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精彩课堂是怎么炼成的
【作者】 徐月玲
【机构】 潍坊滨海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标虽然还有些不足,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新课标改革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在新课标的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教学。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知识训练,学生为做题而做题,为考试而作题;新课标的教学必须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标加强了应用题的广泛性,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这一教育主题。
关键词:新课标;创新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发散思维
新课标改革已经实行几年了,在这几年了人们的质疑声议论声一直持续不断,然而事实证明,教育不得不变,课程不得不改,教师不得不放手,不得不创新,学生不得不自主,不得不实践。新课标虽然还有些不足,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新课标改革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在新课标的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教学,那么如何更好的上好一堂课,如何让学生发挥更大的作用,得到更多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下面简单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我认为要想把握好现在的课堂,使每堂课都精彩,首先要全面了解旧教材和新课标的区别与联系。传统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概念、定理、例题、练习,从中不难发现纯知识性的成分占绝大部分,内容枯燥无味,呈现方式呆板单调,新课标提倡的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增加了很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新内容,如算法、统计、导数等。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知识训练,学生为做题而做题,为考试而作题,只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忽视了实际应用,脱离了社会实践根本不考虑这一知识点有什么用,和实际生活有何联系,不重视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在现实这个数学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的社会,学数学而不懂应用,也就失去数学学习的意义。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纯粹的解题,就是通过一个数学方法得出一个单纯的结果”,不知道“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实际上,现在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的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社会,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这是我们新课改课堂和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奋斗的方向.
二、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传统数学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从上课讲到下课,实际“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只是在唱独角戏,留给学生自己去思想、去探索、去实践的空间很少。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老师的讲授,很少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去掌握知识,可是他们却不会应用。而新课标的教学必须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标加强了应用题的广泛性,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这一教育主题。
首先高质量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要追求备课的高质量,必须按照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备思路、备方法,备教材,备学生,结合教材、学生实际,设计出多种教学思路,然后选择最能让学生感兴趣、学得会的方法,在备课时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做简单的搬运工,而是要挖掘例题练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会了一道题不等于学生有了能力,关键是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思路如何,方法是否恰当,即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教学。
其次高效率授课,"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效率授课是对教师从效率和质量两个方面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学质量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动手实践训练为主线,合作交流、探究,发散思维培养为核心,态度情感能力为目标。课堂效率的要求是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精练;突出思维训练;突出因材施教,突出课后作业的典型性,应用性。
最后改进教学方法
(1)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提出最大挑战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以前,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现在,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师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而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教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识特征和数学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注重开放题的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打破思维定势,以问题解决的方式组织教学进程,以各种知识为载体培养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才可能获得创造性结果?。
(2)新课标下,应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不可滥用。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直观化,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可以使枯燥的几何图形在计算机的演示下有声有色的互动起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若使用恰当,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在真正领会新课标理念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使用,新课标明确指出,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但不是代替老师工作,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3)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不仅要在每一课的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而且还要与课内讲授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进行强化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动手操作的能力。数学应用教学中要接触各种现象,调查各种信息,参与各种实践,这些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做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丰富多彩的。
(4)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它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有效地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实践的内容可以是教科书上的,也可以是教科书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加强自身的学习
“不听别人的课,上不好自己的课”,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我们在教学上不能“闭门造车”,只有通过多听听他人的课,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及教法,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此外,经常与其他教师探讨交流,进而适应学生、适应现行教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不够用,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各种知识,力求一专多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每一堂课处处有亮点,时时放光彩。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地组织好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恰当地采用教学用具,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弄懂课本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及掌握应用知识的技能。
上海世博会之所以如此精彩,吸引全世界的人们蜂拥而至,这其中离不开建筑师们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离不开科学家们创新的设计理念,而这些都离不开广泛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新课标突出了这一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创新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到课堂中,让我们的学生不光会继承,更能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刘 廷:《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研究)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章建跃.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J]
关键词:新课标;创新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发散思维
新课标改革已经实行几年了,在这几年了人们的质疑声议论声一直持续不断,然而事实证明,教育不得不变,课程不得不改,教师不得不放手,不得不创新,学生不得不自主,不得不实践。新课标虽然还有些不足,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新课标改革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在新课标的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教学,那么如何更好的上好一堂课,如何让学生发挥更大的作用,得到更多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下面简单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我认为要想把握好现在的课堂,使每堂课都精彩,首先要全面了解旧教材和新课标的区别与联系。传统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概念、定理、例题、练习,从中不难发现纯知识性的成分占绝大部分,内容枯燥无味,呈现方式呆板单调,新课标提倡的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增加了很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新内容,如算法、统计、导数等。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知识训练,学生为做题而做题,为考试而作题,只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忽视了实际应用,脱离了社会实践根本不考虑这一知识点有什么用,和实际生活有何联系,不重视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在现实这个数学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的社会,学数学而不懂应用,也就失去数学学习的意义。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纯粹的解题,就是通过一个数学方法得出一个单纯的结果”,不知道“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实际上,现在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的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社会,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这是我们新课改课堂和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奋斗的方向.
二、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传统数学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从上课讲到下课,实际“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只是在唱独角戏,留给学生自己去思想、去探索、去实践的空间很少。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老师的讲授,很少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去掌握知识,可是他们却不会应用。而新课标的教学必须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标加强了应用题的广泛性,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这一教育主题。
首先高质量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要追求备课的高质量,必须按照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备思路、备方法,备教材,备学生,结合教材、学生实际,设计出多种教学思路,然后选择最能让学生感兴趣、学得会的方法,在备课时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做简单的搬运工,而是要挖掘例题练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会了一道题不等于学生有了能力,关键是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思路如何,方法是否恰当,即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教学。
其次高效率授课,"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效率授课是对教师从效率和质量两个方面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学质量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动手实践训练为主线,合作交流、探究,发散思维培养为核心,态度情感能力为目标。课堂效率的要求是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精练;突出思维训练;突出因材施教,突出课后作业的典型性,应用性。
最后改进教学方法
(1)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提出最大挑战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以前,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现在,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师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而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教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识特征和数学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注重开放题的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打破思维定势,以问题解决的方式组织教学进程,以各种知识为载体培养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才可能获得创造性结果?。
(2)新课标下,应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不可滥用。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直观化,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可以使枯燥的几何图形在计算机的演示下有声有色的互动起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若使用恰当,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在真正领会新课标理念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使用,新课标明确指出,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但不是代替老师工作,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3)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不仅要在每一课的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而且还要与课内讲授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进行强化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动手操作的能力。数学应用教学中要接触各种现象,调查各种信息,参与各种实践,这些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做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丰富多彩的。
(4)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它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有效地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实践的内容可以是教科书上的,也可以是教科书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加强自身的学习
“不听别人的课,上不好自己的课”,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我们在教学上不能“闭门造车”,只有通过多听听他人的课,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及教法,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此外,经常与其他教师探讨交流,进而适应学生、适应现行教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不够用,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各种知识,力求一专多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每一堂课处处有亮点,时时放光彩。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地组织好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恰当地采用教学用具,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弄懂课本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及掌握应用知识的技能。
上海世博会之所以如此精彩,吸引全世界的人们蜂拥而至,这其中离不开建筑师们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离不开科学家们创新的设计理念,而这些都离不开广泛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新课标突出了这一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创新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到课堂中,让我们的学生不光会继承,更能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刘 廷:《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研究)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章建跃.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