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作者】 徐 俊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镇高水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学习兴趣;自学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自学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在以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的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指导读书,让学生读出独特体会
  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来源,是学生读书、观察、思考问题的主要依据。每次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都让学生在语文自习课上进行预习,要求他们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议论。每逢遇到较容易的知识,通过预习把它掌握了,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异常兴奋。所以,要指导学生会读书,引导他们自学。通过自己阅读教材,独立思考,从书本上获得知识。读书完全要靠自己,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阅读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阅读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无法取代学生,讲代替不了读,学生必须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阅读教学不可受片面化阅读目标和模式化阅读程序的影响,强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领受和驾驭文章的主人意识。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限制学生怎样朗读,只要带着自己的情感去品味文中的内容,读出了自己的独特体会就可以。如在学习《去年的树》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读出了鸟儿的信守诺言,珍惜朋友间的情谊;有的读懂了砍树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水土流失,树有绿化能力,要注意环保;更又同学读出了大树燃烧自己,却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书读着读着,诚信、奉献、环保的多元主题呈现在同学们面前;书读着读着,越读越厚……
  二、深入篇章,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要使学生明白“读书也不能刻意求深,在没有微言大意的地方,探索微言大意,就变成穿凿附会”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让学生于无意处发现蕴藏的“真金”,达到四两拨千斤、一通百通的效果。可引导学生善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可以问:“看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谁是亲人呢?”“为什么说是亲人呢?”,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逐步深入。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梳理归纳,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新思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主动参与教学动态过程的关键。学习有窍门,质疑有技巧。教师要授之以“渔”。
  三、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成功
  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目标。教学生会学习,切不可脱离开具体的教学过程,单纯地教条式地讲授思维方法,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三味。这种探索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教学中应展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曲折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注重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自制头饰、道具,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采用演还采用访一访,给予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如教学《玩出了名堂》,在课文结束前,我让学生介绍你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成功,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总之,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语文知识深深印进学生的脑海里。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教导我们:“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就要持之以恒,养成儿童自觉学习习惯,才能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学芹;开展语文活动 轻松学语文[J];小学时代(教师);2011年08期 
  [2]章小玲;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中);2011年05期 
  [3]崔英建;合作 提高 发展——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提升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