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医学生社会人文培养的必要性

【作者】 张 翥 王光策 冯 睿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医学教育不仅要从生物学角度培养学生的知识,还应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人的能力,训练学生与病人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调动病人自身的抗病能力等。本文从以上几点提出医学教育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教育;对病人的同情心;与病人谈话技巧;医务人员行为对疾病的影响。
  随着医学模式由纯生物学向社会学、心理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生的培养方式即所开课程也必须改变,不仅要强化从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理解一个人的生命过程,还应掌握社会环境、人文素养特别是医生、护士的举止行为、言谈方式所导致病人的心理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医护人员对病人所实施的治疗方式不仅仅是物理、化学、生物学,还应包括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社会科学,而我们目前的培训课程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医学生能力的需求,因而有必要对某些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下面谈几点我们的看法:
  一、德育课中增加对病人同情心的教育
  在日本选择护士首先看的不是他的学习成绩、技术熟练程度、身材长相,而是看他是否对病人有同情心,因为对病人有同情心在日后的工作中就不会厌恶病人的痛苦呻吟而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病人克服伤痛;有同情心就不会觉得病人叙叨繁琐而乐于倾听病人的诉说并耐心的解释,恰如其分的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有同情心才能不分职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相貌之美丑而一视同仁,使病人在痛苦中看到希望或在人生的最后历程中留下美好印象,使其周围的人感受到人性的高尚,社会的温暖。多年来我们也在强调医德教育,培养出的绝作大部分医学生是德才兼备的,但近年来拜金主义在某些医务人员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个别医生对病人缺乏同情心,收受红包和药品、器械回扣相当恶劣,严重败坏了医务人员的声誉,似乎病人看病是有求于医务人员而没有想到正是从诊治成百上千病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造就了其娴熟的技术,培养了其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在给病人缓解或消除病痛的同时医务人员也验证了教课书上的理论和方法。病人从某种意义上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实验对象,更不用说他们还得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在德育课中应加强对病人具有同情心的教育,使我们的医学生真正认识到不论地位高低,任何人患病时都是弱者,对弱者理应有同情心。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弱者应是人类的本性,是医务人员的天职。走出校门之前在他们心灵深处打上这种不可磨灭的烙印,使这种思想在潜意识上时刻支配他们的行动。医务人员任何时候不应削弱、更不能丧失对病人的同情心,因为它是促进医务人员钻研技术的动力,是医务人员周到服务的基石,是医务人员乱开处方、检查、收受红包的障碍。同情心教育比空泛的其他教育更具体,使医学生认识到要靠良好的信誉、高超的技术、个人的勤奋和有效的劳动赢得社会的承认,而不能靠收受红包回扣获取一时之利而玷污了医生的圣誉。医疗法规是前人医疗活动经验教训的总结,大多数医患纠纷缘于医务人员对病人的不适宜态度、方式和违规操作;同情心会促使医务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遵守医疗规程,减少医患纠纷。
  二、加强医学生与病人谈话技巧的训练
  20世纪人类期冀在航天技术、高速计算机和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取得突破,前二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唯后者进步甚微。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远未臻于完善,诸多疾病病因不明,机理不清,目前无特效疗法。但对于一个不懂医学的病人你若直来直去将以上实情告诉他,他会觉得你什么都不清楚我还在你这里看什么病呀?我不如去其他医院看病,或回家等死还能省点钱!因此,这就需要谈话技巧。医生既不能欺骗病人,又要委婉的将病情告诉病人,赢得病人的认可和理解,坚定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护士的诊断治疗。例如一个患癌症或其他严重疾病的人肯定会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强烈的求生欲望,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对待这些病人,一种是传统的封闭疗法,即医生同病人谈话完全是医生在说,病人在听,医生将其患病的真相对其本人掩盖,而将真实情况告诉其家人,将抗癌药物的标签换成维生素类的标签,病人根本不知道针对他所患的疾病目前有几种疗法,对医生的疗法将信将疑;用这种方式医生听不到病人对疾病的真实认识,更不用说发自心灵深处的积极配合。事实上医护人员和家属若对病人遮遮掩掩,病人很快就会猜到其疾病的严重性,医生的封闭式谈话方式不会得到病人的理解,容易使病人对治疗丧失信心,产生自杀念头。另一种是新兴的开放疗法,它需要很高的谈话技巧,针对不同社会层次、文化修养、心理状态的病人实施适当的谈话方式,既不能掩盖病情又不能不分病人具体情况,能否接受残酷的现实而直来直去,而要在恰当的时机以适宜的方式向病人讲明病情,特别是时机选择很重要,一般不要一入院就将所有病情告知病人,稍微拖几天使病人有一些心理准备,然后在一种安静的环境下以拉家常开头,以病人能接受的方式逐渐将病情告诉他。什么是能接受的方式?就是你与病人的谈话使其认识到了病情的性质、治疗的难度又不丧失信心,反而能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这又称为成功的谈话交流。医学生在学校就要开展这方面的训练,培训学生从正面引导病人,给病人以鼓励和信心,使他们在困苦中看到希望,使其联想到家庭需要他,社会还有一些工作需要他,医生护士会帮助他,这样他就会表现出难以想象的坚强,治疗也会取得超乎寻常的好效果。我们应开设谈话技巧课,模拟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病人,加深对病人心理的理解,让学生懂得消除和缓解病人心理压力的方式方法。例如癌症有十万分之三可以自愈,你可以冰冷的对病人说仅仅有十万分之三可以自愈;你也可以充满诱惑的启示病人即使不治疗也有十万分之三可以自愈,更何况积极的治疗呢?你可以说:“谁让你倒霉患上了癌症呢,认命吧!”病人可能自此消沉,或轻生或不久于人世;你也可以说:“患癌症很不幸,但也是上帝对你的一种考验(上帝是虚幻的,但此时病人需要一种精神支撑),一种艰苦的比赛,看究竟谁输谁赢?”病人自此挑起争胜的念头,积极向上,调动其体内巨大的潜能战胜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谈话中所用的客观数字并没有改变,但谈话方式语音语调的不同可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谈话技巧训练实用性强,进入临床后立竿见影,恰当的应用这些技巧不仅可提高疗效而且可减少医患摩擦。
  三、强化医务人员的行为对病人的影响
  曾有报道医护人员在手术台上开玩笑,病人将此情况告诉了其家人,尽管手术很顺利,但两周后病人死于并发症,虽然其死亡与手术无关,病人家属却将医生护士告上了法庭,理由是手术台上开欢笑导致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直接影响了手术效果。法院调查认为:虽说死亡与手术无直接关系,但手术台上开玩笑对病人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应予以适当赔偿。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医学教育应灌输医生的一言一行对病人而言都是治疗,医务人员应给病人以信任感。除了专业知识,举止行为也很重要。大学本科五、六版内科学教材主编叶任高教授只要是出门诊或查病房不论广州的天气多么闷热都是衬衣领带,给病人以端庄可信感。笔者曾遇一男医生夏天穿西式短裤白大衣查病房遇一位韩国病人,该病人一直盯着那个医生。查完病房,他问那位医生:“你怎么不穿裤子就来查房?”那个医生掀起白大衣让其看西式短裤,他哈哈大笑说:“你这样很容易使人误解你没有穿裤子,韩国男医生不会这样穿。”从此以后,我们所在的科室,天气再热也没有哪个医生护士穿短裤。这两个例子提示我们医护人员的行为举止对病人的确有影响。应开设专门的课程讲授医护人员的行为对病人的影响,使医学生明白上班时间他们应该衣帽整洁,端庄大方,女医生上班不能穿超短裙、露脐衫、吊带装,以免给病人以轻浮感,使病人对医生护士的工作态度产生怀疑。在一些大医院男医生发领带,女医生发口红,目的在于使医务人员看起来充满信心、精神焕发,增加病员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使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四、加强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科学迅猛发展、社会日益进步,可还是有许多病并不能早期发现更不能治愈。尤其在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保障未臻完善。贫富差距拉大。人心浮躁,就医期望值超出现实能力,报纸电视上不时报道病人家属大骂医生护士、让医生游街甚至打死打伤医生护士。使得医学生战战兢兢、心怀不安与恐惧,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忧心忡忡,部分医学生毕业就不准备从医。这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嘲笑。为了避免这种浪费,在医学院的课堂上就要教育医学生从一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坎坷、漩涡、险滩和风浪,在心里上要有时刻迎接风浪的准备和面对挫折的的承受。不是每一个病人都能治好,也不是每一个你尽心尽力救治的病人家属都能理解或报恩,会有误解、埋怨甚至仇恨。应增加对医学生直面应对这些负面现象的培训,挫折感的教育不仅不会打击医学生从医的积极性和降低职业动力反而会使其在病人或家属面前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而应当按部就班,严格遵照医疗规程办事,沉着应对,做到忙而不乱,急而不惊。这种训练从案例讲解到模拟训练,再到临床实习,潜移默化,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精神,使医学生真正理解人是社会的人、精神的人、生物的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生物医学功底,也应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所以有人说:医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我们的医学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该真正理解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深刻领会精神对肉体的巨大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医学生对病人的同情心的教育、与病人交流技巧的训练、端庄可信的行为举止的培养,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张翥,男,49岁,华西医科大学内科学肾病专业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现为河南省教育厅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学科带头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中心主任兼泌尿内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杂志编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国际交流肾病专家,河南省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河南省医疗事故评审专家,郑州市肾病专业首席会诊专家,曾在中华内科、中华肾脏病、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中医研究等杂志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
  王光策,男,49岁,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