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巧设“问题串”妙引“主动性”

【作者】 陈 云

【机构】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振宁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教”的方式始终并且直接牵制着学生“学”的方式,课堂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与评价的过程始终折射出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是否有效。因为,数学活动往往是以某个或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实际出发点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置“问题串”,从而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之中。
  关键词:问题串 主动性 引导 梳理目标 启发思考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教”的方式始终并且直接牵制着学生“学”的方式,课堂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与评价的过程始终折射出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是否有效。那么,教师如何“引”?如何“导”?“引”与“导”作用体现在哪里?《新课标》指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的解答中,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关注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可见,“问题”的设计对教师“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至关重要。下面结合北师大新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估计——有多少个字》的教学,谈谈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串”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1、用“问题”梳理目标。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疑者必善学也”,《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让学生自己提问时,学生往往不善抓住主题,问题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甚至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关联不大或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目标的“问题串”,既要保护学生“异想天开”和独树一帜的见解,鼓励学生自由地述说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入有效、有序的状态,紧扣核心内容和知识的前后联系来质疑。只有使“问题串”串于知识的“生长点”、串在思维的“延伸点”,才能使梳理出来的目标是学生愿意亲身体验和探究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于新知的完整体系中。
  在《估计——有多少个字》的教学伊始,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来梳理学习目标,我“抛”出这样的“问题串”:①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你已经学会了哪些关于估数的知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知“生长点”)②在预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又产生了怎样的疑惑?(关注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③你希望学习关于估数的哪些知识?(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保护学习的“主动性”)④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哪些可以归为一类?哪些你能快速帮助解答?哪些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甄别和筛选)最终围绕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归纳出本节课学习目标:“为啥估?怎样估?如何估得接近准确?”这一“问题串”:“导”出的实际问题是学生想要解决的;“导”出的知识要素是有价值深入探究的;“导”出的学习目标是本课时必须达成的。这就为接下来的教学立起了一“串”通向成功历程的“路标”。
  2、凭“问题”启发思考。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淀。要想启发学生的思考,需要教师特别关注问题的选择和问题的展开过程: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确定一系列的“小问题”;用“问题”情境挑起学生认知冲突。其间,教师要因“疑”而“引”:引导“生疑”——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启动求知的内驱力;引导“探疑”——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思考而生成的内容就不会产生“无效的泡沫”;引导“解疑”——力图使学生从由外而内的层层深究到由内而外的步步延伸中释怀,从而感受到真正的、纯粹的数学。这一“生疑——探疑——解疑”的过程,学生主动获得的不仅仅是数学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考方法,从而达到《新课标》所倡导的的学生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估计——有多少个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估计的价值,探究为啥估,我跳出教材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二年级一班51人、二班49人﹑三班55人﹑四班52人……有这样的10个班,下周要召开年级家长会,需要准备一些凳子和茶杯。围绕这一问题情境,我“抛”出了“问题串”:①把这个任务交给你,该准备多少凳子和茶杯呢?(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数?算?都很麻烦,怎么办?)②凳子和杯子的数量一定要和家长的数量完全等同吗?不需要完全等同那可以怎么办?(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瞬间茅塞顿开,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估!)③估计凳子的数量和茶杯的数量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吗?(为了保证每个家长有座位,凳子的数量可以往“大”里估;不是每个家长都要准备茶杯,为了减少浪费,杯子的数量可以往“小”里估。而这正是“估”的实际意义)④生活中这样的数学问题多吗?请你举个例子(通过从大量生活实际中列举“估”的实例,学生更宽泛地体会到“估”的价值)。四个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在“冲突”中“生疑”、在“探疑”中“顿悟”、在“解疑”中“理解”,这一“问题串”既架设了材料与思维的桥梁,开启了学生思考的闸门;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借“问题”吸引参与。
  学生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身份绝非完全相同,由于学习主体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定位不同,学生的学习活动会存在一些差距,有些学生会“自我疏离”,甚至会产生“自我的丧失”。因此作为“学海”航行的“舵手”——老师,要用合适的问题,让一些“合法的边缘参与者”逐步演变为相应共同体的“核心成员”。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如何取舍﹑如何突破﹑如何点石成金上下工夫:将问题抛在思辨症结处;设在探究的关键点;激在互动的波澜间。努力实现内容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引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从而提升对过程的体验。
  在《估计——有多少个字》的进一步教学中,学生自己估计“介绍祖冲之”的一段材料有多少个字,能够完整表达估计方法及结果的学生不一定很多,可能只是一部分甚至几个程度较好的学生,在少数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他们的方法各有道理,可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甚至差距很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串”:①他们分别是怎么估的?(学生须审视别人估的方法,总结出直接整体估﹑逐步扩大估等。)②这些方法的异同点在哪里?(学生须比较别人估的过程,发现估计都离不开必要的“数”和“算”)③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须评价别人估的结果,知道估计方法的选择很重要)④你认为如何估得更准确?(此时,学生在参与之后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小结“估数”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教师用“方法没问题,结果有差异”的问题情境切入主题,再用一个连续的“问题串”展开问题。这样,教学就不仅仅是“精英”的“表演”。个别学生即便不愿“表演”,也是一个有头脑的“观众”:对别人的“表演”有思考、有评价;与“表演者”有交流、有互动。而教师的功力集中于“问题串”:“问”中“引”、“问”中“思”、“问”中“用”。促使每一位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数学活动往往是以某个或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实际出发点的,从这一角度去思考,“问题”是“数学活动”的“经脉”:用“问题”引出学生自己的问题;凭“问题”开启学生思考的大门;借“问题”吸引“被遗忘的边缘者”找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问题串”对老师“引导”作用的发挥无疑是重要的、积极的:它像一串诱人的“饵料”,钓起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