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角度探讨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
【作者】 石景芬 胡 培
【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目的:从医务人员与其他类别职业人群对当前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中探析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方法:自行编制医患关系社会满意度调查问卷,在网络发布,限期内收回1167份网友回答的有效问卷,对不同职业类别人群的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不同职业类别的人群对医患关系的满意度评分有差异,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职业人群(P<0.05)。结论:医务人员与其他职业类别公众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存在差异,医学教育可以通过扩大其社会责任来缩小这种差异,促进认知协同,促进医患之间和谐沟通。
关键词:医患关系;社会满意度;医学教育;社会责任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from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to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cal personnel and other occupation. Methods survey 1167 people on internet by self-regulating questionnaire within the specified time and then mak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different occupation by ANOVA. Results There a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occupation. The medical personnel′s satisfaction is obvious lower than other occupation.(P<0.05). Conclusion There is a cognitive differences to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cal personnel and other occupation. Medical education should expand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 and to promote the cognitive synergy, and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of doctor and patient.
Key word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society satisfaction; medical education;soci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1、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1.1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指医方和患方在医疗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疗过程中医生与患者个体间结成的特定医治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主体的医方和以病人为主体的患方间的人群关系[1]。由于疾病的风险伴随着生命的始终,因而社会公众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患者,当疾病发生时,他们就成为患者。
1.2社会满意度
据百度百科词条来源,社会满意(society satisfaction)是指顾客在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对社会利益的维护,主要指顾客整体社会满意,它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要追求先进文化,遵循诚信原则,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满意度是一个内涵丰富并且具有多重层次含义的概念。一般来说,它是指社会成员(个体、群体和组织)对于社会和社会组织是否满足其个人和群体的需要、愿望、目标,及其满足程度的一种关系认知与情感体验。广义的社会满意度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基本层次。不同层次的社会满意度分别包含各自不同的结构要素。
1.3医学教育
百度百科:医学教育(medical education)是指按照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一般多指大学水平的医学院校教育。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思潮的启发下,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这三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
1.4社会责任
百度百科:由黎友焕,文志芳译著的《国际标准ISO 26000解读》可知,2010年11月1日,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为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主题为“共担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的正式发布解开了学术界、企业界、政界乃至全球各个领域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困惑。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一个组织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社会责任通常是指组织承担的高于组织自己目标的社会义务,是社会法和经济法中规定的个体对社会整体承担的责任,是由角色义务责任和法律责任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
社会责任感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或个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主动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相应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目标。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基于心理过程的责任行为,其结构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部分[2]。
1.5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
WHO 将一所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标准定义为: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应优先满足由政府、医疗机构、医学专家和公众共同确定且是社区、地区或国家亟待解决的医疗卫生问题,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3]。2010年,来自全球130 多个组织的代表和专家齐聚加拿大,围绕医学教育的责任、专业化的原则和政策开展了三轮德尔菲分析,就如何提高医学院校应对社会未来医疗卫生挑战的能力展开讨论,并最终形成了 2010 全球医学院校社会责任标准共识(Global Consensus for Social Accountability of Medical Schools,GCSA2010),认为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预估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与卫生系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伙伴关系、适应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职责角色的变换”等10项基本原则方向。这 10 项基本原则方向围绕对公众医疗卫生状况产生影响这一核心目标,从医疗卫生需求分析到需求影响效果确认,涵盖了一系列完整的系统性社会责任标准问题[4]。
2、材料与方法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法,结合我国当前医患关系及医药体制等现状,自行研制问卷。通过对87名微信朋友圈进行预调查分析,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删除了5个题项,形成了本研究的正式调查问卷。每个题项都用7刻度李克特量表进行打分。正式问卷由6个维度共计23个条目构成,维度名称和英文缩写如下:医药体制(Pharmaceutical systems ,PS)、政府职责(governmental duties, GD)、媒体报道(media coverage, MC)、对医方评价(Evaluation of medical personnel, EMP)、对患方评价(Evaluation of patient, EOP)、对医患关系评价(Evaluation of doctor- patient relationship ,EDPR)。
通过手机微信和“问卷星”调查公司(http://www.sojump.com),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设置的问卷调查时间为2015年3月24日至4月8日,对全国各省市的网民公众人员进行调查,预计回收问卷1000份以上。
通过问卷星公司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080份,通过手机微信回收的有效问卷为87份,过期提交的问卷未纳入统计数据,最终有效问卷为1167份。对收回的1167份有效问卷录入到数据库之后,运用SPSS 20.0软件包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用excel进行评分统计处理,差异性分析主要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法。
3、结果
3.1 调查对象描述性统计结果
调查对象的样本人群一般情况见表1,人群分布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和网民现状。
表1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3.2 调查对象的满意率统计结果
本次调查采取李克特7级量表进行评分,调查对象满意率以评分达到5分及以上的人员比率统计,对我国当前医药体制的满意率为56.23%,对政府履行相关职责的满意率为51.92%,对媒体报道的满意率为59.72%,对医务人员的满意率为65.68%,对患者的满意率65.74%,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满意率为51.11%,认为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主要责任在医方的占67.59%,认为主要责任在政府的占68.89%,认为主要责任在患方的占46.11%。
3.3不同职业类别的公众满意度评价
如表2所示,不同职业类别的公众对各维度的满意度评分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总体而言,仅有农民的各项满意度评分高于5分,达到满意以上的评分标准,其他职业均在5分以下。其中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最低,医务人员对各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职业者,尤其对媒体报道更是低至2.6218分。
表2不同职业类别的公众满意度评分统计结果
4、讨论
4.1当前医患关系及其社会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我国当前医患关系满意率为51.11%,对其影响因素各维度的满意度评价在51.92-65.68%之间,其中对医方的评价最高,对政府履行相关职责评价最低。近期文献报道的患者满意度和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患者满意度多在60-90%之间,而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文献报道在16.6-50%之间[5-10]。可见患者实际满意度高于普通公众,当前公立医院还是提供了令患者比较满意的医疗服务。李斌,任荣明的实证研究发现,公立医院高级管理者和医生的贡献与所得不匹配[11],刘自敏等通过对我国政府2003-2009年的卫生投入动态效率研究,发现政府投入逐渐增加,却未能取得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12]。近年来,国内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不时爆出一些高风险性、高关注度、高扩散性的多种形式的医患危机事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成为医疗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这与我国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的背景密切相关, 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有学者曾将这些现象背后的产生机理归结为三种文化: 一是闹文化,二是寻租文化,三是投机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成一个有法制但法律不完善且未严格执行的软法制社会[13]。
4.2 医务人员与其他职业人群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提示,公众对当前医患关系满意度不高,且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其他职业类别人群,医务人员对当前医药体制、政府履行相关职责、媒体报道、患方、医患关系的评价,甚至于对医方自身的评价都低于其他职业公众,尤其是对媒体报道的评价低至2.6分,介于“很不满意和不满意”之间,这一差异值得重视和反思。医务人员和患者均身处医药体制和医患关系的中心,然而他们对医患关系和所处社会背景的评价差异如此之大,医务人员与其他类别职业人员对此的认知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所有职业类别人群中,农民满意度最高,应该与近年来新农合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报销比率快速提升相关。
4.3 医务人员职业环境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一是公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急速增加,产生对医务人员的需求快速增长。而医学教育资源不足和医学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必然导致人才供不应求。二是当前严峻的医疗职业环境导致部分医学人才离职或改行,流失于医疗行业之外,又加大了医学人才的缺口。三是医学专业缺乏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2015年7月16日《健康界》报道,香港11名高考状元中7名报考医学院,内地状元无一首选医学院。追踪内地自2000年以来的3000余名状元,首选管理学、工学和经济学门类等最赚钱的热门专业,占到状元总数的68.63%,医学沦为状元报考的冷门。
面对当前的医患关系和社会环境,医学教育应怎样履行其社会责任呢?
5、 建议
5.1 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应贯穿于医学终身教育体系始终
有研究揭示,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分离的结果造成我国医学教育明显存在着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教育有责任将中国医生的职业价值和态度的科学理论传达给每位医学生,只有认清了医学生(未来的医务人员)的职业价值及态度,才能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这是医学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14]。医学生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承担着保障医学发展和维护人们健康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前复杂的医患关系面前,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势在必行[15]。加强医学生院校教育期间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界的共识。本文认为加强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还不仅在院校教育期间,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人文社科知识,还应该同时在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都强化医学教育的人文社会学科,应该让医学生和医务人员队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沟通与互动。医学教育有责任让社会公众和政府了解医疗行业特点、医学人才成长规律,赢得社会的理解与尊重,赢得政府的重视与培养。
5.2 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应由医疗、教育、政府等多方共担
医学教育机构跨越卫生与教育两大领域,对于解决社会医疗卫生需求与挑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承担的教学、研究、服务三大功能以及一定的医疗管理和医学人力资源分配作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通常,一个国家国民医疗卫生事业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充分关注社会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反馈,且不断提高其内在的质量、公平性、针对性和效率,并将这一价值理念内化到医务人员的服务过程中以便更好地表达其内在意义[16]。2010全球医学院校社会责任标准共识中前三条即为“预估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与卫生系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伙伴关系、适应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职责角色的变换”。就我国现行的体制来看,医学院校和公立医疗机构无疑是医学教育的两大主体,承担着主要的医学教育社会责任。而这两大系统的资源配置,都由政府主导,因而医疗和教育系统应该紧密协同,与政府和社会相关机构建立伙伴关系,提升社会公众对医学、医学教育及医疗行业的科学认知程度,缓解医患矛盾,增加医学专业的社会吸引力。
研究发现:绩效良好的组织往往在环境、组织、领导和战略(EOLS)之间保持着高度的和谐一致,和谐管理理论认为,和谐的管理可以带来良好的组织绩效[17]。鉴于目前医疗行业所处的医患关系和社会环境,医疗、教育和政府机构应该借鉴和谐管理理论,共同担负起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下转第70页)(上接第107页)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徐少锦,温克勤.伦理百科辞典[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556-557.
[2]王夏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析[J].交通医学,2014,28(6):751-755.
[3]Boelen C, Heck J. Defining and Measuring the Social Accountability of Medical Schools[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5.
[4]刘隽,胡鸿毅.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卓越医学教育再认识———全球医学院校社会责任标准共识(GCSA2010)形成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2):92-96.
[5]侯胜田,张永康.基于管理改进视角的医院患者满意度测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8):45-48.
[6]石景芬,龚永,李元峰等.门诊患者满意度测评量表研制及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27(4):262-267.
[7]孙星河,谢高强等.患者住院满意度调查简易问卷的编制与评价[J].中国医院,2014,18(1):77-80.
[8]侯胜田,张永康.基于PLS路径模型的住院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3):368-370.
[9]王丽,张新庆,李恩昌等.我国45家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 2014, 27(12): 87-89.
[10]罗桢妮,方鹏蹇.湖北省改革试点县级医院医务人员现状及对改革认知的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7):524-527.
[11]李斌,任荣明.公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深层原因———基于公立医院社会责任视角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3,27(3):59-64.
[12]刘自敏,张昕竹.我国政府卫生投入的动态效率及其收敛性研究———基于修正的Malmquist 指数法[J].软科学,2012,26(12):50-56.
[13]席酉民,张晓军.社会矛盾化解与更高阶社会秩序:软法制、和谐机理及其策略分析[J]. 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年12月26日:575-584.
[14]黄元清,刘丽.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探索医学教育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2,(5):1-2.
[15]李奎刚,王晨艳.新环境下培育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13(2):33-35.
[1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Report 2006: Working together for Health.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EB/OL].http://www.who.int/whr/2006/en/index.html.
[17]王大刚,席酉民.和谐一致性与组织绩效[J].管理科学学报, 2008, 11(4): 1-11.
基金项目:四川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医患关系评价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30139)。
作者简介:石景芬,女(1974年~),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省人民医院教育培训部副部长,以医学教育培训、医院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医患关系;社会满意度;医学教育;社会责任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from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to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cal personnel and other occupation. Methods survey 1167 people on internet by self-regulating questionnaire within the specified time and then mak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different occupation by ANOVA. Results There a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occupation. The medical personnel′s satisfaction is obvious lower than other occupation.(P<0.05). Conclusion There is a cognitive differences to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cal personnel and other occupation. Medical education should expand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 and to promote the cognitive synergy, and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of doctor and patient.
Key word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society satisfaction; medical education;soci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1、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1.1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指医方和患方在医疗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疗过程中医生与患者个体间结成的特定医治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主体的医方和以病人为主体的患方间的人群关系[1]。由于疾病的风险伴随着生命的始终,因而社会公众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患者,当疾病发生时,他们就成为患者。
1.2社会满意度
据百度百科词条来源,社会满意(society satisfaction)是指顾客在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对社会利益的维护,主要指顾客整体社会满意,它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要追求先进文化,遵循诚信原则,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满意度是一个内涵丰富并且具有多重层次含义的概念。一般来说,它是指社会成员(个体、群体和组织)对于社会和社会组织是否满足其个人和群体的需要、愿望、目标,及其满足程度的一种关系认知与情感体验。广义的社会满意度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基本层次。不同层次的社会满意度分别包含各自不同的结构要素。
1.3医学教育
百度百科:医学教育(medical education)是指按照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一般多指大学水平的医学院校教育。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思潮的启发下,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这三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
1.4社会责任
百度百科:由黎友焕,文志芳译著的《国际标准ISO 26000解读》可知,2010年11月1日,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为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主题为“共担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的正式发布解开了学术界、企业界、政界乃至全球各个领域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困惑。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一个组织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社会责任通常是指组织承担的高于组织自己目标的社会义务,是社会法和经济法中规定的个体对社会整体承担的责任,是由角色义务责任和法律责任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
社会责任感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或个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主动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相应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目标。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基于心理过程的责任行为,其结构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部分[2]。
1.5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
WHO 将一所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标准定义为: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应优先满足由政府、医疗机构、医学专家和公众共同确定且是社区、地区或国家亟待解决的医疗卫生问题,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3]。2010年,来自全球130 多个组织的代表和专家齐聚加拿大,围绕医学教育的责任、专业化的原则和政策开展了三轮德尔菲分析,就如何提高医学院校应对社会未来医疗卫生挑战的能力展开讨论,并最终形成了 2010 全球医学院校社会责任标准共识(Global Consensus for Social Accountability of Medical Schools,GCSA2010),认为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预估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与卫生系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伙伴关系、适应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职责角色的变换”等10项基本原则方向。这 10 项基本原则方向围绕对公众医疗卫生状况产生影响这一核心目标,从医疗卫生需求分析到需求影响效果确认,涵盖了一系列完整的系统性社会责任标准问题[4]。
2、材料与方法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法,结合我国当前医患关系及医药体制等现状,自行研制问卷。通过对87名微信朋友圈进行预调查分析,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删除了5个题项,形成了本研究的正式调查问卷。每个题项都用7刻度李克特量表进行打分。正式问卷由6个维度共计23个条目构成,维度名称和英文缩写如下:医药体制(Pharmaceutical systems ,PS)、政府职责(governmental duties, GD)、媒体报道(media coverage, MC)、对医方评价(Evaluation of medical personnel, EMP)、对患方评价(Evaluation of patient, EOP)、对医患关系评价(Evaluation of doctor- patient relationship ,EDPR)。
通过手机微信和“问卷星”调查公司(http://www.sojump.com),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设置的问卷调查时间为2015年3月24日至4月8日,对全国各省市的网民公众人员进行调查,预计回收问卷1000份以上。
通过问卷星公司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080份,通过手机微信回收的有效问卷为87份,过期提交的问卷未纳入统计数据,最终有效问卷为1167份。对收回的1167份有效问卷录入到数据库之后,运用SPSS 20.0软件包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用excel进行评分统计处理,差异性分析主要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法。
3、结果
3.1 调查对象描述性统计结果
调查对象的样本人群一般情况见表1,人群分布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和网民现状。
表1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3.2 调查对象的满意率统计结果
本次调查采取李克特7级量表进行评分,调查对象满意率以评分达到5分及以上的人员比率统计,对我国当前医药体制的满意率为56.23%,对政府履行相关职责的满意率为51.92%,对媒体报道的满意率为59.72%,对医务人员的满意率为65.68%,对患者的满意率65.74%,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满意率为51.11%,认为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主要责任在医方的占67.59%,认为主要责任在政府的占68.89%,认为主要责任在患方的占46.11%。
3.3不同职业类别的公众满意度评价
如表2所示,不同职业类别的公众对各维度的满意度评分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总体而言,仅有农民的各项满意度评分高于5分,达到满意以上的评分标准,其他职业均在5分以下。其中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最低,医务人员对各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职业者,尤其对媒体报道更是低至2.6218分。
表2不同职业类别的公众满意度评分统计结果
4、讨论
4.1当前医患关系及其社会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我国当前医患关系满意率为51.11%,对其影响因素各维度的满意度评价在51.92-65.68%之间,其中对医方的评价最高,对政府履行相关职责评价最低。近期文献报道的患者满意度和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患者满意度多在60-90%之间,而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文献报道在16.6-50%之间[5-10]。可见患者实际满意度高于普通公众,当前公立医院还是提供了令患者比较满意的医疗服务。李斌,任荣明的实证研究发现,公立医院高级管理者和医生的贡献与所得不匹配[11],刘自敏等通过对我国政府2003-2009年的卫生投入动态效率研究,发现政府投入逐渐增加,却未能取得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12]。近年来,国内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不时爆出一些高风险性、高关注度、高扩散性的多种形式的医患危机事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成为医疗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这与我国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的背景密切相关, 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有学者曾将这些现象背后的产生机理归结为三种文化: 一是闹文化,二是寻租文化,三是投机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成一个有法制但法律不完善且未严格执行的软法制社会[13]。
4.2 医务人员与其他职业人群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提示,公众对当前医患关系满意度不高,且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其他职业类别人群,医务人员对当前医药体制、政府履行相关职责、媒体报道、患方、医患关系的评价,甚至于对医方自身的评价都低于其他职业公众,尤其是对媒体报道的评价低至2.6分,介于“很不满意和不满意”之间,这一差异值得重视和反思。医务人员和患者均身处医药体制和医患关系的中心,然而他们对医患关系和所处社会背景的评价差异如此之大,医务人员与其他类别职业人员对此的认知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所有职业类别人群中,农民满意度最高,应该与近年来新农合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报销比率快速提升相关。
4.3 医务人员职业环境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一是公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急速增加,产生对医务人员的需求快速增长。而医学教育资源不足和医学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必然导致人才供不应求。二是当前严峻的医疗职业环境导致部分医学人才离职或改行,流失于医疗行业之外,又加大了医学人才的缺口。三是医学专业缺乏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2015年7月16日《健康界》报道,香港11名高考状元中7名报考医学院,内地状元无一首选医学院。追踪内地自2000年以来的3000余名状元,首选管理学、工学和经济学门类等最赚钱的热门专业,占到状元总数的68.63%,医学沦为状元报考的冷门。
面对当前的医患关系和社会环境,医学教育应怎样履行其社会责任呢?
5、 建议
5.1 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应贯穿于医学终身教育体系始终
有研究揭示,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分离的结果造成我国医学教育明显存在着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教育有责任将中国医生的职业价值和态度的科学理论传达给每位医学生,只有认清了医学生(未来的医务人员)的职业价值及态度,才能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这是医学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14]。医学生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承担着保障医学发展和维护人们健康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前复杂的医患关系面前,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势在必行[15]。加强医学生院校教育期间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界的共识。本文认为加强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还不仅在院校教育期间,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人文社科知识,还应该同时在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都强化医学教育的人文社会学科,应该让医学生和医务人员队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沟通与互动。医学教育有责任让社会公众和政府了解医疗行业特点、医学人才成长规律,赢得社会的理解与尊重,赢得政府的重视与培养。
5.2 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应由医疗、教育、政府等多方共担
医学教育机构跨越卫生与教育两大领域,对于解决社会医疗卫生需求与挑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承担的教学、研究、服务三大功能以及一定的医疗管理和医学人力资源分配作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通常,一个国家国民医疗卫生事业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充分关注社会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反馈,且不断提高其内在的质量、公平性、针对性和效率,并将这一价值理念内化到医务人员的服务过程中以便更好地表达其内在意义[16]。2010全球医学院校社会责任标准共识中前三条即为“预估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与卫生系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伙伴关系、适应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职责角色的变换”。就我国现行的体制来看,医学院校和公立医疗机构无疑是医学教育的两大主体,承担着主要的医学教育社会责任。而这两大系统的资源配置,都由政府主导,因而医疗和教育系统应该紧密协同,与政府和社会相关机构建立伙伴关系,提升社会公众对医学、医学教育及医疗行业的科学认知程度,缓解医患矛盾,增加医学专业的社会吸引力。
研究发现:绩效良好的组织往往在环境、组织、领导和战略(EOLS)之间保持着高度的和谐一致,和谐管理理论认为,和谐的管理可以带来良好的组织绩效[17]。鉴于目前医疗行业所处的医患关系和社会环境,医疗、教育和政府机构应该借鉴和谐管理理论,共同担负起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下转第70页)(上接第107页)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徐少锦,温克勤.伦理百科辞典[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556-557.
[2]王夏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析[J].交通医学,2014,28(6):751-755.
[3]Boelen C, Heck J. Defining and Measuring the Social Accountability of Medical Schools[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5.
[4]刘隽,胡鸿毅.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卓越医学教育再认识———全球医学院校社会责任标准共识(GCSA2010)形成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2):92-96.
[5]侯胜田,张永康.基于管理改进视角的医院患者满意度测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8):45-48.
[6]石景芬,龚永,李元峰等.门诊患者满意度测评量表研制及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27(4):262-267.
[7]孙星河,谢高强等.患者住院满意度调查简易问卷的编制与评价[J].中国医院,2014,18(1):77-80.
[8]侯胜田,张永康.基于PLS路径模型的住院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3):368-370.
[9]王丽,张新庆,李恩昌等.我国45家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 2014, 27(12): 87-89.
[10]罗桢妮,方鹏蹇.湖北省改革试点县级医院医务人员现状及对改革认知的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7):524-527.
[11]李斌,任荣明.公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深层原因———基于公立医院社会责任视角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3,27(3):59-64.
[12]刘自敏,张昕竹.我国政府卫生投入的动态效率及其收敛性研究———基于修正的Malmquist 指数法[J].软科学,2012,26(12):50-56.
[13]席酉民,张晓军.社会矛盾化解与更高阶社会秩序:软法制、和谐机理及其策略分析[J]. 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年12月26日:575-584.
[14]黄元清,刘丽.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探索医学教育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2,(5):1-2.
[15]李奎刚,王晨艳.新环境下培育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13(2):33-35.
[1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Report 2006: Working together for Health.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EB/OL].http://www.who.int/whr/2006/en/index.html.
[17]王大刚,席酉民.和谐一致性与组织绩效[J].管理科学学报, 2008, 11(4): 1-11.
基金项目:四川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医患关系评价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30139)。
作者简介:石景芬,女(1974年~),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省人民医院教育培训部副部长,以医学教育培训、医院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