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 育立德树人研究〉(学生卷)调查报告
【作者】 江超环 李树盼
【机构】 南泗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1月20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导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因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滞留于农村的留守中学生健康成长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探究留守中学生心里健康状况、寻求有利于留守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关系中学生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在此背影之下,我们南泗中学课题小组对全乡留守中学生进行全面的调研,我负责全校留守男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有关方面的调查,希望通过此调查寻找解决留守中学生心里健康缺陷的办法,使留守中学生能更健康成长。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报告研究结果:(1)研究方法、(2)样本描述、(3)留守学生现状、(4)总体判断、(5)存在的问题、(6)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与家访相结合的方法。样本选择基本步骤是:(1)选取南泗中学所有男生作为调查对象;(2)分析学生的答卷,通过横向和纵结合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归纳出问题的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达到了解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研究工具是课题组专门设计的“农村留守中学生调查问卷”,然后收集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找出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第一手材料。为了增加可信度,本人还利用课余时间对留守学生进行交流,得出许多素材。
三、样本描述
对于我校留守中学生立德树人的调查研究,本人负责调研所有男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有关的问卷调查,共发出45份问卷,收回43分,收回率达99.5%。收集的数据如下:
(一)南泗中学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结构样本描述
表3. 1南泗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立德树
从表3.1可以看出,南泗中学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结构类型主要有三种,从样本中可得知:(1)留守学生监护人的比例:跟随父亲28%;跟随母亲21%;与(外)祖父母30%;其他占21%(2)留守 学生很想父母一直陪伴自己的成长的比例占77%;留守学生不想父母一直陪伴自己的成长的比例占2%;留守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占21%。(3)留守学生存在自卑感的比例占19%;留守学生没有存在自卑感的比例占39%;留守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占42%。
表3.2南泗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调查结构样本
从表3.2可以看出,南泗中学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结构类型要有三种,从样本中可得知:(1)留守学生有心理话就和父母诉说比例占28%;留守学生有心理话就和朋友诉说比例占32%;留守学生有心理话放在心里不说比例占40%;(2)留守学生存在孤独感的比例占58%;持否定态度的比例占42%;
(3)留守学生孤独时处理的办法:一个人独处的比例占16%,找朋友玩的比例占65%,打电话给父母的比例占19%。(4)留守学生孤独存在恐惧感的比例占70%,没有恐惧感的比例占30%。
表3.3南泗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调查结构样本
从表3.3可以看出,(1)留守学生存在抑郁的比例占40%;留守学生不存在抑郁的比例占30%;其无所谓的比例占30%,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将抑郁症定义为一种“情感障碍”,其在临床上最为显著的表现情绪低落、精力减退、活动降低,以及愉快感与兴趣感的丧失⑴。(2)监护人会对自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占30%,偶尔会进行心理教育的比例占56%,没有进行心理教育的比例占14%。(3)父母或监护人重视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占76%,不重视的比例占5%,无所谓的比例占19%。
(4)监护人经常对留守男生进行安全教育比例占58%,偶尔教育的比例占42%,几乎不占0%。
四、留守学生现状
统计表明:有接近50%的留守学生跟随父亲或母亲生活,有50%的学生跟随外祖父母或其他人生活,有77%的学生希望父母一直陪伴自己的成长,可见留守学生是多么渴望亲情,因为没有真切地得到父母的关爱,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孤独感、恐惧感、抑郁感,数据表明:58%的留守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孤独感;70.0%的留守中学生经常感到恐惧;40%的留守中学生有抑郁倾向,留守中学生因长期缺失关爱与陪护,对父母情感淡漠,身处缺爱的环境里,很容易诱发抑郁症⑵,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这样必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总之,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恐惧感和抑郁感都要比较高。留守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联系,留守学生长期与爷爷奶奶在一起,没有得到父母的亲身关爱,心理存在失落感,没有爸妈的鼓励、爱戴,学习上自然失去动力。留守儿童父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安全,而极少去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这样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发现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性格比较孤辟,打架斗殴、夜不归宿、早恋、小偷小摸等方面比较明显。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学生,将是我们学校急需改解决的问题。
五、总体判断
(一)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通过自己深入村委家访的方式,发现家庭结构长期不合理性对留守儿童心理上方面所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从留守学生对家庭生活期望上看,大部分的留守学生都希望天天都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当我问及我们班的八位妈妈外出的留守学生时否想妈妈时,他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当然想我妈妈”。这表明留守中学生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创伤,尤其是对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可能会使他们将来变得性格冷漠等许多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影响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与爷爷奶奶或老师交流自己心中的痛,很多留守学生积压忧郁,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寻找异性发泄心中的苦闷以寻求对方的同情与安慰,从而也出现了早恋的现象更为突出,这是老师和家长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我们学校,有些男生女生夜不归宿,上网吧,谈恋爱很大一定程度也是缺少父母的监管,缺少父母的爱,才走了这极端的路子。有些男生拉帮结派,性格孤僻,看见某个同学不顺眼就打,抽烟喝酒,甚至偷盗都成为学校管理上的一大难题。
(二)部分留守学生不听爷爷奶奶的话,存在孤独感,抑郁感及不安全感。孤独是一种消极、弥散的心理状态,青少年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青少年都无法逃避“孤独”这种痛苦的人生体验,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偶尔孤独不可避免,但是长时间的孤独却会对人造成严重的影响⑶。由于是隔代抚养,缺泛心理上的勾通,很多孩子并没有理睬爷爷奶奶的,有啥心理话也没和爷爷奶奶交流,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把它埋藏在心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独感、抑郁感。由于父母不在家,孩子在心灵上没有依靠,每当夜深人静或遇上闪电雷鸣的夜晚时,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呆在若大的一个房间里,孩子往往感到很恐惧,如果父母这时能在他们的身边进行安慰和呵护,这些恐惧定会烟消云散。另外,父母不在身边,有些孩子总觉得不安全,甚至会躲到同学家一起过夜,这样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
(一)性格孤僻内向。父母不在身边,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管教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孩子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他们缺少心理上勾通的对象,常常会把想说的话闷在心里,虽偶尔通过电话与父母勾通,但只能倾诉心中少量的苦闷,有些甚至不敢倾诉,担心影响到父母的工作,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藏在心中的苦越积越多,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直接影响了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自卑心理情绪。留守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看到别的同学吃得好,穿得好,还有好多零花钱,自己很是羡慕别人,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三)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学生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老师的教导,与教师对着干。
(四)产生怨恨父母心理。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五)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又管不住。每到周末的时候,一些留守学生常常骑摩托车,电动车外出玩耍,有些学生还出现抢夺、斗欧现象,农村留守青少年与他人打架反思情况和对于不爽的事或人的反应情况的比例,44.7%的认为不需要反思,35.5的厌恶周围的人和事情⑷。这样的心理是非常不健康不正常的,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自己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的时候,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从而使他们在价值观上更加偏离正确的轨道,更加受到负面思想的作用。
七、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生活,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暖新家。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再建一栋学生宿舍楼,将留守学生装全部纳入寄宿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将学校营造成“温暖的家”。留守学生相处在一起能进行勾通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这样那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过得很快乐。另外,我校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大课间活动、定时开放图书室、书法绘画比赛,田径运动会、班级篮球赛、黑板报比赛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留守学生营造了良好生活和学习的氛围。
(二)广大教师都来关爱留守学生
关爱学生,使他们消除自卑心理情绪,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也多关心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多找他们谈谈心,特别又是班主任,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学校应多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另外班主任要熟练掌记住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定期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四)留守学生需要家长的关心和支持
(1)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与家长有直接的关系,家长的关心、呵护、勾通都直接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2)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心理自控能力薄弱,更需要家长的正面引导。
(3)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还与自身的个性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内向的孩子往往比外向的孩子顶住更多的压力,因此我们家长和老师需要更多的关注内向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加强安全教育
针对留守学生周末外出游玩,甚至有谈恋爱的趋势,安全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我校就出现了三次留守中学生外出游玩的严重交通事故,对这些事故的发生,除了学校加强教育外,我认为家长应在周末时多打电话与孩子勾通,建立“亲情卡”,或把车放到亲戚家里,这样可能减少或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
总之,留守中学生的存在,国家和社会应多多关注他们,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温暖,让他们放飞理想的翅膀,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⑴《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症的干预策略研究》何伟锋 邓梨莉 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6期
⑵《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症的干预策略研究》何伟锋 邓梨莉 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6期
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17卷第1期 谢华、杨东、冯建
⑷《农村留守青少年亲情缺失及对称》伊秋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1月20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导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因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滞留于农村的留守中学生健康成长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探究留守中学生心里健康状况、寻求有利于留守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关系中学生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在此背影之下,我们南泗中学课题小组对全乡留守中学生进行全面的调研,我负责全校留守男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有关方面的调查,希望通过此调查寻找解决留守中学生心里健康缺陷的办法,使留守中学生能更健康成长。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报告研究结果:(1)研究方法、(2)样本描述、(3)留守学生现状、(4)总体判断、(5)存在的问题、(6)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与家访相结合的方法。样本选择基本步骤是:(1)选取南泗中学所有男生作为调查对象;(2)分析学生的答卷,通过横向和纵结合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归纳出问题的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达到了解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研究工具是课题组专门设计的“农村留守中学生调查问卷”,然后收集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找出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第一手材料。为了增加可信度,本人还利用课余时间对留守学生进行交流,得出许多素材。
三、样本描述
对于我校留守中学生立德树人的调查研究,本人负责调研所有男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有关的问卷调查,共发出45份问卷,收回43分,收回率达99.5%。收集的数据如下:
(一)南泗中学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结构样本描述
表3. 1南泗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立德树
从表3.1可以看出,南泗中学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结构类型主要有三种,从样本中可得知:(1)留守学生监护人的比例:跟随父亲28%;跟随母亲21%;与(外)祖父母30%;其他占21%(2)留守 学生很想父母一直陪伴自己的成长的比例占77%;留守学生不想父母一直陪伴自己的成长的比例占2%;留守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占21%。(3)留守学生存在自卑感的比例占19%;留守学生没有存在自卑感的比例占39%;留守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占42%。
表3.2南泗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调查结构样本
从表3.2可以看出,南泗中学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结构类型要有三种,从样本中可得知:(1)留守学生有心理话就和父母诉说比例占28%;留守学生有心理话就和朋友诉说比例占32%;留守学生有心理话放在心里不说比例占40%;(2)留守学生存在孤独感的比例占58%;持否定态度的比例占42%;
(3)留守学生孤独时处理的办法:一个人独处的比例占16%,找朋友玩的比例占65%,打电话给父母的比例占19%。(4)留守学生孤独存在恐惧感的比例占70%,没有恐惧感的比例占30%。
表3.3南泗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调查结构样本
从表3.3可以看出,(1)留守学生存在抑郁的比例占40%;留守学生不存在抑郁的比例占30%;其无所谓的比例占30%,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将抑郁症定义为一种“情感障碍”,其在临床上最为显著的表现情绪低落、精力减退、活动降低,以及愉快感与兴趣感的丧失⑴。(2)监护人会对自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占30%,偶尔会进行心理教育的比例占56%,没有进行心理教育的比例占14%。(3)父母或监护人重视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占76%,不重视的比例占5%,无所谓的比例占19%。
(4)监护人经常对留守男生进行安全教育比例占58%,偶尔教育的比例占42%,几乎不占0%。
四、留守学生现状
统计表明:有接近50%的留守学生跟随父亲或母亲生活,有50%的学生跟随外祖父母或其他人生活,有77%的学生希望父母一直陪伴自己的成长,可见留守学生是多么渴望亲情,因为没有真切地得到父母的关爱,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孤独感、恐惧感、抑郁感,数据表明:58%的留守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孤独感;70.0%的留守中学生经常感到恐惧;40%的留守中学生有抑郁倾向,留守中学生因长期缺失关爱与陪护,对父母情感淡漠,身处缺爱的环境里,很容易诱发抑郁症⑵,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这样必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总之,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恐惧感和抑郁感都要比较高。留守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联系,留守学生长期与爷爷奶奶在一起,没有得到父母的亲身关爱,心理存在失落感,没有爸妈的鼓励、爱戴,学习上自然失去动力。留守儿童父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安全,而极少去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这样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发现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性格比较孤辟,打架斗殴、夜不归宿、早恋、小偷小摸等方面比较明显。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学生,将是我们学校急需改解决的问题。
五、总体判断
(一)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通过自己深入村委家访的方式,发现家庭结构长期不合理性对留守儿童心理上方面所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从留守学生对家庭生活期望上看,大部分的留守学生都希望天天都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当我问及我们班的八位妈妈外出的留守学生时否想妈妈时,他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当然想我妈妈”。这表明留守中学生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创伤,尤其是对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可能会使他们将来变得性格冷漠等许多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影响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与爷爷奶奶或老师交流自己心中的痛,很多留守学生积压忧郁,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寻找异性发泄心中的苦闷以寻求对方的同情与安慰,从而也出现了早恋的现象更为突出,这是老师和家长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我们学校,有些男生女生夜不归宿,上网吧,谈恋爱很大一定程度也是缺少父母的监管,缺少父母的爱,才走了这极端的路子。有些男生拉帮结派,性格孤僻,看见某个同学不顺眼就打,抽烟喝酒,甚至偷盗都成为学校管理上的一大难题。
(二)部分留守学生不听爷爷奶奶的话,存在孤独感,抑郁感及不安全感。孤独是一种消极、弥散的心理状态,青少年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青少年都无法逃避“孤独”这种痛苦的人生体验,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偶尔孤独不可避免,但是长时间的孤独却会对人造成严重的影响⑶。由于是隔代抚养,缺泛心理上的勾通,很多孩子并没有理睬爷爷奶奶的,有啥心理话也没和爷爷奶奶交流,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把它埋藏在心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独感、抑郁感。由于父母不在家,孩子在心灵上没有依靠,每当夜深人静或遇上闪电雷鸣的夜晚时,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呆在若大的一个房间里,孩子往往感到很恐惧,如果父母这时能在他们的身边进行安慰和呵护,这些恐惧定会烟消云散。另外,父母不在身边,有些孩子总觉得不安全,甚至会躲到同学家一起过夜,这样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
(一)性格孤僻内向。父母不在身边,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管教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孩子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他们缺少心理上勾通的对象,常常会把想说的话闷在心里,虽偶尔通过电话与父母勾通,但只能倾诉心中少量的苦闷,有些甚至不敢倾诉,担心影响到父母的工作,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藏在心中的苦越积越多,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直接影响了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自卑心理情绪。留守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看到别的同学吃得好,穿得好,还有好多零花钱,自己很是羡慕别人,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三)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学生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老师的教导,与教师对着干。
(四)产生怨恨父母心理。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五)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又管不住。每到周末的时候,一些留守学生常常骑摩托车,电动车外出玩耍,有些学生还出现抢夺、斗欧现象,农村留守青少年与他人打架反思情况和对于不爽的事或人的反应情况的比例,44.7%的认为不需要反思,35.5的厌恶周围的人和事情⑷。这样的心理是非常不健康不正常的,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自己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的时候,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从而使他们在价值观上更加偏离正确的轨道,更加受到负面思想的作用。
七、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生活,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暖新家。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再建一栋学生宿舍楼,将留守学生装全部纳入寄宿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将学校营造成“温暖的家”。留守学生相处在一起能进行勾通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这样那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过得很快乐。另外,我校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大课间活动、定时开放图书室、书法绘画比赛,田径运动会、班级篮球赛、黑板报比赛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留守学生营造了良好生活和学习的氛围。
(二)广大教师都来关爱留守学生
关爱学生,使他们消除自卑心理情绪,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也多关心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多找他们谈谈心,特别又是班主任,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学校应多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另外班主任要熟练掌记住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定期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四)留守学生需要家长的关心和支持
(1)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与家长有直接的关系,家长的关心、呵护、勾通都直接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2)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心理自控能力薄弱,更需要家长的正面引导。
(3)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还与自身的个性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内向的孩子往往比外向的孩子顶住更多的压力,因此我们家长和老师需要更多的关注内向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加强安全教育
针对留守学生周末外出游玩,甚至有谈恋爱的趋势,安全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我校就出现了三次留守中学生外出游玩的严重交通事故,对这些事故的发生,除了学校加强教育外,我认为家长应在周末时多打电话与孩子勾通,建立“亲情卡”,或把车放到亲戚家里,这样可能减少或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
总之,留守中学生的存在,国家和社会应多多关注他们,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温暖,让他们放飞理想的翅膀,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⑴《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症的干预策略研究》何伟锋 邓梨莉 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6期
⑵《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症的干预策略研究》何伟锋 邓梨莉 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6期
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17卷第1期 谢华、杨东、冯建
⑷《农村留守青少年亲情缺失及对称》伊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