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几点思考

【作者】 崔建森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作为重要的高中美术课程之一,它已被边缘化。在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重新思考或认识美术鉴赏课程的重大意义显得尤其重要。作为一名从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师,笔者经过多年的美术教学有了诸多的认识与思考。文章的内容大多来自笔者的教育教学经验,希望能给美术教育研究者以启发或引导。
  关键词:高中 美术 鉴赏
  随着我们对“271”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更应该思考研究如何发挥鉴赏课的点滴育人作用,怎样上好美术鉴赏课,作为是一名高中美术教师,下面就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的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突出学科特征,并做到德育与审美教育相互渗透 
  突出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语句,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鉴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这既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符合美术鉴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鉴赏兴趣的丧失。教师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致,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美术鉴赏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提高审美素养和艺术创造的能力。如有的教师过多介绍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或只是单纯的只搞技法训练等,这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二、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和作品鉴赏相结合 
  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与美术作品的鉴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鉴赏重在感受美,美术基础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鉴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鉴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鉴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鉴赏方法难以掌握,鉴赏能力难以形成。 
  一般的美术鉴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而高层次的美术鉴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基础知识和作品鉴赏不能并重的表现。如鉴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若以像和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以我们在分析这些作品的时候,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鉴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在鉴赏美中深人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三、注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鉴赏 
  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或者某些学生在美术作品的。所以只有教师自身苦下功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如在中国古代绘画一课中讲到朱耷的《鹌鹑图》,教师在引导鉴赏这幅作品的时候,先从画面的形式切入,再从画面内容入手,提出这幅画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看了 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作品中得鹌鹑会翻白眼?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放一段关于朱耷的视频,但要避免像上语文课那样在鉴赏评述中完全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鉴赏。另外还应避免把美术鉴赏课上成美术史论课而陷入史论的汪洋之中,而应鉴赏到点子上,并把握好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素。 
  四、美术课要增加实际操作练习,增强学习兴趣
  从现阶段来看,高中艺术课,尤其是美术教材缺少让学生“动手”的教学内容,实地考察参观当另论。但在鉴赏内容的基础上,多一部分实际操作的练习,教学内容活而丰富,更能满足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初中有了动手实践的基础,大学里有相关部分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却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实际技能训练不是少部分参加艺术高考学生的专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因为真正的知识,它本身的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纲鼓励教学形式灵活多变,但这也必须注意尺度和纲要,否则又容易走形成“专业”课了。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我们的美术课堂创新模式才刚刚起步,通过集体研究课堂,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资源开发等方面要通过实验,整合方方面面的优势,提供更多的可供借鉴的形式和方法,让我们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促进高中生审美情趣健康发展,稳步地推进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吉沭成.当前高中美术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3(4):55-58.
  2.杨升.浅谈高中美术生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81.
  3.韩敏. 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效师生沟通的策略探讨【J】.大众文艺,245.
  作者简介:崔建森,男,2012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主攻水彩画理论研究与创作专业,同年9月加入山东省昌乐二中工作至今,工作单位:山东省昌乐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