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军队院校大学英语

【作者】 邢 宇

【机构】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讲师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为军队院校外语教学的变革提供了动力和依据。本文首先阐述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建构主义学习论,并分析了其视域下学习的过程: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高级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看待大学英语知识的新视角。然后结合军队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的特点,探讨了为满足建构主义教学,学生和教师必须作出的准备及变革:学生应具备有机的知识结构,管理学习过程的能力,批判性、系统性、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要具有强烈的学习期待以及必要的团队精神,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掌握建构性教学的策略,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意识,宽广深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建构主义,军队院校,大学英语,知识建构
  1. 引言
20世纪以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欧美国家兴起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构建主义的基本观点已经在国内教育理论中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或者说是一种对传统学习观具有革命意义的学习哲学。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随着我国军事科技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增强,军官的英语交际能力被置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培养创新型军队英语人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本文首先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分析了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并以全新的视角提出了应当如何看待大学英语知识,然后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探讨了为满足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应作出的变革。
  2.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视域下的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是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一方面,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这种形式循环往复;另一方面,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到再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由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累加,而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亦即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2.1 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完整有效地传送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所建构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并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识结构或图式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2学习的过程是通过高级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种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复述和简单应用,而建构主义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学习应该通过学习者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实现,而不是简单地沿着记忆的流程进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在“问题解决”这种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中,学习者要不断地围绕当前的问题解决活动获取有关的信息,同时,又要不断地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的有关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此作出检验。在这种活动中,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得以充分展开,这为知识的建构提供了理想的途径。同时,这种学习也是一种“产出性学习”,其特点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他们认识并学会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和解释事物的过程。
  2.3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建构主义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军队院校外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交际人才,他们不仅要有外语能力,也应有很好的人文素养和合作精神。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交往和合作,学会在交往与合作中更好地学习。在这一点上,建构主义的交互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思想能够给大学英语很好的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协作”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交互式教学和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交互式教学是以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为背景设计的“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教师的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学习。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从而建立起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展鼓励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3. 从建构主义角度看待大学英语知识
  普通英语进入到大学阶段,我们不能把英语当做纯粹语言知识来教,不应该把过多的课时花在孤立的语言点、句式结构或是语法知识上,而是应该通过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实现。因此,要设法使学生实现话题的连贯表述,且言之有物。这就要求学生同时具备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二者密不可分。但是,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在具体问题中,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并不是简单套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4. 学生:知识的建构者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哲学角度看,学习者是内因,外界影响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课堂中,教师实施同一教学,但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特征,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助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便为适应建构主义大学英语课堂做好准备。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思维能力;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意志等情感因素。
  综合对我院学生的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较为严峻的挑战,亟需我们的学生从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思维能力、情感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变革:
  4.1知识结构的变革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主动地对世界进行选择和解释,因此必须具备应有的知识基础。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或经验。结构性知识是指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则是指“在具体情境中形成、与具体情境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然而,课堂实践发现,我院学生的结构性知识往往是教条式的,缺少必要的情境,对具体问题的解决难以发挥作用;而经验则大部分是原初状态的生活经历,缺少反思的成份。杜威指出,经验是认知主体对主动活动与其产生的后果之间的关系的深刻理解,没有思维,活动不可能产生经验。所以,结构性知识与所谓的“经验”之间互不联系,严重制约了学生对话题灵活而言之有物的表达。要有效地开展建构主义的教学,学生应该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掌握结构性知识,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和非结构性知识,并使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这样才能为建构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4.2思维结构和思维能力的变革
  学生的思维结构与思维能力有待改变。我院学生倾向于将军人“无条件执行命令”的精神迁移到大学英语课堂上,对知识、经验缺乏审视的态度。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对于建构主义的教学具有决定意义。1)批判性思维。学生不能盲目地接受知识,而要通过对之评价和批判发现问题。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建构主义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2)系统性思维。我院学员缺乏用系统的观点看待事物的能力。以历次口语考试对话为例,学生习惯于把整体对话情景分割为部分,然后把几个部分机械地组合起来,常常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忽略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交际功能的情况比比皆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要求学生首先应着重考察整体,否则建构的内容可能是局部的、缺乏生命力的。3)发散性思维。学生要能够调动各种知识与经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这样才能建构起全面的和意义丰富的知识。若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考察,获得的仅是零碎且片面的假设。
  4.3情感因素的变革
  学生必须改变灌输式教学熏陶下养成的等着老师“喂”知识的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权威性,用标准的语言表征出来,教师首先具有了些知识,然后用清楚的语言告诉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消化、理解老师所授内容。因此,学生的学习常常是遵循教师的计划、安排,没有多少主动性。建构主义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发展起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与过程的能力,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互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应克服懒惰与畏难的心理,对智力上的挑战保持着强烈的期待,能够有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参与交流。
  5. 教师: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是依靠学生的主动建构获得的,教师不是现成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授者,而要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引导、帮助学生,建设与学生平等的、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
  建构主义教学观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开展,要求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准备: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更新观念,要承认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是绝对的、永恒的,不能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代言人。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给学生以想象的自由,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或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
  其次,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交流,共同建构知识。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第三,教师要拥有广而深的知识。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某个话题或一系列知识点进行建构,自己就必须对之有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学生要从多个角度对知识进行建构,教师因此要具备尽可能广博的知识。否则,一旦学生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很难发挥引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作用。当然,每个教师所拥有的知识领域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学生各个知识领域的需要。但是,好的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责任感,我们仍然可以根据教学经验预估学生提出的种种假设,在课前收集并学习与之相关的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的素材,为建构主义的课堂做好准备。
  另外,建构主义的教学还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建构主义的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苛刻了。教师再不能单纯地讲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为了使意义建构更加有效,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类似于真实情况的教学情境,要设计出能引起学生持续的期待的真实问题,要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并对协作过程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必要的学习策略,注意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并对他们的表现及时给予愉快和中肯的评价,还要编制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题等等,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加速学习进程。
  6. 结语
  新时期大学英语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上,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性策略。它给予了我们重新审视大学英语知识的视角,对学生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军队院校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建构主义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需从智利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作出调整和适应。建构主义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和丰富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发挥好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1-68.
  [2] 陈远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否适合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3):19-22.
  [3] 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4):10-17.
  [4] 范 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28-32. 
  [5] 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3-36
  [6] 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9,(1):35-39
  [7] 沈春华,罗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0-93.
  [8] 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1999(5).
  [9] 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1):67-72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后现代课程理论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邢宇,1982年生,女,吉林长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