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发扬传统,让真情融暖留守儿童
【作者】 唐文华
【机构】 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青山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留守儿童”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政府、社会将留守儿童作为一大关注点,各种经济上的、物资上的帮助“络绎不绝”,学校对留守学生的关注也愈加重视,发起了多种模式的爱心帮扶活动。着实,政府的关注,社会各界的资助,学校的援助,对留守学生生活上和学习上的物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参与学校留守学生的帮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发现,经济和物资的帮扶不是每个留守学生亟待、迫切的需求。我认为,留守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亲情的缺失,留守学生最需要的不是经济和物资的资助,而是无形的真情赋予。
一、平等中感受真情
很多学校一直提倡关爱留守儿童,许多老师也在学习、生活中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照顾。殊不知,此类做法却让一些留守学生滋生了不少不良习气。“帮扶资金”被误传为“留守学生救济款”,“帮扶物资”被当成“救济物资”,老师课堂上的偏爱被调皮学生戏为“照顾无父无母子女”,学校生活上的关心被说成“照顾那些可怜虫”。各种各样的说法,接受最敏感的人群便是留守学生,“老师,我不要你的可怜。”“校长,这钱我不想要了。”留守学生真切的心底话,道出了他们心中的无奈和不平。
从我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实际看,留守学生物资上是不会缺的。试想,其父母在外务工,把孩子留在家里,“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当父亲母亲的都会在经济上和物资上尽量满足孩子生活和学习之用。来自各方面的捐助,让留守学生拥有宽余的经济储蓄,宽余的经济储蓄会对孩子产生不应该有的额外开支,上网吧、抽烟、喝酒,甚至在花钱上习惯成攀比。长时间下去,会让留守学生心理形成与学校、与社会极不和谐的心理怪异行为,会促成留守儿童发展为问题学生。因此,我认为,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应该体现在“直情”的正确赋予。教师要从自身教育思想定格:在课堂上没有留守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没有留守学生,让留守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平等。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不要在语言上偏爱留守学生。尊重留守学生人格,在班级教育中让“留守”二字消失,其实只要教师心中有留守学生就行了。让留守学生不再认为自己与其他学生不同,在人人平等感受真情,达到真情涌现,这是十分有利于留守学生成长的渠道。
二、真情感召:每天1小时
由于农村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特殊性,学生每天下午三点钟以后离校,针对大多数留守学生来说,他们的监护人此时正在田地里做农活,回家后这段时间无人看管。可以说,放学后的时间基本属于“放任自流”。由于自身生活空间的限制,每天放学后几乎生活在监护人忙碌而无法顾及的环境,长期的留守生活使之形成孤独、自闭的性格,经常表现为“沉默不语”,一旦与小伙伴们在一起,又横发出不可收拾的“野性”。压抑也好,狂放也好,都会让他们放弃作业,放弃预习和温习,长时间下去,行为上和学习上都会出现极大的滑坡。
针对这一现状,我每天抽出1小时对班上的留守学生进行帮助。每天下午放学后,我留下班上的留守学生,在办公室或教室里与他们交流一天在学校里的情况,辅导他们作业,与他们一起读书、写字、画画。久而久之,留守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得一次外出学习,下午接到校长电话,“你班上有几个学生放学了还在教室里写作业,你是不是作业留得太多了?”其实,离校之前我已经交待,放学后各自回家的,只是孩子们已经形成习惯,每天下午,他们会把这1小时作为一起学习、交流的时间,并一直坚持下来。一次,学校放学后学校要给各班教室消毒,我让孩子们放学后直接回家,不用再留教室了,孩子们很理解地说,“老师,我们回村后一起到李江海家写字去。”
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我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我这1小时时间的付出,减少了留守学生课余“野性”的时间,让孩子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也普遍进步。一位家长来电话说:“老师,谢谢了,是你每天1小时的时间,孩子从中感受到了老师的真情,是老师的真情促成了孩子们的进步。”我也回想,每天1小时,我没有给学生任何经济或物资上的帮助,孩子们却促成了孩子们由不学习向爱学习的转变,促成了孩子在群体学习中性格、品行等方面的正渠道发展。
三、真情拓展:每周一次通话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在家虽有其他亲人的照顾,但父母亲情的缺失,容易让这些孩子出现性格上的变化,对父母的思念之心切自然也会对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看得出,多数留守学生常常在受到委屈或者取得成绩时都会泪满双眶。作为孩子老师的我,一次次的心痛。在多次观察和思考之后,我找到了根源,平时在外务工的家长给家里来电话,大多只是与孩子的监护人简单交流几句,或是汇款、寄物之事,很少与孩子交流。孩子感受不到亲情,心理上的消极逐步导致性格怪异,学习生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去年10月,我为孩子们开通了家长热线。抽每天中午的时间,安排顺序,利用我自己的手机,保证每个孩子每星期能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一次电话。于是,我先与家长沟通,确定好时间表(孩子父母中午都有休息及吃饭时间),并要求家长与孩子通话时要表现出对孩子身体、学习、品行等多方面的关心,对孩子提出日常行为要求。
于是,中午孩子们午餐后,会按安排好的顺序到达我的办公室,通过电话与父母交流学习情况,倾诉内心的思念。时间一长,孩子在与父母交流中增进了亲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使每一个留守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成长方向。就像陈明志同学说的那样,“父母经常在我们身边的”,“我一定按妈妈说的,听老师的话……”亲情的感召,父母电话中的教育,孩子们变得更加懂事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教育更是“言听计从”,而今,我班上的留守学生在思想、行为、学习成绩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了班上同学赶超的榜样。
“真情真美,真如一池春水。风吹点点涟漪,感受细致入微。”留守学生,是今天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留守学生数量会不断增加,带给学校和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会更多。但我想念相信,真情的赋予才是促进留守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最最必有的为师之策。只要以真情温暖学生,以真情感召学生,以细致入微的爱关注留守学生,让留守学生处处感受真情,留守学生就不再是社会的担忧了。
一、平等中感受真情
很多学校一直提倡关爱留守儿童,许多老师也在学习、生活中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照顾。殊不知,此类做法却让一些留守学生滋生了不少不良习气。“帮扶资金”被误传为“留守学生救济款”,“帮扶物资”被当成“救济物资”,老师课堂上的偏爱被调皮学生戏为“照顾无父无母子女”,学校生活上的关心被说成“照顾那些可怜虫”。各种各样的说法,接受最敏感的人群便是留守学生,“老师,我不要你的可怜。”“校长,这钱我不想要了。”留守学生真切的心底话,道出了他们心中的无奈和不平。
从我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实际看,留守学生物资上是不会缺的。试想,其父母在外务工,把孩子留在家里,“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当父亲母亲的都会在经济上和物资上尽量满足孩子生活和学习之用。来自各方面的捐助,让留守学生拥有宽余的经济储蓄,宽余的经济储蓄会对孩子产生不应该有的额外开支,上网吧、抽烟、喝酒,甚至在花钱上习惯成攀比。长时间下去,会让留守学生心理形成与学校、与社会极不和谐的心理怪异行为,会促成留守儿童发展为问题学生。因此,我认为,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应该体现在“直情”的正确赋予。教师要从自身教育思想定格:在课堂上没有留守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没有留守学生,让留守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平等。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不要在语言上偏爱留守学生。尊重留守学生人格,在班级教育中让“留守”二字消失,其实只要教师心中有留守学生就行了。让留守学生不再认为自己与其他学生不同,在人人平等感受真情,达到真情涌现,这是十分有利于留守学生成长的渠道。
二、真情感召:每天1小时
由于农村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特殊性,学生每天下午三点钟以后离校,针对大多数留守学生来说,他们的监护人此时正在田地里做农活,回家后这段时间无人看管。可以说,放学后的时间基本属于“放任自流”。由于自身生活空间的限制,每天放学后几乎生活在监护人忙碌而无法顾及的环境,长期的留守生活使之形成孤独、自闭的性格,经常表现为“沉默不语”,一旦与小伙伴们在一起,又横发出不可收拾的“野性”。压抑也好,狂放也好,都会让他们放弃作业,放弃预习和温习,长时间下去,行为上和学习上都会出现极大的滑坡。
针对这一现状,我每天抽出1小时对班上的留守学生进行帮助。每天下午放学后,我留下班上的留守学生,在办公室或教室里与他们交流一天在学校里的情况,辅导他们作业,与他们一起读书、写字、画画。久而久之,留守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得一次外出学习,下午接到校长电话,“你班上有几个学生放学了还在教室里写作业,你是不是作业留得太多了?”其实,离校之前我已经交待,放学后各自回家的,只是孩子们已经形成习惯,每天下午,他们会把这1小时作为一起学习、交流的时间,并一直坚持下来。一次,学校放学后学校要给各班教室消毒,我让孩子们放学后直接回家,不用再留教室了,孩子们很理解地说,“老师,我们回村后一起到李江海家写字去。”
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我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我这1小时时间的付出,减少了留守学生课余“野性”的时间,让孩子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也普遍进步。一位家长来电话说:“老师,谢谢了,是你每天1小时的时间,孩子从中感受到了老师的真情,是老师的真情促成了孩子们的进步。”我也回想,每天1小时,我没有给学生任何经济或物资上的帮助,孩子们却促成了孩子们由不学习向爱学习的转变,促成了孩子在群体学习中性格、品行等方面的正渠道发展。
三、真情拓展:每周一次通话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在家虽有其他亲人的照顾,但父母亲情的缺失,容易让这些孩子出现性格上的变化,对父母的思念之心切自然也会对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看得出,多数留守学生常常在受到委屈或者取得成绩时都会泪满双眶。作为孩子老师的我,一次次的心痛。在多次观察和思考之后,我找到了根源,平时在外务工的家长给家里来电话,大多只是与孩子的监护人简单交流几句,或是汇款、寄物之事,很少与孩子交流。孩子感受不到亲情,心理上的消极逐步导致性格怪异,学习生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去年10月,我为孩子们开通了家长热线。抽每天中午的时间,安排顺序,利用我自己的手机,保证每个孩子每星期能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一次电话。于是,我先与家长沟通,确定好时间表(孩子父母中午都有休息及吃饭时间),并要求家长与孩子通话时要表现出对孩子身体、学习、品行等多方面的关心,对孩子提出日常行为要求。
于是,中午孩子们午餐后,会按安排好的顺序到达我的办公室,通过电话与父母交流学习情况,倾诉内心的思念。时间一长,孩子在与父母交流中增进了亲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使每一个留守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成长方向。就像陈明志同学说的那样,“父母经常在我们身边的”,“我一定按妈妈说的,听老师的话……”亲情的感召,父母电话中的教育,孩子们变得更加懂事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教育更是“言听计从”,而今,我班上的留守学生在思想、行为、学习成绩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了班上同学赶超的榜样。
“真情真美,真如一池春水。风吹点点涟漪,感受细致入微。”留守学生,是今天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留守学生数量会不断增加,带给学校和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会更多。但我想念相信,真情的赋予才是促进留守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最最必有的为师之策。只要以真情温暖学生,以真情感召学生,以细致入微的爱关注留守学生,让留守学生处处感受真情,留守学生就不再是社会的担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