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语文阅读习惯

【作者】 张全金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外国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学语文教育无外乎是在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其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而这三者之中我认为阅读能力应该是基础,是根源。有了较好的阅读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语言的表达和写作。那么初中语文良好阅读习惯该怎样来逐步来培养起来呢?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该如何培养这种好的学习习惯呢?
  当孩子们怀着几分的憧憬,些许的激动再加几分的胆怯跨进中学的门槛时,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我就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而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小学生来说最需要改进的则是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适应中学阶段对于学生阅读的要求。
  据我的了解班存在的一些不良阅读习惯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 逐字阅读:这不但会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会妨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就好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这个习惯的可以按句子或词组读,而不单读“字”;如在课文《行道树》中,如果不能全面的把握课文的内容,只是单纯的去读课文的某个段落或章节将很难读出作者的主题的体现: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
  (二) 不当返读:(回视)回头读一个字或一句话,这是阅读速度慢的原因,这些潜在心理就是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这个习惯会影响阅读速度,是因为他要回头思索文章的内容,不专注向前读新的内容,结果新的内容又不能得到充分地理解,还要再次回头重读,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返读越多,越要返读。有这个习惯的可以尝试一口气读完一篇文章。(如果要仔细咀嚼某个字、句,返读也是可以的)
  (三) 忽略标题:太专注于文内的文字,而忽视了诸多标题、引言、总结、说明及图解等信息。这是决不可的,因为标题是作者提供的重要线索。有这个习惯的可以只看标题、斜体字、深色字、特别的信息等,看从中可以领悟多少,当然,也要注意其他的阅读线索,如:介绍下文的起首段,总结全文的收尾段,概述全文意思的第一、两句话等,这种方法主要在一些有较长的文章或书中的使用,如《邓稼先》。
  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有必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在开学初就应该有计划的进行教育,以便于学生在初中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有利于以后的阅读和学习。
  如有逐字阅读这种习惯的人,你就要尝试阅读文章的“意思”,而不是阅读“字”,就好比你在听别人讲话时,是听他的意思而不是听他说的每一个字。在速读练习中,如能在练习初阶即可达到一目半行文字的水平,那就可以消除逐字阅读的弊病。这样时间长了,速读习惯养成了,就能基本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了。
  而不当返读(回视)是快速阅读最大的障碍。主要原因是精力不集中、粗心马虎,或是怀疑自己的记忆与理解力,总认为看得快就会看不清、记不住,所以不断地返回重读,而不是专注向前迎接新的内容。结果,新的内容得不到充分理解,只好又回头重读。返回重读又造成信息的混乱、流失,影响记忆,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回视越多,越需要返读。所以,读者在练习中,一是强化注意力,二是增加自信心,从心理和视觉两方面进行练习与调整。
  另外,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二)强化主观感受,进行探究性阅读;(三)注重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四)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五)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六)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七)在自主的语文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有阅读的内在动力。
  一般人认为,七年级阅读教学相对八、九年级来说比较简单,其实不然。明显表现在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无意间拔高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丢失了七年级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训练的没有训练到位,而不该训练的却又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多数教师是刚送完九年级,习惯用九年级的学生水平来要求七年级的学生;另一方面,七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知识储备不足,认知水平还达不到相应的高度。
  因此,在七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紧紧抓住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不可随意拔高。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以培养一般阅读能力为重点,具体就是“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体验情景、揣摩语言、筛选信息、质疑问难、发表见解、做出评价”这些要求。我们在七年级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不规范试卷和劣质训练资料的影响,无意中把七年级学生当成八、九年级的学生对待,导致我们在教学中实际上过早、过多地渗透进了八、九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就是已经明显在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和文学作品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七年级教材内容在编排意图上是没有文体分类和要求的,我们切不可抛开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而随意让训练陷入文体阅读训练中去。七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如果得不到落实,就严重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这种缺陷还将延续到八年级和九年级。
  学生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是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如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根据文本的要求开展阅读。
  二是规范阅读要求,预习课文必须勾画、圈点,提出质疑,留下思维痕迹。理解课文要把握关键句段,化长为短、化繁为简,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让教辅材料代替了自己的思想。
  三是规范答题语言,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语言准确、简洁、通顺、周密,符合规范,不能答非所问。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反复训练,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而是整个初中甚至更长时间都要进行的一项工作。
  四是引领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新课标要求:7—9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人的知识,丰富人的情感,增添人的智慧,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优秀读书笔记评选、名言美句推荐等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紧张学习生活的调味品,它能给我们的心情带来沉静、愉悦。
  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会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能力,而拙劣的方法则可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小学生而言改变不好的阅读习惯是势在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