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校实训课程能力鉴定改革实践研究
【作者】 何必繁1,2
【机构】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重庆 中国1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重庆 中国2)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校实训课程能力鉴定改革实践是提升实训课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本次教改以高校实训课程能力鉴定改革实践为素材,采用出勤考核、作品鉴定、双导师评定以及修正因子相结合的“3+1”鉴定模式。研究采用DPS等统计与绘图软件开展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显示,出勤考核/作品鉴定/双导师鉴定=30%/40%/30%、修正因子取三因子的内梅罗指数是实训课程综合考核的最优化模式。
关键词:高校 实训课 能力鉴定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n capacity identifica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 was the key point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raining courses. It took the university capacity identification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 as the sample. It used the usual grades, work identification, double tutor evaluation and correction factor to carry out the combined "3+1" identification model.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such as DPS and drawing programs were used to operate data processing. Researches showed that the usual results, work identification, double tutor evaluation ran by the ratio of 30%/40%/30%, correction factor which selected Nemero index of the three factor were suitable for the evalua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s.
Key words:University,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Capacity identification,Reform
一、引言
实训课程教学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掌握迈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关键步骤,综合实践课程既可使学生密切联系社会,又可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堪称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与亮点[1]。实训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业能力鉴定评价体系构建对当前高校实习实训课程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2]。实训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抓好这一环节,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3]。高校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切实可行、形式多样并具有实际教学效果的实践教学活动。当前,现代学徒制是践行高校实习实训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让学生边做边学,甚至先做后学,是“做中学”的典范[4-6],实践表明现代学徒制是适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实践育人理念的。
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实习实训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7]。笔者以重庆某高校实习实训课程学业能力综合鉴定改革实践为例,深入研讨了基于“3+1”模式、全过程教学动态考核模式改革实践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着重论述了“3+1”全过程教学能力鉴定模式指导高校实习实训课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一)研究样本
本次研究选取重庆某高校电子工程类专业实训课能力鉴定改革实践为样本;研究拟采用出勤考核、作品鉴定、双导师评定以及修正因子相结合的“3+1”鉴定模式开展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鉴定。
(二)鉴定方法
“3+1”课程鉴定模式主要基于高校实践实训类课程教学改革创设。实习教学环节是众多高校教学工作中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这将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7]。科学合理的实训课程考核机制可提升实训课程教学质量,切实保障实习实训取得成效[8]。因此,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训课学生能力鉴定模式对于扭转实训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被动局面具有深远意义。本次学生能力鉴定模式织构如表1所示:
表1 “3+1”鉴定模式
具体实施方案:出勤考核指标K1计算方式为满分100分,扣分因子包括迟到、早退、旷工、违反工作纪律等方面,其量化尺度由导师掌握。K2为实习作品鉴定成绩,由导师依据学生电子金工实习产品制作情况评定。K3指标为双导师依据实习工作期间的德、能、勤、绩综合评定得分;修正因子K0的取值为K1、K2和K3的内梅罗指数与标准偏差的算术叠加,计算方式为,
其中 表示K0的标准差。基于“3+1”模式的考核成绩(以字母C表示)计算方式为
,其中 表示C的标准差。
三、“3+1”模式讨论
(一)数据分析
笔者采用DPS数理统计软件开展数据分析,其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统计参数分析表
根据表2不难看出,复合修正因子K0指标的极差为0.25,非常显著,这与设置K0实现优差生的综合评定分数差别化的理念相符。K1极差为43,表明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出勤率参差不齐。K2极差较小为6,这表明大多数同学的动手能力较强,实习作品质量较高;K3极差相对较大,这与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客观评价出发点有关。就以上因子的置信区间来看,多数同学的综合成绩良好。
1.K1指标分析
平时成绩K1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的离散分布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K1与C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取DP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二次多项式非线性拟合方法分析得知K1、C两组数据之间的拟合方程为y=-0.0019x2+1.1893x,相关系数R2=0.9731,这表明K1与C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
根据图1不难看出,K1与C两条曲线走势基本吻合,综合成绩C实现了“优生高分、差生低分”的差别化对待;符合客观实际。K1极差为43,表明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出勤率参差不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实习课程被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学期,学生为找工作外出致使经常缺席;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实习的认知不足,没有转变为工厂员工的角色而随意缺席所致。为强调实习实训工作制度的重要性,设置实习考勤因子的比重为30%是合理的。
2.K2指标分析
期中考试K2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的离散分布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K2与C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取DP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二次多项式非线性拟合方法分析得知K2、C两组数据之间的拟合方程为y=0.022x2-1.336x,相关系数R2=0.2242,这表明K2与C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分析图2得知,多数同学的实习作品质量较好,这表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这也得益于现代学徒制的传帮带作用。极个别学生实习作品成绩不错,但是期末综合成绩却较差,笔者分析认为这是由于K1或者K3因子得分较低所致,这凸显了“3+1”课程学业能力鉴定改革模式的全面性;有效规避了部分学生消极应试的被动学习现象,保障实习实训取得实效。鉴于实习作品是学生集中实习实训成果的客观体现,K2因子占期末综合成绩的权重设置为40%是合理的。
3.K3指标分析
双导师综合鉴定K3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的离散分布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K3与C的关系
研究采取DP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二次多项式非线性拟合方法分析得知K3、C两组数据之间的拟合方程为y=0.0039x2+0.6642x,相关系数R2=0.9929,这表明K3与C之间相关关系显著。
双导师制度是现代学徒制实习实训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校内导师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导师精湛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端技能人才。分析图3得知,K3与C曲线走势近乎一致;多数学生的C比K3因子得分要略低一些,主要是由于C的构成因子有3个部分,而且经过复合修正系数的成绩修正所致。极个别学生的C高于K3因子得分,这主要归功于K1、K2因子得分较高。笔者认为,双导师鉴定是针对学生实习教学效能的全面综合评定,分析认为双导师评定占期末综合成绩的权重取30%是可行的。
5.复合修正因子K0分析
复合修正因子K0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的离散分布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K0与C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取DP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二次多项式非线性拟合方法分析得知K0、C两组数据之间的拟合方程为Y=90.435x2+20.482x,相关系数R2=0.9999,这表明K0与C之间显著正相关。
复合修正系数K0是学生课程学业能力鉴定的关键因子,也是“3+1”能力鉴定改革模式的核心要素。通过综合成绩修正,迫使学生重视全部教学环节以期获得较高的K0得分,避免在期末综合成绩评定过程中掉队。从教学实践来看,采用“3+1”模式在实习实训课程的能力鉴定改革中效果显著。分析图4不难看出,通过改良设计的复合修正系数在保障学生合理得分权益的前提下,既确保了良好的教学质量,也更适宜推广运用。
(二)“3+1”模式综合分析
本次课程能力鉴定改革实践采取以出勤考核K1、作品鉴定K2以及双导师评定K3为主干因子、辅以复合修正因子K0的“3+1”综合能力鉴定改革模式开展实施。研究显示,课程综合鉴定成绩分数段分布合理,如图5所示:
图5 综合成绩分布图
根据图5可知,期末综合成绩80分以上的优生率达到48.28%,70~79分的良好率达到28.58%,而不及格率则为3.4%。以上数据表明采取“3+1”课程能力鉴定改革模式教学实践效果显著,在客观展现多数学生课程学习效能的同时,也实现了优生与差生的区别化赋分。
笔者针对本次课程能力鉴定改革实践成果综述如下:首先,采取出勤考核与作品鉴定相结合的教学过程鉴定模式,强化了教学过程在实习实训课程能力鉴定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改良设计的复合修正因子迫使学生重视每个教学环节,以追求K1、K2以及K3的最大化以换取K0的最大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标准差 、的引入力保综合鉴定成绩不失真。最后,通过本次教改研究确定主要鉴定因子K1、K2和K3的权重比为30%/40%/30%是适合高校实习实训课程综合能力鉴定的最优权重比。
四、结论
本次教改实践研究结论如下:
(一)以出勤考核K1、作品鉴定K2、双导师鉴定K3为基准,辅以复合修正因子K0的“3+1”综合能力鉴定改革模式适合高校实习实训课考核综合评价体系。
(二)主要能力鉴定因子的权重比“K1/K2/K3=30%/40%/30%”是适合高校实习实训课综合鉴定评价的最优权重比。
(三)本次教改实践研究为全面提升高校实习实训课教学质量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春娣. 如何开展与实施高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 7: 109.
[2] 葛斌,李玉光,吴志华. 高校工程实训课程效能评估体系的实证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5: 150-154.
[3] 赵金娥. 浅谈高职院校实训课程教学[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22: 57-58.
[4] 张启富. 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3: 45-51.
[5] 王振洪,成军.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 8: 93-96.
[6] 姚云,李福华,张继华. 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J]. 教育研究, 2012, 2: 103-108.
[7] 李岩,李志宏. 强化实践环节考核 提升实习教学水平[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8:38-40.
[8] 刘晓刚. 破解难题 健全顶岗实习考核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0:42-43.
作者简介:何必繁,男,汉族,重庆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062)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校 实训课 能力鉴定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n capacity identifica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 was the key point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raining courses. It took the university capacity identification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 as the sample. It used the usual grades, work identification, double tutor evaluation and correction factor to carry out the combined "3+1" identification model.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such as DPS and drawing programs were used to operate data processing. Researches showed that the usual results, work identification, double tutor evaluation ran by the ratio of 30%/40%/30%, correction factor which selected Nemero index of the three factor were suitable for the evalua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s.
Key words:University,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Capacity identification,Reform
一、引言
实训课程教学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掌握迈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关键步骤,综合实践课程既可使学生密切联系社会,又可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堪称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与亮点[1]。实训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业能力鉴定评价体系构建对当前高校实习实训课程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2]。实训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抓好这一环节,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3]。高校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切实可行、形式多样并具有实际教学效果的实践教学活动。当前,现代学徒制是践行高校实习实训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让学生边做边学,甚至先做后学,是“做中学”的典范[4-6],实践表明现代学徒制是适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实践育人理念的。
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实习实训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7]。笔者以重庆某高校实习实训课程学业能力综合鉴定改革实践为例,深入研讨了基于“3+1”模式、全过程教学动态考核模式改革实践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着重论述了“3+1”全过程教学能力鉴定模式指导高校实习实训课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一)研究样本
本次研究选取重庆某高校电子工程类专业实训课能力鉴定改革实践为样本;研究拟采用出勤考核、作品鉴定、双导师评定以及修正因子相结合的“3+1”鉴定模式开展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鉴定。
(二)鉴定方法
“3+1”课程鉴定模式主要基于高校实践实训类课程教学改革创设。实习教学环节是众多高校教学工作中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这将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7]。科学合理的实训课程考核机制可提升实训课程教学质量,切实保障实习实训取得成效[8]。因此,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训课学生能力鉴定模式对于扭转实训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被动局面具有深远意义。本次学生能力鉴定模式织构如表1所示:
表1 “3+1”鉴定模式
具体实施方案:出勤考核指标K1计算方式为满分100分,扣分因子包括迟到、早退、旷工、违反工作纪律等方面,其量化尺度由导师掌握。K2为实习作品鉴定成绩,由导师依据学生电子金工实习产品制作情况评定。K3指标为双导师依据实习工作期间的德、能、勤、绩综合评定得分;修正因子K0的取值为K1、K2和K3的内梅罗指数与标准偏差的算术叠加,计算方式为,
其中 表示K0的标准差。基于“3+1”模式的考核成绩(以字母C表示)计算方式为
,其中 表示C的标准差。
三、“3+1”模式讨论
(一)数据分析
笔者采用DPS数理统计软件开展数据分析,其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统计参数分析表
根据表2不难看出,复合修正因子K0指标的极差为0.25,非常显著,这与设置K0实现优差生的综合评定分数差别化的理念相符。K1极差为43,表明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出勤率参差不齐。K2极差较小为6,这表明大多数同学的动手能力较强,实习作品质量较高;K3极差相对较大,这与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客观评价出发点有关。就以上因子的置信区间来看,多数同学的综合成绩良好。
1.K1指标分析
平时成绩K1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的离散分布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K1与C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取DP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二次多项式非线性拟合方法分析得知K1、C两组数据之间的拟合方程为y=-0.0019x2+1.1893x,相关系数R2=0.9731,这表明K1与C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
根据图1不难看出,K1与C两条曲线走势基本吻合,综合成绩C实现了“优生高分、差生低分”的差别化对待;符合客观实际。K1极差为43,表明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出勤率参差不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实习课程被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学期,学生为找工作外出致使经常缺席;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实习的认知不足,没有转变为工厂员工的角色而随意缺席所致。为强调实习实训工作制度的重要性,设置实习考勤因子的比重为30%是合理的。
2.K2指标分析
期中考试K2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的离散分布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K2与C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取DP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二次多项式非线性拟合方法分析得知K2、C两组数据之间的拟合方程为y=0.022x2-1.336x,相关系数R2=0.2242,这表明K2与C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分析图2得知,多数同学的实习作品质量较好,这表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这也得益于现代学徒制的传帮带作用。极个别学生实习作品成绩不错,但是期末综合成绩却较差,笔者分析认为这是由于K1或者K3因子得分较低所致,这凸显了“3+1”课程学业能力鉴定改革模式的全面性;有效规避了部分学生消极应试的被动学习现象,保障实习实训取得实效。鉴于实习作品是学生集中实习实训成果的客观体现,K2因子占期末综合成绩的权重设置为40%是合理的。
3.K3指标分析
双导师综合鉴定K3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的离散分布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K3与C的关系
研究采取DP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二次多项式非线性拟合方法分析得知K3、C两组数据之间的拟合方程为y=0.0039x2+0.6642x,相关系数R2=0.9929,这表明K3与C之间相关关系显著。
双导师制度是现代学徒制实习实训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校内导师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导师精湛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端技能人才。分析图3得知,K3与C曲线走势近乎一致;多数学生的C比K3因子得分要略低一些,主要是由于C的构成因子有3个部分,而且经过复合修正系数的成绩修正所致。极个别学生的C高于K3因子得分,这主要归功于K1、K2因子得分较高。笔者认为,双导师鉴定是针对学生实习教学效能的全面综合评定,分析认为双导师评定占期末综合成绩的权重取30%是可行的。
5.复合修正因子K0分析
复合修正因子K0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的离散分布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K0与C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取DP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二次多项式非线性拟合方法分析得知K0、C两组数据之间的拟合方程为Y=90.435x2+20.482x,相关系数R2=0.9999,这表明K0与C之间显著正相关。
复合修正系数K0是学生课程学业能力鉴定的关键因子,也是“3+1”能力鉴定改革模式的核心要素。通过综合成绩修正,迫使学生重视全部教学环节以期获得较高的K0得分,避免在期末综合成绩评定过程中掉队。从教学实践来看,采用“3+1”模式在实习实训课程的能力鉴定改革中效果显著。分析图4不难看出,通过改良设计的复合修正系数在保障学生合理得分权益的前提下,既确保了良好的教学质量,也更适宜推广运用。
(二)“3+1”模式综合分析
本次课程能力鉴定改革实践采取以出勤考核K1、作品鉴定K2以及双导师评定K3为主干因子、辅以复合修正因子K0的“3+1”综合能力鉴定改革模式开展实施。研究显示,课程综合鉴定成绩分数段分布合理,如图5所示:
图5 综合成绩分布图
根据图5可知,期末综合成绩80分以上的优生率达到48.28%,70~79分的良好率达到28.58%,而不及格率则为3.4%。以上数据表明采取“3+1”课程能力鉴定改革模式教学实践效果显著,在客观展现多数学生课程学习效能的同时,也实现了优生与差生的区别化赋分。
笔者针对本次课程能力鉴定改革实践成果综述如下:首先,采取出勤考核与作品鉴定相结合的教学过程鉴定模式,强化了教学过程在实习实训课程能力鉴定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改良设计的复合修正因子迫使学生重视每个教学环节,以追求K1、K2以及K3的最大化以换取K0的最大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标准差 、的引入力保综合鉴定成绩不失真。最后,通过本次教改研究确定主要鉴定因子K1、K2和K3的权重比为30%/40%/30%是适合高校实习实训课程综合能力鉴定的最优权重比。
四、结论
本次教改实践研究结论如下:
(一)以出勤考核K1、作品鉴定K2、双导师鉴定K3为基准,辅以复合修正因子K0的“3+1”综合能力鉴定改革模式适合高校实习实训课考核综合评价体系。
(二)主要能力鉴定因子的权重比“K1/K2/K3=30%/40%/30%”是适合高校实习实训课综合鉴定评价的最优权重比。
(三)本次教改实践研究为全面提升高校实习实训课教学质量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春娣. 如何开展与实施高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 7: 109.
[2] 葛斌,李玉光,吴志华. 高校工程实训课程效能评估体系的实证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5: 150-154.
[3] 赵金娥. 浅谈高职院校实训课程教学[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22: 57-58.
[4] 张启富. 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3: 45-51.
[5] 王振洪,成军.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 8: 93-96.
[6] 姚云,李福华,张继华. 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J]. 教育研究, 2012, 2: 103-108.
[7] 李岩,李志宏. 强化实践环节考核 提升实习教学水平[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8:38-40.
[8] 刘晓刚. 破解难题 健全顶岗实习考核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0:42-43.
作者简介:何必繁,男,汉族,重庆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06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