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任务驱动法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应用的研究
【作者】 孙 静
【机构】 新疆库尔勒巴州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任务驱动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任务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主线,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通用技术课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本论文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和设计过程,提出了其中“任务”设计的原则和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依此设计了教学案例,帮助大家更好的应用任务驱动法来完善教学。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通用技术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将我们带进了一个科技化的时代。技术素养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素养,同样也体现在技术课程标准之中。
现在中学生普遍对新型技术很感兴趣,而对通用技术课的兴趣则很淡然,这与通用技术传统教学模式有关。常规的方法是教师手把手的教授学生技术知识和方法,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使用任务驱动法,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简言之,通用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技术素养是目的。[1]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授课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操作,学生模仿,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角色,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教师不仅要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且要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指导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1)任务的设计者: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出任务。(2)任务情境的创设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创设情境是任务完成的前提,需要教师创设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情境。(3)完成任务的指导者: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4)任务完成的评价者: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制作一定的评价标准,给予评价。(5)课堂的监控者:通用技术课堂是动态的,教师通过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全面引导学生朝着完成任务的方向努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内容和步骤[2]
任务设计原则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例如4名同学为一组,在15分钟之内用A4制作桥梁模型,组内一号同学负责记录,二、三号同学负责制作,四号同学负责检测,15分钟后将组内最好的作品接受全班的检测,并评选出最好的一组。类似这样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让所有同学都动起来,没有同学只做观众。
2.“任务”设计要难度适宜,根据学生特点循序渐进。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分别设计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需求的任务。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对于这类学生,只要求达到基本教学要求。有少部分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他们喜欢尝试多样的变化,可以让他们去尝试自己喜欢的设计,并努力完成。
3.“任务”设计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用“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具体的操作方法。例如:在讲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时,如何使用锯子、锉刀、台虎钳等常用工具,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制作“木质书架”,让学生真是感受木工制作的过程。
4.“任务”设计要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设置首先要有趣味性,只有具有趣味性的任务才能驱动学生的学。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让他们制作一些他们感兴趣或者用的上的东西,制作玩具,如“七巧板”、“鲁班锁”等,既可以体会制作的过程,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任务设置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生活性。
在通用课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意识。任务驱动教学的初始阶段往往会遇到因独立学习能力缺乏而带来的困难,所以在学生完成任务时,老师既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比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老师可以提醒他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是在使用网络等,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在他下次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同时要鼓励开展协作学习,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协作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老师在设计任务时,分配一些需要一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通用技术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将我们带进了一个科技化的时代。技术素养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素养,同样也体现在技术课程标准之中。
现在中学生普遍对新型技术很感兴趣,而对通用技术课的兴趣则很淡然,这与通用技术传统教学模式有关。常规的方法是教师手把手的教授学生技术知识和方法,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使用任务驱动法,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简言之,通用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技术素养是目的。[1]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授课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操作,学生模仿,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角色,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教师不仅要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且要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指导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1)任务的设计者: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出任务。(2)任务情境的创设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创设情境是任务完成的前提,需要教师创设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情境。(3)完成任务的指导者: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4)任务完成的评价者: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制作一定的评价标准,给予评价。(5)课堂的监控者:通用技术课堂是动态的,教师通过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全面引导学生朝着完成任务的方向努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内容和步骤[2]
任务设计原则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例如4名同学为一组,在15分钟之内用A4制作桥梁模型,组内一号同学负责记录,二、三号同学负责制作,四号同学负责检测,15分钟后将组内最好的作品接受全班的检测,并评选出最好的一组。类似这样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让所有同学都动起来,没有同学只做观众。
2.“任务”设计要难度适宜,根据学生特点循序渐进。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分别设计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需求的任务。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对于这类学生,只要求达到基本教学要求。有少部分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他们喜欢尝试多样的变化,可以让他们去尝试自己喜欢的设计,并努力完成。
3.“任务”设计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用“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具体的操作方法。例如:在讲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时,如何使用锯子、锉刀、台虎钳等常用工具,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制作“木质书架”,让学生真是感受木工制作的过程。
4.“任务”设计要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设置首先要有趣味性,只有具有趣味性的任务才能驱动学生的学。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让他们制作一些他们感兴趣或者用的上的东西,制作玩具,如“七巧板”、“鲁班锁”等,既可以体会制作的过程,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任务设置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生活性。
在通用课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意识。任务驱动教学的初始阶段往往会遇到因独立学习能力缺乏而带来的困难,所以在学生完成任务时,老师既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比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老师可以提醒他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是在使用网络等,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在他下次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同时要鼓励开展协作学习,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协作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老师在设计任务时,分配一些需要一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