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重视小学课堂朗读教学,培养学生品读能力

【作者】 王福娟

【机构】 山东省即墨市北安街道办事处后戈庄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有的老师往往只重视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挤压侵占了学生朗读的时间,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本文是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保证读书时间,让学生成为读的主角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有的教师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
  我认为,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而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而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更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足“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来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这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将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学生在读中达到学习的目的,而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在学习《秋天》这首诗歌时,我没有先逐句讲解诗歌中的各种写作手法,而是给足了时间让学生去朗读,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品味、体悟诗歌描绘的秋天的美景,然后请学生找出自认为最优美的句子。学生能力很强,把老师要教授的内容点都学会了,在此基础上评议点拨后,效果非常好,然后在布置作业,让学生用类似的手法描绘其他季节的景色,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驰情其中
  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九寨沟》一课时,我跟学生说:“九寨沟风光独特,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九寨沟风光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一课时,我也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适时点拨来促进学生体悟生命的伟大力量。期间,我科学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的献身精神。在交流阶段,我问:哪些句子能体现出老羚羊的勇于献身的精神?学生:在跳跃时,奇迹出现了;师:是怎样的奇迹?生: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师:刚好是凑巧吗?生:不,是老羚羊早就估算好的。师:羚羊能估算得这么好,真是一个奇迹啊!但这一跳却带来了不同的结果,是什么?生:年轻羚羊轻巧的落在对面的悬崖边,老羚羊笔直地坠入了山涧。师: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失去就不会再有,生命是美好的,更是宝贵的,但老羚羊却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年轻羚羊生存的希望,读到这里,你想对老羚羊说点什么?生:你太伟大了、你真了不起。师: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候老羚羊把生的希望留给年轻羚羊,自己却从容赴死。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逃生方式是多么悲壮呀。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歌,让我们一起为老羚羊唱起赞歌吧!通过这样的激发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昂起来了,对课文更加感兴趣,进入忘我的境界,陶醉在文章中。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须“点”在关键之处,“拨”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交流……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这样既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又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