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看法

【作者】 蒋 红

【机构】 四川省宜宾县合什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 兴趣 策略 个性 情感 思维
  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通过学生这个主体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活动,因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怎样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
  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
  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中会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教学方法,激发创新精神
  传统的语文教法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学模式“八股”化,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没有落到实处,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看花”,结果却是收效甚微。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改变教法,渗透创新教育。
  三、启发联想,培养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在古代,科学技术极不发达,人类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曾想象出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等,而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这些已被望远镜、电话、卫星所取代,使想象成为现实。这足以说明想象能力的巨大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神话、童话、科幻等方面的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太空中遨游。如由一条直线想到一支笔、一座桥;由一只鸟想到一架飞机;由一条鱼想到一艘轮船……引导学生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以诱发学生的灵感,启发学生的想象。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理解“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后,思考以下问题:“有比他更好的设计来解决这个难题吗?”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学生知道詹天佑的设计在当时是最科学合理的。
  四、鼓励质疑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口若悬河地单方面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形式,缺陷多,学生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这种程序呆板,形式枯燥的教学结果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独立阅读的能力难以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任何教学方法都建立在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更能了解本节课要解决问题。学生只有读懂课文才能质疑,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多问。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还要适当地设置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寻求问题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首先在绘声绘色描述故事情节一部分之后,留下悬念,我向同学提问:“你最想了解这个故事老师没讲出来的哪些内容吗?好奇心促使了学生去阅读课文,驱使他们精细地去思考分析。
  五、多思求异,意在创新 
  “多思求异”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多思求异”,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多问多想,要有逆向思维,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让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六、把握基点,进行发散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教材中发散思维的训练点,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多方面、多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小兔运南瓜》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说说小兔可以用哪几种办法把南瓜运回家。”我启发学生可以从人力方面考虑,小兔独立运,或请小猴、小猫、小熊、小狗帮忙;可以从路线角度去考虑,水运、陆运;可从工具层面考虑,用车载或用手推,等等。运用这种分类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途径更多一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提升。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让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