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作者】 张瑞银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实验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荀子《儒效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意思是说: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动手能力在幼儿学习、认知中的重要性。
  动手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先决条件。对幼儿来说,也是早期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养成乐于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由此可见,重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
  动手活动能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是大脑的机能。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创造能力的强弱都取决于其大脑的机能是否成熟与发达。让幼儿多动手就能促进大脑很大一块区域的发展,当双手活动时,指头上的神经细胞会随时将信息传到大脑,因而加强幼儿手的活动是开发大脑潜在机能,培养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动手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动手动脑,独立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不但能促进其身体发育、智力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其性格及自信心的形成。
  因此,在幼儿教育和日常活动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不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现代教育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允许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动手、自己探索,获得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
  一、在幼儿教育和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儿童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动手操作物体和材料得以实现的。“手巧”就会“心灵”。
  1、在主题活动中,以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他们的这些话都说明兴趣的重要性。幼儿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幼儿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愉快的体验,他们就会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幼儿动手操作也是这样,必须让孩子从兴趣开始。例如:在主题教育《果壳大变身》这一活动中,我们先培养幼儿对各种果壳产生兴趣,主动收集各种果壳,如:瓜子壳、花生壳,核桃壳等。孩子们很有兴趣的摆弄自己收集的果壳。然后再用这些果壳粘贴画,还可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待颜色晾干后,进行想象添画。通过收集果壳------粘贴果壳------涂色------创意添画等过程,使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在认知活动中教师注意激发幼儿动手的愿望。如在一次认识蔬菜中,我们带幼儿去幼儿园厨房认识胡萝卜、芸豆。让幼儿亲手洗一洗,摸一摸,尝一尝。于是“芸豆和胡萝卜长在哪儿”便成了幼儿的又一个话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学习了简单的种植方法:每个幼儿用铲子,镐头,进行松土打垄,浇水,播种,主动做观察记录绘画种子成长图,在种植过程中了解它们的成长特点及过程,使幼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练就一双“小能手”。
  2、在手工活动中,创造性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幼儿时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知道,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是创造的前提,二者密不可分。人类所有创造和发明都是想象的结晶。人们想象着象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于是就发明了飞机。幼儿期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潜力的体现。因此,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幼儿,使其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性的进行操作。
  ①减少对幼儿的控制,增加其选择自由。国外对成人和儿童的研究均表明,自由选择比强制选择会带来更高的创造性。例如,让一组幼儿自己选择活动中要用的材料,另一组由别人替他们作选择。结果前组比后组在操作上更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在活动内容、方式、材料、时间、合作伙伴等方面给幼儿一定的选择自由。
  ②利用废旧材料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动手操作能力。变废为宝的实例屡见不鲜,变废为宝的过程,就是创造发明的过程。教师善于利用废物、布头、纸盒子、瓶子、瓶盖,果壳、纸筒和生活中的多种材料制作出精美的玩具对幼儿创造性的产生有着激发作用。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废旧材料鼓励幼儿自由创作,并让幼儿懂得废旧材料的利用,想象它可以干什么。当幼儿在游戏、绘画、泥工、剪纸等活动中具有新奇性和改造性的言语、行为和作品时,要及时给予强化。如:鼓励表扬,赠小红花,面向全班幼儿展示其作品等。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听故事绘画,听音乐绘画,边唱边画等,从而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培养幼儿自主动手操作能力。
  在幼儿园一日环节中,教师要多给孩子提供动手锻炼的机会。为此,我们幼儿园坚持让幼儿“自主取餐”实现自我服务。通过教研会我们确立了幼儿自主取餐的实施方案。每个班级配备了便于幼儿操作的取餐用具:小勺子、饭夹、奶杯等。加餐时,教师指导幼儿自己用夹子取适量的水果,自己倒奶;午餐时,自己取餐。起初,他们的动作较缓慢,虽稍显拙笨,但他们乐此不疲。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同时,我们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立“生活活动区”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积极为他人服务,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如:学做值日生、看我多能干、灵巧的小手、劳动小明星等活动,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教师还利用图片、儿歌、情境故事,歌曲等形式,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图片、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孩子养成洗手、进餐、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俗话说:“手巧促心灵。”在孩子们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4、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下转第66页)(上接第94页)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为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比如“照镜子”活动,目的就是让幼儿能够动作敏捷、反映迅速地与同伴进行游戏,尝试根据同伴的动作做出相应的镜面动作,感受与同伴相互模仿的乐趣,这样可以体现出幼儿在合作动手中获得乐趣。再如,“抛接沙包”活动中,孩子不仅可以双手抛双手接,单手抛单手接,左手抛右手接,右手抛左手接,还可以往前上方抛起,小朋友跑着去接,小朋友之间互抛互接。这既训练了幼儿的自主自立动手的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很好促进幼儿合作动手能力的发展。
  二、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生活,因此家庭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观察沟通我们也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了锻炼孩子“心灵手巧”,不惜投资购买钢琴、学习机等高档的学习用具,却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细节对幼儿的培养和锻炼。如有的家长为了省事,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孩子在家要什么给什么,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生活缺乏自理能力。其实幼儿完全可以在家干一些擦桌子、扫地、整理自己的房间、玩具等生活小事,家长不必事事包办代替。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要求要互相沟通协调一致,否则幼儿就不能明辨是非,家园表现不一,形成两面性,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不利。
  学前儿童主要是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利用家长会转变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向家长讲明:幼儿期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不仅能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而且也能促进幼儿的情绪和智力的发展。家长要改掉以往“保姆式”的教子方法,时时处处不放心,不放手,总是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转来转去,包办代替。家长应该有意识引导孩子做事。同时开展一次家庭调查活动:用表格的方式真实记录幼儿在家参与动手活动的情况,通过幼儿在家的表现评选班级“我是家里的小能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照片征集等活动促进孩子在家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抓住时机不断对幼儿的劳动成果进行表扬,使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动手做事是大人们喜欢的,变得愿意动手,愿意做事。
  家园共育,在逐渐提高家长教育意识的同时,我们结合教育主题定期开展“亲子制作”活动,如:亲子树叶拼贴画、亲子自制玩具展、亲子制作故事书等丰富多彩的制作活动。运用我园的网络平台,及时上传亲子制作照片带动全园教师及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古人云:“授之以鱼,毋若授之以渔。”放开孩子的双手,给孩子们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活动材料,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从而促进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