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语文教学的情感化

【作者】 林安君

【机构】 贵州省平塘县克度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地重视情感教育,并把它贯彻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内容;方法;情感渗透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情感性、工具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将其渗透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尤其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情感化。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多积累感性素材,创造情感氛围,运用恰当的方法,一定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而这一过程,就是情感信息的传递过程,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乃至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这一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笔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就如何进行情感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1.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学内容
  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与念、对人民的忠与诚、对事业的追求与努力、对信念的坚持与执着、对自然的赞与爱;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草木含悲的凄切;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恼……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学其它学科难以企及的。
  1.1立足语文教材,掀起学生情感波澜
  文学是诉诸情感的,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借助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来发挥教育作用,使学生体会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带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体会其所蕴含的真挚的情感,在文章所引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学作品有所感悟,从而引起情感共鸣。例如《我的母亲》中那感人肺腑的无私母爱;《炉中煤》里那深切真诚的赤子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豪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的婉转与哀愁……当这些纯洁、动人的情感深入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百味、生命的意义,认识到做人的快乐与价值。语文教学就是要肩负起这种历史文化情感的承载,以其丰富、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受到情感的人文熏陶和关怀,从而构筑起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
  1.2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人化了的物,它本身就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特别是经过课改后的教材,更是增加了大量的富有人文性、情感性的教学内容。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形象性、直观性来分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在创设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
  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的《沁园春·雪》诗时,用恢弘豪迈有力的歌唱来表达作者的豪情,学生虽然对那段岁月没有一点感性的认识,但在音乐的渲染下一定也能深切体会《沁园春·雪》的思想感情。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教学是一种价值导引,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教学也是一种自我建构,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过程。
  2.将教学方法情感化
  2.1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例如《最后一课》中的爱国情怀、《雨中登泰山》中的自然情怀、《背影》中的父子情、《孔雀东南飞》中的刻骨铭心的爱情等等。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及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教学情感化。
  2.2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泛读,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要充分地进入后再进行朗读,注意节奏的抑扬顿挫,要声情并茂,同时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学生就会借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进入情境。尤其是教学那些饱含情感的古诗文,教师要结合情境进行示范朗读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2.3在教学中,教师自己要饱含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2.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用艺术化的语言,唤醒学生参与的热情,促使师生关系情感化,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教师可以用非常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的评价语言。“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教师这样的评价语,使学生如坐春风、沐春雨,欣喜不已,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生机勃勃。学生在教师的尊重、热爱、理解和信任之下,愿意和教师交流,定会唤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地重视情感教育,并把它贯彻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艺术》[J].(京):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