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立体构成》课程拓展式教学探索
【作者】 申贻璇
【机构】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通过对《立体构成》课程现状的分析,探讨了该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进行拓展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掘了学生潜力,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并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促进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立体构成、拓展式教学、实践
一、教学现状分析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是使用各种材料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设计能力。立体构成的先导课程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相对于前两门构成课程来讲,立体构成的课程要求更强调学生在对空间关系较好把握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情景创意,近年来,立体构成教学缺乏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传统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和手工技法,学生常感到理论内容生涩难懂,训练方式枯燥无味,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
2、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制约设计潜能的发挥,对设计领域和专业知识的关注度不够,不注意专业素养地积累。
3、在立体形态造型实践中,方式过于教条化,造型实践的内容主要是纯抽象的形态创造,没有实际项目的参与,以至作业容易陷于空洞的形式,缺乏实用性。
4、作业练习材料单一,工具缺乏,很难保证每一步的训练到位,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拓展教学的改革方法
1) 拓展到专业课程中,培养课程知识到方案设计的转换能力。
立体构成课的学习,训练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完善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这个专业基础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适当的拓展到专业课程当中,进行穿插、融合,便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后续教学。在与专业课程导入与训练中,发现身边的材料,感受、体验和利用材料,注重美感,不断创新。图1-1至图2-3方案是将课程拓展到设计课程中。
(图1-1)建筑设计课程(学生作品)
(图1-2)立体构成课程(学生作品)
(图2-1)建筑设计课程方案(学生作品)
(图2-2)立体构成课程(学生作品)
在拓展教学中,加强了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专业教师的课题是幼儿园建筑设计方案,设计教师将方案拓展到构成基础课程中,将方案单元化,对某些立体造型设计的内容做些基础的分析,学生通过设计老师指导将方案设计出平面图形,在构成课中通过对平面图形的解析与思考,转换为无限多个展开的空间。最终由构成教师辅导转化为空间设计的沙盘。比起传统教学中“用点、线、面制作构成”更具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立体构成在各类设计中的运用,并认识到立体构成学习的重要性。也为以后学生的择业多元化。
2)将教学拓展到企业,项目教学与企业实际方案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市场企业对接,把企业中综合的项目分割成几个任务,根据专业课程的不同划分设计的工作流程与方式。按方案要求→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材料调研→成品(模型)制作五个任务步骤进行教学要求和下达课程项目。项目的评价方式也是拓展的,摒弃传统评定方式,对设计的评价不是固定的,可以请企业项目设计人员进行评价和建议,也可以将好的方案应用到企业项目中,也可以根据社会与行业发展情况对评价方式进行新的变革,及时调整完善评价体系的方案。
通过真实的方案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每一件作品都有学生自己独立构思和完成,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3)拓展课程材料、课程内容、课程
本课程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照本宣科的教学不利于教学,教师应该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思维的讲授,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展开新颖、奇异、超前的思维方式,最后将这些想法合理化、实践化。课程内容的原理、规则、方法等要素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课题,设计成可以实施的作业,是课程形态得以呈现的本体方式,是课程内容进一步得以深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课程优化的具体途径。
根据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可分割的专业特质和规律,有条件地允许学生形成自行组织课题拓展到专题构思、材料与技术研究。以此提高学生整体的能力、素质。学生在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比成绩更为重要。。
4)完善教学材料,配置多种实践工具,为学生的创意与个性提供有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立体构成》陈祖展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徐 敏.关于三大构成在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探讨[J].江西教育,2010(3):17-18.
关键词:立体构成、拓展式教学、实践
一、教学现状分析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是使用各种材料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设计能力。立体构成的先导课程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相对于前两门构成课程来讲,立体构成的课程要求更强调学生在对空间关系较好把握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情景创意,近年来,立体构成教学缺乏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传统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和手工技法,学生常感到理论内容生涩难懂,训练方式枯燥无味,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
2、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制约设计潜能的发挥,对设计领域和专业知识的关注度不够,不注意专业素养地积累。
3、在立体形态造型实践中,方式过于教条化,造型实践的内容主要是纯抽象的形态创造,没有实际项目的参与,以至作业容易陷于空洞的形式,缺乏实用性。
4、作业练习材料单一,工具缺乏,很难保证每一步的训练到位,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拓展教学的改革方法
1) 拓展到专业课程中,培养课程知识到方案设计的转换能力。
立体构成课的学习,训练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完善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这个专业基础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适当的拓展到专业课程当中,进行穿插、融合,便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后续教学。在与专业课程导入与训练中,发现身边的材料,感受、体验和利用材料,注重美感,不断创新。图1-1至图2-3方案是将课程拓展到设计课程中。
(图1-1)建筑设计课程(学生作品)
(图1-2)立体构成课程(学生作品)
(图2-1)建筑设计课程方案(学生作品)
(图2-2)立体构成课程(学生作品)
在拓展教学中,加强了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专业教师的课题是幼儿园建筑设计方案,设计教师将方案拓展到构成基础课程中,将方案单元化,对某些立体造型设计的内容做些基础的分析,学生通过设计老师指导将方案设计出平面图形,在构成课中通过对平面图形的解析与思考,转换为无限多个展开的空间。最终由构成教师辅导转化为空间设计的沙盘。比起传统教学中“用点、线、面制作构成”更具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立体构成在各类设计中的运用,并认识到立体构成学习的重要性。也为以后学生的择业多元化。
2)将教学拓展到企业,项目教学与企业实际方案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市场企业对接,把企业中综合的项目分割成几个任务,根据专业课程的不同划分设计的工作流程与方式。按方案要求→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材料调研→成品(模型)制作五个任务步骤进行教学要求和下达课程项目。项目的评价方式也是拓展的,摒弃传统评定方式,对设计的评价不是固定的,可以请企业项目设计人员进行评价和建议,也可以将好的方案应用到企业项目中,也可以根据社会与行业发展情况对评价方式进行新的变革,及时调整完善评价体系的方案。
通过真实的方案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每一件作品都有学生自己独立构思和完成,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3)拓展课程材料、课程内容、课程
本课程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照本宣科的教学不利于教学,教师应该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思维的讲授,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展开新颖、奇异、超前的思维方式,最后将这些想法合理化、实践化。课程内容的原理、规则、方法等要素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课题,设计成可以实施的作业,是课程形态得以呈现的本体方式,是课程内容进一步得以深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课程优化的具体途径。
根据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可分割的专业特质和规律,有条件地允许学生形成自行组织课题拓展到专题构思、材料与技术研究。以此提高学生整体的能力、素质。学生在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比成绩更为重要。。
4)完善教学材料,配置多种实践工具,为学生的创意与个性提供有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立体构成》陈祖展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徐 敏.关于三大构成在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探讨[J].江西教育,2010(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