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挖掘历史教材中“学思之窗”,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作者】 王 艳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学思之窗】栏目是将材料和问题相结合,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得出结论。它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所以在学思之窗中也隐含着很多知识内容,即隐性知识。也包含着不同的解题方法,这些知识和方法是值得师生共同探讨的。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隐蔽在教材或习题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它是教材显性知识的深化、比较、概括。在以考查能力为主的今天,“隐性知识”挖掘程度的深浅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学生自己读书往往缺乏信心,不求甚解,浮躁不实,习惯于听教师讲,很少去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将学历史变为机械的背历史。隐形知识的教学较好的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我们只有将这些隐形的知识不断的提出来,才能引导学生去深入、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机械的记忆表面知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主要从目录标题中、正文中、年表中、小体字中、插图中、地图中、注解中、习题中等方面去挖掘。本文主要讲述教材小字中【学思之窗】隐性知识挖掘及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以必修一为例,【学思之窗】的阅读部分,共有26个,其中4个历史故事、6个历史评论、5个描述历史现象,11个原始文献资料。具体如下
通过【学思之窗】总结归纳,从中可以发现教材正文中很多没有的知识,如第4课“司礼监”、第14课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方式、第17课1947年土地改革、第20课“人民主权”的渊源、第22课邓小平在收回香港问题上的态度决策、第26课日本首相曾根康弘演说及设问联系到现实问题等等,通过对【学思之窗】的挖掘,从中可以补充很多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同时锻炼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
通过【学思之窗】中的问题设置,归纳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主要有三类:一是根据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这就要求答题者结合材料及所问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这类题的答题技巧,抓住材料,细细分析,逐句提取有效信息;二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这类问题,审题的第一步是明白材料讲述的内容是什么,第二步审设问的问题,第三步根据设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第四步结合材料讲述内容,联系相关学过的知识组织答案。这类题必须从材料中和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中答题;三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这类题,材料主要起引导作用,材料中没有设问中要的内容,审题的第一步是要知道材料讲得是什么问题,第二步根据设问从学过的知识中提取与设问相关的知识组织答题。通过【学思之窗】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掌握材料解析题的设问规律,在练习中提升解题能力。
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发现知识与掌握知识同等重要。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首先是发现知识,只有发现知识才能掌握知识。我们不仅要发现、挖掘出隐性知识,而且要把这些隐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与显性知识一道进行疏理、归类,使之形成一个知识的整体。
在此过程中,一要抓住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将其理解、深化;二要把隐性知识挖掘、归类,将其充实、提高。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隐蔽在教材或习题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它是教材显性知识的深化、比较、概括。在以考查能力为主的今天,“隐性知识”挖掘程度的深浅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学生自己读书往往缺乏信心,不求甚解,浮躁不实,习惯于听教师讲,很少去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将学历史变为机械的背历史。隐形知识的教学较好的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我们只有将这些隐形的知识不断的提出来,才能引导学生去深入、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机械的记忆表面知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主要从目录标题中、正文中、年表中、小体字中、插图中、地图中、注解中、习题中等方面去挖掘。本文主要讲述教材小字中【学思之窗】隐性知识挖掘及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以必修一为例,【学思之窗】的阅读部分,共有26个,其中4个历史故事、6个历史评论、5个描述历史现象,11个原始文献资料。具体如下
通过【学思之窗】总结归纳,从中可以发现教材正文中很多没有的知识,如第4课“司礼监”、第14课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方式、第17课1947年土地改革、第20课“人民主权”的渊源、第22课邓小平在收回香港问题上的态度决策、第26课日本首相曾根康弘演说及设问联系到现实问题等等,通过对【学思之窗】的挖掘,从中可以补充很多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同时锻炼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
通过【学思之窗】中的问题设置,归纳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主要有三类:一是根据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这就要求答题者结合材料及所问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这类题的答题技巧,抓住材料,细细分析,逐句提取有效信息;二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这类问题,审题的第一步是明白材料讲述的内容是什么,第二步审设问的问题,第三步根据设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第四步结合材料讲述内容,联系相关学过的知识组织答案。这类题必须从材料中和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中答题;三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这类题,材料主要起引导作用,材料中没有设问中要的内容,审题的第一步是要知道材料讲得是什么问题,第二步根据设问从学过的知识中提取与设问相关的知识组织答题。通过【学思之窗】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掌握材料解析题的设问规律,在练习中提升解题能力。
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发现知识与掌握知识同等重要。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首先是发现知识,只有发现知识才能掌握知识。我们不仅要发现、挖掘出隐性知识,而且要把这些隐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与显性知识一道进行疏理、归类,使之形成一个知识的整体。
在此过程中,一要抓住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将其理解、深化;二要把隐性知识挖掘、归类,将其充实、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