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家校合作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作者】 周伟丽
【机构】 江东区外国语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家校合作,是学生能否健康幸福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家校关系,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深入分析家校合作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家校合作 成长 助力
学生,是指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人。教育学生的人,则不仅仅是学校里的老师,还包括家里的父母、长辈。学生在学校里接收系统的学习,在家中接受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两个本无联系的“课堂”,因为学生而被串联起来,各司其职,陪伴着孩子成长。笔者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发现,班级中,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坦率开朗、同学关系融洽者,均为家校间实现较好“对接”者。换个角度,如若家校通力合作,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案例一:驾校携手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Z同学长期担任班长一职,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但在管理方式方法有所欠缺,导致同班同学对其颇有微词。因而在之后的一次班委改选时,“意外”落选,与同学间的关系也出现裂纹。事后,Z同学情绪波动起伏大,学习成绩下降明显,并伴有小刀割手等自残现象。
笔者发现后,对其进行了心理疏导,Z同学以沉默回应,疏导效果不佳。之后与其家长取得了联系,将其在校情况与在家情况进行互通,发现孩其近期食欲减退、睡眠质量较差、与父母沟通减少。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与家长达成协定,共同帮助Z同学走出困境。为更好地引导Z同学,笔者将其及家长请至家中,从人际关系、学习情况、家庭环境、心理情绪等多方面为其分析,在充分肯定其担任班长期间为班级、为老师、为同学所作贡献的同时,分析其现阶段心理状态成因,引导其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淡化被动受教,鼓励其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阴影中,重回阳光下”。家长也表示,会积极配合老师,减少平时教育中无形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Z同学表态,由于落选,心理有落差,同时平时一直玩耍的同伴也刻意与其保持距离,导致其出现上述行为。她感谢老师与父母的关心和帮助,这种被人关心的感觉很幸福,并表示自己会逐步调整心态。
Z同学在沟通后的一段时间内,情绪得到有效地改善,与同学间交流也逐渐增加,学习成绩也平稳回升。
在该案例中,学生由于落选,出现自残现象,如不及时进行介入,后果不堪设想。但仅靠老师或家长单方面的疏导,无法起到快速根除的疗效。通过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全方位了解学生在校在家情况,“携手”制定周密的介入计划,有效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案例二:家校合铸“国学堂”
当今国内的小学教育,十分注重家长的教学参与。老师在课堂内布置的作业,须在回家完成后由家长检查签字,有时还需要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通过家校的双重监督配合,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便于巩固学习成效,夯实基础。
在工作中笔者发现,许多孩子课堂纪律端正,学习态度认真,但课后作业质量不高,考试成绩与其课堂表现不成正比。经了解后发现,此类学生多半由于家长课后无暇顾及或轻率对待,使学生产生被忽视感,间接导致学习与复习产生“脱节”,学习成效未能较好地体现在量化数值上。而许多资质并不拔尖的学生,由于家长课后抓的较紧,学生在巩固学习成效的同时,产生一种被重视感,学习主动性和投入性都会变得较强,成绩自然也稳步提升。
针对这种家长管理“两极化”的情况,笔者邀请相关任课老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进行了“四方会谈”,探讨“家校联合教学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与家长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成长的“助推器”,因而在讨论教学方案时,不应绕开学生,而是要邀请学生自己来“做主”,提出合理的建议,为自己的学习“添砖加瓦”。
根据会谈结果,笔者及时召开了家长会。在会上,笔者邀请家长代表将自己独到的“育儿经验”进行分享,同时将会谈决定的“一起学国学”搬上日程。笔者作为语文老师,发现学生普遍对国学有一定的兴趣,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有助于带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古文欣赏、修辞手法运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们通过学习经史子集,能够培养学生恭敬之心、感恩之心。考虑到条件有限,笔者将国学学习以“微课堂”的方式进行:即事先将国学经典及其注释分享在家长群,由家长带领学生熟读掌握后,通过微信群进行诵读共享。家长对笔者这一举措表示支持,并表示会全力配合,共铸“国学堂”。
“微课堂”进行初期,许多学生和家长未养成习惯,时常有漏读现象。在笔者多次督促后,逐步走上正轨。“微课堂”内国学“读经声”阵阵,学生们在朗读中比腔调、比韵味,家长们在朋友圈点赞喝彩。之后出现了升级版:有邀请家长一同朗读的,有分饰两角变音朗读的,有心者还在诵读时增加了背景音乐,声音虽显稚嫩,但意蕴十足。
一段时间后,家长普遍反映,学生在学习时,浮躁少了,心境平和了;任课老师反映学生懂道理了,学会分享了;笔者也发现,在写作文时,引经据典的学生多了,“自造成语”的少了。国学带动了课堂教学,在该学期期末考试中,本班学生各科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升,语文成绩的进步尤为突出。“微型国学堂”出现了老师满意、家长开心、学生欢喜的良性循环。
该案例中,笔者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邀请家长参与学生教学,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家即课堂,课堂即家;老师为父母,父母亦为老师”的良好学习氛围,以一股合力推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同时,将微信、QQ等引入教学中,在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习经典,丰富学生国学底蕴,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由上述两则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个环境,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的。同时要强调的是,学校和家庭需同时发力,如果老师不负责,或者家长不“给力”,那么这个环境下诞生的必定是个“瘸腿”学生,或学习能力欠佳,或生活能力低下,发育良莠不齐,何谈幸福成长。笔者认为,家校合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老师着眼成绩外,注重能力培养。许多老师只想着如何提高学生成绩,而不去考虑成绩之外的诸如学习态度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等,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只有将好的学习态度与生活习惯赋予学生,才能使学生懂得“学习的真谛”:好方法好习惯重于好成绩。
二、家长不做“局外人”,陪伴孩子共同成长。许多家长的观念中有个误区:孩子在学校读书,那么一切都应由学校负责,孩子成绩上不去,都是学校的责任。笔者看来,学生在家的时间,多于在校时间;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多于老师。仅靠学校里的几个小时,是没法让孩子全方位成长的。因此,家长应该亲身“入局”,配合学校的教育,和老师一起引导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笔者相信,学校“添柴”,家长“加火”,学生们的未来必将如同饕餮盛宴般指日可待,家校合作的双赢局面也终将愈演愈烈。
关键词:家校合作 成长 助力
学生,是指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人。教育学生的人,则不仅仅是学校里的老师,还包括家里的父母、长辈。学生在学校里接收系统的学习,在家中接受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两个本无联系的“课堂”,因为学生而被串联起来,各司其职,陪伴着孩子成长。笔者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发现,班级中,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坦率开朗、同学关系融洽者,均为家校间实现较好“对接”者。换个角度,如若家校通力合作,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案例一:驾校携手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Z同学长期担任班长一职,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但在管理方式方法有所欠缺,导致同班同学对其颇有微词。因而在之后的一次班委改选时,“意外”落选,与同学间的关系也出现裂纹。事后,Z同学情绪波动起伏大,学习成绩下降明显,并伴有小刀割手等自残现象。
笔者发现后,对其进行了心理疏导,Z同学以沉默回应,疏导效果不佳。之后与其家长取得了联系,将其在校情况与在家情况进行互通,发现孩其近期食欲减退、睡眠质量较差、与父母沟通减少。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与家长达成协定,共同帮助Z同学走出困境。为更好地引导Z同学,笔者将其及家长请至家中,从人际关系、学习情况、家庭环境、心理情绪等多方面为其分析,在充分肯定其担任班长期间为班级、为老师、为同学所作贡献的同时,分析其现阶段心理状态成因,引导其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淡化被动受教,鼓励其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阴影中,重回阳光下”。家长也表示,会积极配合老师,减少平时教育中无形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Z同学表态,由于落选,心理有落差,同时平时一直玩耍的同伴也刻意与其保持距离,导致其出现上述行为。她感谢老师与父母的关心和帮助,这种被人关心的感觉很幸福,并表示自己会逐步调整心态。
Z同学在沟通后的一段时间内,情绪得到有效地改善,与同学间交流也逐渐增加,学习成绩也平稳回升。
在该案例中,学生由于落选,出现自残现象,如不及时进行介入,后果不堪设想。但仅靠老师或家长单方面的疏导,无法起到快速根除的疗效。通过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全方位了解学生在校在家情况,“携手”制定周密的介入计划,有效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案例二:家校合铸“国学堂”
当今国内的小学教育,十分注重家长的教学参与。老师在课堂内布置的作业,须在回家完成后由家长检查签字,有时还需要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通过家校的双重监督配合,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便于巩固学习成效,夯实基础。
在工作中笔者发现,许多孩子课堂纪律端正,学习态度认真,但课后作业质量不高,考试成绩与其课堂表现不成正比。经了解后发现,此类学生多半由于家长课后无暇顾及或轻率对待,使学生产生被忽视感,间接导致学习与复习产生“脱节”,学习成效未能较好地体现在量化数值上。而许多资质并不拔尖的学生,由于家长课后抓的较紧,学生在巩固学习成效的同时,产生一种被重视感,学习主动性和投入性都会变得较强,成绩自然也稳步提升。
针对这种家长管理“两极化”的情况,笔者邀请相关任课老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进行了“四方会谈”,探讨“家校联合教学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与家长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成长的“助推器”,因而在讨论教学方案时,不应绕开学生,而是要邀请学生自己来“做主”,提出合理的建议,为自己的学习“添砖加瓦”。
根据会谈结果,笔者及时召开了家长会。在会上,笔者邀请家长代表将自己独到的“育儿经验”进行分享,同时将会谈决定的“一起学国学”搬上日程。笔者作为语文老师,发现学生普遍对国学有一定的兴趣,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有助于带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古文欣赏、修辞手法运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们通过学习经史子集,能够培养学生恭敬之心、感恩之心。考虑到条件有限,笔者将国学学习以“微课堂”的方式进行:即事先将国学经典及其注释分享在家长群,由家长带领学生熟读掌握后,通过微信群进行诵读共享。家长对笔者这一举措表示支持,并表示会全力配合,共铸“国学堂”。
“微课堂”进行初期,许多学生和家长未养成习惯,时常有漏读现象。在笔者多次督促后,逐步走上正轨。“微课堂”内国学“读经声”阵阵,学生们在朗读中比腔调、比韵味,家长们在朋友圈点赞喝彩。之后出现了升级版:有邀请家长一同朗读的,有分饰两角变音朗读的,有心者还在诵读时增加了背景音乐,声音虽显稚嫩,但意蕴十足。
一段时间后,家长普遍反映,学生在学习时,浮躁少了,心境平和了;任课老师反映学生懂道理了,学会分享了;笔者也发现,在写作文时,引经据典的学生多了,“自造成语”的少了。国学带动了课堂教学,在该学期期末考试中,本班学生各科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升,语文成绩的进步尤为突出。“微型国学堂”出现了老师满意、家长开心、学生欢喜的良性循环。
该案例中,笔者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邀请家长参与学生教学,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家即课堂,课堂即家;老师为父母,父母亦为老师”的良好学习氛围,以一股合力推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同时,将微信、QQ等引入教学中,在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习经典,丰富学生国学底蕴,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由上述两则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个环境,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的。同时要强调的是,学校和家庭需同时发力,如果老师不负责,或者家长不“给力”,那么这个环境下诞生的必定是个“瘸腿”学生,或学习能力欠佳,或生活能力低下,发育良莠不齐,何谈幸福成长。笔者认为,家校合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老师着眼成绩外,注重能力培养。许多老师只想着如何提高学生成绩,而不去考虑成绩之外的诸如学习态度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等,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只有将好的学习态度与生活习惯赋予学生,才能使学生懂得“学习的真谛”:好方法好习惯重于好成绩。
二、家长不做“局外人”,陪伴孩子共同成长。许多家长的观念中有个误区:孩子在学校读书,那么一切都应由学校负责,孩子成绩上不去,都是学校的责任。笔者看来,学生在家的时间,多于在校时间;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多于老师。仅靠学校里的几个小时,是没法让孩子全方位成长的。因此,家长应该亲身“入局”,配合学校的教育,和老师一起引导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笔者相信,学校“添柴”,家长“加火”,学生们的未来必将如同饕餮盛宴般指日可待,家校合作的双赢局面也终将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