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性”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思想政治课性质和目的及其固有的特殊性决定了政治课教学要突出开放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三性”的落实促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三性”
  思想政治课性质和目的及其固有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增强《课标》意识,将开放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落到实处。为此政治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博大的胸怀,战略家的眼光和放眼全球的大视野对待政治课教学,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彰显时代精神,立足于社会实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特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以开放的姿态对待政治课教学。
  教学方式的开放。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和教育影响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只得沿着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去听课,长期以往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受到严重影响。而教学方式的开放,则意味着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即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员和全程参与课堂教学的新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着启发、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提出问题的职责和重任,为此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过程中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提出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或合作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提炼升华。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产生出智慧的光芒,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的开放。《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就意味着政治课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深入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克服学科本位主义思想的束缚,打破学科壁垒和障碍,以包容之心对待相关学科,通联广达,将相关知识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之中,丰富教学内容。这样做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的开放。《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时应改变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的传统做法,将两者结合起来。为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化情况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评价,更要重视学生学习和行为变化过程的评价,即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教师只有采用多种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评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注入大量的时代感很强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成就,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教材不可能朝令夕改。如果教师固守教材照本宣科地讲解和传授知识,那么政治课教学会因失去时代感而丧失其影响力和独特的魅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变得索然寡味,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爱好,这势必削弱思想政治课功能的发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用新观点和新材料替代过时的观点和材料。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教材理论观点应随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便更为合理地解释实现生活中所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拨开学生心中的迷雾,坚定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决心。新教材编写改变过去从理论到理论的推演,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做法,删繁就简,将大量实证材料充实到教材文本中,通过生活化处理,不仅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而且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可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教材中的部分材料难免落后于形势的变化。为此,教师应以《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认真研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用最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证材料替代教材中不合时宜的观点和过时的材料,以增强政治课教学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适当增补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适当增补新的教学内容,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需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应主动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打破教材束缚,打破封闭的教材知识体系,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教材,适当引入鲜活的社会生活资源。适当增补新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思考与体验,在实践的矛盾中探究、感悟和内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根据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以及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适当增补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经济生活》适当增加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内容,《政治生活》适当增加时事政治教育内容,《文化生活》适当增加乡土文化和社区文化内容,《哲学生活》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结合教材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做到课内与课外、课上与课下、“小课堂”与“大社会”密切结合,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更好地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贴近学生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基本理念,是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目的是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要求教师:“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性社会活动。公益性社会活动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积极主动地参加社区、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公益性社会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组织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教师应将学生共同关心的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提炼成综合探究或者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中小学发展问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等问题。带领学生到相关政府机关、到社区,到工矿企业,到田间地头深入实际,走访调查,做好记录和材料的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运用正确的策略与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分析处理,提炼升华,归纳其成因,探究解决问题的应对之策,写出书面调查报告。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问题探究活动能够充分地体现这一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适当地出示具有研究价值和探究意义的社会生活热点材料,进行情境化问题设计,提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对事先收集的相关材料进行梳理整合,从不同的视角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关心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从而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他们未来发展起到定向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及其固有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模式,简单地满足于课程知识传授,而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把握时代脉搏,将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