老师再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给与鼓励,帮助,点燃了每个孩子求知的火花,学生都希望有发现,有成果,都愿意将自己的结论表达出来,达到共享,整个课堂充满师生的智慧,充满孩子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效果也是高效的。
  2.和学生一起营造美丽的数学课堂
  好的数学课不一定要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答得井井有条,老师要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引导展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创造的光芒,把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给学生搭建探究知识的时空,使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天地,个性张扬的舞台,思维碰撞的场所,情感交流的空间,这种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会情思涌动,充满诗情画意。
  如:张齐华教《长方体》一课时:不是将长,宽,高的概念,特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问“如果将12条棱擦调掉一条,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如擦掉2条,3条,甚至更多呢?试试至少留几条,才能确保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学生在经历了尝试,探索,操作,优化等活动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长,宽,高三条棱,规定性的数学常识“长,宽,高”在这一刻被“活化”了,张老师认为:头脑可以还原数学概念的内在生命力,相对于概念的直接教授,这样作用更大”,这种基于问题的有趣教学情景,从问题逐步引发新问题的方式,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在师生共同营造的美好意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感悟知识的本质,诱导触发学生深远的思考,实现思维的攀升。
  3.把握教学细节,建构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
  精彩有效的课堂是老师不懈的追求,课堂上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生成精彩,也可能让课堂黯然失色,为此老师要用眼睛去发现细节,用耳朵去聆听细节,用智慧去捕捉那些无法预约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生成,力争问题让学生提,学法让学生悟,思路让学生讲,错误让学生析,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学生沉睡潜能的时空,让每个细节都能引领学生向数学的纵深处开掘,使课堂智慧彰显于每个细节。
  如:有一位老师讲《平均分》时:“说给你10颗糖,不知道份数,你会把它平均分吗?”,学生有分2份,5份,10份的,老师很高兴刚表扬了孩子正准备教下一个内容,有个孩子说老师我想平均分成3份,有几个孩子马上说这是错误的,于是孩子们的争论愈演愈烈,说实话这种分法一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上课的老师没有表态,也没有叫停,我在想这样的问题该“视而不见”呢?还是让学生课后讨论讨论呢?当学生争论一番,说要平均分三份的孩子也说了自己的想法后,老师接纳了这一生成,让认为正确的孩子举手,然后找认为正确的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在共同探讨中孩子更加明白了平均分的道理,这一细节的处理体现了师生平等,尊重了学生的权利,保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他不怕学生添乱,反而机智巧妙地用细节创造了生成,课堂不是在预设的轨道上前行,而是在向未知方向挺进,并听者随时发现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种生活,是心灵相约的一处场所,更是智慧生成,人格塑造的一个舞台,数学老师应该尊重闪动生命灵性的,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弥漫人性光辉,以自己对教材独特精准的理解,对内容合理的呈现,让学生在动态生成的美丽课堂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绽放精彩,那种源于师生共同营造的真实,自然,原汁原味的课堂,定会智慧无限,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