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应用
【作者】 刘 怡 方晓峰
【机构】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警察技术系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对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做出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基于任务驱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对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 教学模式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构建、创作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朝着多元化、行业化的进一步深化,社会需求对高职高专培养的计算机人才有了更高的标准,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中仍存在诸多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如何提高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有效性亦成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一、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职高专的计算机课程和教学方法,存在计算机发展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相协调,影响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2][3]:一是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较弱。原因在于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缺乏对计算机知识的时效性。表现在开设课程及所学课程相当部分对学生进入社会从事的职业不衔接,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和计算机软件在校期间未能学习。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对计算机学习的实践性。表现在学生除了学习经典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缺乏最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方法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三是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由于学校缺乏对其进行必要针对性的培训,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教师自身很难有对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更新和提高。知识和观念落后与当前教学形式的发展不相融合。这些无疑都成为阻碍教学有效性、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的重要的因素。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探索,在解决任务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在实施中以完成一系列具体的教学任务为线索,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任务重,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完成任务,逐渐掌握所学知识和技巧。从而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与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充满兴趣、自信地完成任务。
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完成任务为中心,强调对任务情境的创设和小组协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改变教学思想,传授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并重。3)任务驱动教学时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理念。概况说,任务驱动教学已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此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结合。我们以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例,探索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策略与实施步骤。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流程[4]如图所示。首先教师设计合理的任务,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去完成任务。当学生存在困难未能解决时,学生可求助教师和其他同学。此时“任务”作为师生互动的中介,动态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
1)创设情境、设计提出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word中的插入图片艺术字一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俱乐部活动海报这一具体情况来创设情境,引入课程布置任务,提高学生的热情去完成任务。其次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综合处理多媒体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适当的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中探索实践,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设计任务质量的好坏,关系教学过程后面的每个步骤的完成,甚至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质量。因此,课前任务的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任务的设置应当和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契合,不能设置太难,应当难易适中,兼顾新颖特点,涉及能够包含全面的教学知识点。如在创建个人网页时,要兼顾学生之前学习的Word、PowerPoint等的知识和经验。一般把握下面几个原则,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真实性。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注重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统一。
2)接受任务、自主探究、动态监控完成任务。
构建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的过程。当学生接收到任务后,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在传授知识点时不应全盘托出,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教师还要注重营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氛围,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具体的学习方式,如操作计算机、阅读课本、看电子教材、观看CAI课件、访问相关网站等。让学生学会处理个体与集体在时间进度上的矛盾。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表解决途径,最后教师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融合到新知识点的内容中,从而教师从动态教学监控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实现“自我学习--相互学习--提升学习”的良性学习模式。
3)任务完成情况反馈、交流和评价。
布鲁姆认为,评价要让学生较少的反抗去接受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他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一切评价行为,都应该建立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恰当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以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从学生角度看,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了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随着“任务”完成,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更激发了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提高了教学课堂质量。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探索新型的科学教学评价方法,如运用多形式、多层次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除了测验以外,也可以是作品评分、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最终作品等方法。最终通过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使评价更客观、全面和科学。
四、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一)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是关乎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首先院校要加强师资建设,引进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加大现有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提升。其次要结合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的需求,让教师“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再者,完善教学设施,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硬件设施,结合树立教师职业兴趣,引导教师满怀激情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有力的教学环境更能让教师参与实践,使课堂丰富多彩,趣味横生,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形式的多元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与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倡对教育理论、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结合研究式、案例式、问题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增添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突出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保证学科体系完整性,注重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教材内容组织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将多元立体化引入到教材之中,既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实施,也为学生进行自学提供清晰明了的参考。
(三)重视个体差异、注重考核的创新
教师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深入了解的同时,更要正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在教学的引导上尽量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考核评测方面,改变传统教学测评中通过一次考核确定学习成效,应将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结业理论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学习测评情况引到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避免了学生基础存在的差异,考核方式的单一,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发挥评价对教学质量的诊断和反馈作用,通过考核使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找到改进和努力分方向,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R 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教学设计原理》,皮连生、庞维国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2]洪汝渝,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8月。435-426.
[3]雷艳秋,浅谈“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大众科技。2010(12):138-140.
[4]杨建勋,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教育与职业。2013(6):159-160.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 教学模式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构建、创作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朝着多元化、行业化的进一步深化,社会需求对高职高专培养的计算机人才有了更高的标准,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中仍存在诸多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如何提高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有效性亦成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一、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职高专的计算机课程和教学方法,存在计算机发展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相协调,影响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2][3]:一是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较弱。原因在于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缺乏对计算机知识的时效性。表现在开设课程及所学课程相当部分对学生进入社会从事的职业不衔接,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和计算机软件在校期间未能学习。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对计算机学习的实践性。表现在学生除了学习经典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缺乏最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方法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三是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由于学校缺乏对其进行必要针对性的培训,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教师自身很难有对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更新和提高。知识和观念落后与当前教学形式的发展不相融合。这些无疑都成为阻碍教学有效性、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的重要的因素。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探索,在解决任务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在实施中以完成一系列具体的教学任务为线索,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任务重,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完成任务,逐渐掌握所学知识和技巧。从而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与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充满兴趣、自信地完成任务。
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完成任务为中心,强调对任务情境的创设和小组协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改变教学思想,传授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并重。3)任务驱动教学时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理念。概况说,任务驱动教学已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此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结合。我们以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例,探索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策略与实施步骤。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流程[4]如图所示。首先教师设计合理的任务,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去完成任务。当学生存在困难未能解决时,学生可求助教师和其他同学。此时“任务”作为师生互动的中介,动态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
1)创设情境、设计提出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word中的插入图片艺术字一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俱乐部活动海报这一具体情况来创设情境,引入课程布置任务,提高学生的热情去完成任务。其次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综合处理多媒体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适当的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中探索实践,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设计任务质量的好坏,关系教学过程后面的每个步骤的完成,甚至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质量。因此,课前任务的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任务的设置应当和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契合,不能设置太难,应当难易适中,兼顾新颖特点,涉及能够包含全面的教学知识点。如在创建个人网页时,要兼顾学生之前学习的Word、PowerPoint等的知识和经验。一般把握下面几个原则,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真实性。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注重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统一。
2)接受任务、自主探究、动态监控完成任务。
构建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的过程。当学生接收到任务后,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在传授知识点时不应全盘托出,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教师还要注重营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氛围,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具体的学习方式,如操作计算机、阅读课本、看电子教材、观看CAI课件、访问相关网站等。让学生学会处理个体与集体在时间进度上的矛盾。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表解决途径,最后教师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融合到新知识点的内容中,从而教师从动态教学监控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实现“自我学习--相互学习--提升学习”的良性学习模式。
3)任务完成情况反馈、交流和评价。
布鲁姆认为,评价要让学生较少的反抗去接受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他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一切评价行为,都应该建立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恰当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以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从学生角度看,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了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随着“任务”完成,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更激发了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提高了教学课堂质量。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探索新型的科学教学评价方法,如运用多形式、多层次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除了测验以外,也可以是作品评分、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最终作品等方法。最终通过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使评价更客观、全面和科学。
四、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一)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是关乎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首先院校要加强师资建设,引进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加大现有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提升。其次要结合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的需求,让教师“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再者,完善教学设施,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硬件设施,结合树立教师职业兴趣,引导教师满怀激情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有力的教学环境更能让教师参与实践,使课堂丰富多彩,趣味横生,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形式的多元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与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倡对教育理论、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结合研究式、案例式、问题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增添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突出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保证学科体系完整性,注重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教材内容组织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将多元立体化引入到教材之中,既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实施,也为学生进行自学提供清晰明了的参考。
(三)重视个体差异、注重考核的创新
教师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深入了解的同时,更要正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在教学的引导上尽量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考核评测方面,改变传统教学测评中通过一次考核确定学习成效,应将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结业理论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学习测评情况引到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避免了学生基础存在的差异,考核方式的单一,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发挥评价对教学质量的诊断和反馈作用,通过考核使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找到改进和努力分方向,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R 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教学设计原理》,皮连生、庞维国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2]洪汝渝,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8月。435-426.
[3]雷艳秋,浅谈“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大众科技。2010(12):138-140.
[4]杨建勋,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教育与职业。2013(6):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