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课堂的改革探索——以重庆市为例
【作者】 杨永双 邵瑞劲
【机构】 (重庆市武隆县教育技术中心,重庆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重庆)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是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阵地,要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学科融合的创新教育模式。通过变革教与学的三种方式,实现真实地教、真实地学、真实地互动的课堂变革;通过构建“多师课堂”、“长短课堂”、“融合课堂”等三类学科课堂,实现课堂与社会的相互融合;通过借鉴重庆市探索创造的“亲亲课堂”、“电影●阅读●生活课堂”、“小梅花课堂”等三种典型教学模式,推进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课堂的常态化开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生;创造力;教学方式;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阵地,要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模式,让课堂成为适合每一个学生自主创造发展的最好空间,使他们“能飞就飞,能跑则跑”。中小学课堂教学要将开发创新潜质纳入学科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教育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创造教育思想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还给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主动权和责任感,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自主的空间、探究的过程,释放学生学习的热情、灵性、智慧和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变革教与学的三种方式
(一) 变革教学方式
变革教学方式,让教师真实地讲。通过采取直观形象、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真实、客观的直接体验和生动感染。如荷兰生物女老师Debby Heerkens把印有人体器官和骨骼的紧身衣穿在身上,向同学们教授有关人体器官和骨骼的相关知识,她准备的三套衣服,分别是关于人体器官、骨骼和肌肉[1]。这样真实、直观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巧妙地传授了学科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十分喜欢、推崇,课堂收获丰富、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变“教师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让学生有难必思、有疑必问、有话必说、有理必讲,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激烈讨论。
(二) 变革学习方式
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真实地学。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自身的兴趣学好、自身的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脚”、“手舞足蹈”,大胆操作,积极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脑”、“活学活用”,设计制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心动情”、“费心劳神”,心怀梦想,展开想象,执着追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变“教师控制学”为“学生主动学”,让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主动寻疑、质疑并解疑,积极异想天开、浮想联翩,甚至发烧痴狂。
(三)变革互动方式
变革互动方式,让大家真实互动,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与外界之间都积极、主动地互动。通过开展“互联互通”、互帮互助的真实体验,让学生走进高校,与科学家、研究者“面对面”地亲密接触、参与研究、交流讨论;走进社区,与当地能工巧匠、社会艺人“手拉手”地走进自然、学习探索、咨询请教;走进活动,与科技场馆、活动基地开展的各类科普活动“心贴心”地参观体验、塑造人格、想象创造。
二、构建创造力培养的三类学科课堂
严酷的教育现实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学习轻社会接触的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明显改变[2],造成了学生社会视野狭窄、社会责任感淡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低下的局面。为此,需要学校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创造力发展的一切积极因素,多维度、多层面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教学既能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一)构建“多师课堂”
构建“多师课堂”,突破学科限制,多位老师同上一堂课,跨学科教学。在2010年2月17日人大附中的课堂教学教法改革展示课上,四位老师同上一堂高一选修课“品味世界遗产——颐和园”,历史老师上“园之史”,讲解颐和园悠久的历史;语文老师上“园之景”,讲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地理老师上“园之理”,讲解颐和园独特的位置;政治老师上“园之哲”,讲解颐和园蕴藏的哲理。这堂跨学科的课堂让同学们全面了解颐和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种各门学科融会贯通的感觉,使现场的听课老师无不惊讶和赞叹。
(二)构建“长短课堂”
构建“长短课堂”,突破时间限制,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开设传承中华传统经典的“经典诵读课”,每天安排一节,10至30分钟不等。中华传统经典蕴藏着丰富厚重的科学文化,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活教材。摘得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从东晋名医葛洪的《肘后偏急方》描述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3]中得到启发,重新设计实验,采取乙醚萃取的方式,在190次实验失败后,发现了抗疟的青蒿素。这个国人企盼多年的诺贝尔奖,顿悟于中国古籍,充分表明了学习中华传统经典的重要作用。又如开设实践大课堂,半天至一天,可一月安排一次,至少也得每期开展一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2015年8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重庆考察超级杂交水稻,在为重庆农投集团及重庆市种业发展把脉时说:“书本很重要,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都种不出水稻。科研绝不是书呆子能搞出来的,企业要善于培养勤于实践、下农田的后备人才”[4]。为此,学校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
(三)构建“融合课堂”
构建“融合课堂”,突破教材限制,融入创新教育内容,实施“做中学”。如在初中的学科教学中,让数学课增添数量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服务农科实验;让化学课增添农药、化肥的使用方法和土壤分析的教学内容,服务农业生产;让生物课增添遗传工程、作物育种、家畜家禽养殖、果树嫁接等教学内容,服务农村种养殖;让语文课增添实用写作、手工作文等教学内容,服务日常应用;让物理课增添电工、农用水泵的使用及故障排除等教学内容,服务家庭需求;让地理课介绍当地区域气候的特点,达到课堂教学经常向学生进行农科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又如在小学的学科教学中,语文课融入创新作文、观察日记等学习内容,数学课融入物体测量、一题多解等学习内容,科学课融入科技小调查、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等学习内容,音乐课融入编写儿歌、改编民歌等学习内容,美术课融入景点采风、科学幻想绘画等学习内容。充分让学科课堂教学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情感、把握社会脉搏、体现社会责任,与知识的学习形成重要的互补[5],让学科课堂既适合学校,也适合家庭,还适合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创造能力。
三、探索创造力培养的三种典型教学模式
近年来,重庆市深入推进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积极探索学生创造力培养课堂的教学模式,成功打造了“亲亲课堂”、“电影●阅读●生活课堂”、“小梅花课堂”等三种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教学模式,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亲亲课堂”教学模式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小学在科技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构建“亲亲课堂”,亲近学生的身体,亲近学生的情感,亲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放松身心,舒展情感,发展创新思维;通过快乐学习获得知识、方法和能力的提高,体验参与科技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获得人格品质的提升[6]。让低年级学生通过看看、说说、想想等简单的科技教育活动,了解浅显的科技知识,自觉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形成初步的科技意识;让中年级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参观、访问等科技系列活动,激发观察生活、亲近自然、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养成尊重事实、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习惯;让高年级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科技制作、调查研究等科技实践活动,能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认真实践、敢于创新、乐于钻研的科学态度。
(二) “电影●阅读●生活课堂”教学模式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一小实践探索的“电影●阅读●生活课堂”教学模式,让孩子生命在银幕上悄悄流淌:原本需要在课堂上“说教”的“思想教育”,在观影及交流的过程中,深深触动,产生共鸣;让孩子的生命在书籍里慢慢成长:学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们的心灵之翼自由自在地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体验到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7];让孩子生命在生活中渐渐丰满:每周一次的手工制作的作品交流,有树叶制作的“鱼水情深”、有小草编制的“荷塘月色”、有瓜子壳做成的“马到成功”……生活带给了学生无限的乐趣与创造。
(三)“小梅花课堂”教学模式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探索创建的“小梅花课堂”教学模式:以孩子为中心,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以及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学习的特点,确立“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建构了融合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于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8],将目前小学阶段开设的十几门课程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体育运动、艺术生活等6门课程。以教师为关键,让教师各尽其才,跨学科整合教师,打破教师单科教学的传统,一名教师承担一个班的教学。以融合为手段,让每名学生都可爱,取消全校一致的上下课铃声和大课间活动,从全校统一变为班级自主;将每节课由40分钟变成一个小时,从学习与生活截然分开变为相互融合,让师生们更加自在、自主、自由、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个任重道远、持久艰辛的过程,首先要抓住学科教师,把教师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训提升放到首位,让教师从“要我强化”到“我要强化”转变、从“要我融合”到“我要融合”转型,做到人人都是学校的科技辅导老师;其次要抓住学科课堂,把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学校创造性地评价三者统一起来,让学生始终怀着“童趣、童真、童心”,在学科课堂上“敢疑、巧思、勤做”,时刻向着“自信、想象、创造”快步前进,全面促进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哒哒进口.荷兰生物女老师脱衣服给正太们讲器官和骨骼…[EB/OL]. http://news.163.com/15/1012/09/B5NE01U700014Q2A.html#.
[2]袁振国.当代教育的五大使命[EB/OL]. http://edu.qq.com/a/20150602/062250.htm.
[3]郭兴华,竺可青,应晓燕. 屠呦呦: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N].浙江日报,2015-10-6(2)
[4]陈钧,崔曜. 袁隆平: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N].重庆日报,2015-8-12(1)
[5]袁振国.学校教育需要进行一场结构性变革 [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212/16/16067555_448162585.shtml.
[6]徐长发.创新人才从这里起步:特色学校精彩案例[D].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7]蒋明权.“电影、阅读、生活”课程开发探索[J].电教世界,2015(4):33-37.
[8]李萍.谢家湾小学以课程整合促进学校变革—— “小梅花”绽放每个孩子的光彩[N].中国教育报,2015-10-29(6)
基金项目:重庆市2015年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重点项目:“重庆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对策研究”(编号:cstc2015jccxB00014)、重庆市2015年重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改革试点”(文号:渝教改〔2015〕8号)、重庆市2015年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重庆市中学科技教育指导纲要研究”(文号:渝教基〔2015〕65号)。
作者简介:
杨永双:1968年1月出生,男,重庆武隆人。中学高级教师,武隆县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重庆市电化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团队成员。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
邵瑞劲:1964年10出生,男,重庆武隆人。中学高级老师,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科技活动部主任。研究方向为科技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生;创造力;教学方式;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阵地,要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模式,让课堂成为适合每一个学生自主创造发展的最好空间,使他们“能飞就飞,能跑则跑”。中小学课堂教学要将开发创新潜质纳入学科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教育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创造教育思想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还给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主动权和责任感,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自主的空间、探究的过程,释放学生学习的热情、灵性、智慧和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变革教与学的三种方式
(一) 变革教学方式
变革教学方式,让教师真实地讲。通过采取直观形象、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真实、客观的直接体验和生动感染。如荷兰生物女老师Debby Heerkens把印有人体器官和骨骼的紧身衣穿在身上,向同学们教授有关人体器官和骨骼的相关知识,她准备的三套衣服,分别是关于人体器官、骨骼和肌肉[1]。这样真实、直观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巧妙地传授了学科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十分喜欢、推崇,课堂收获丰富、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变“教师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让学生有难必思、有疑必问、有话必说、有理必讲,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激烈讨论。
(二) 变革学习方式
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真实地学。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自身的兴趣学好、自身的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脚”、“手舞足蹈”,大胆操作,积极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脑”、“活学活用”,设计制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心动情”、“费心劳神”,心怀梦想,展开想象,执着追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变“教师控制学”为“学生主动学”,让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主动寻疑、质疑并解疑,积极异想天开、浮想联翩,甚至发烧痴狂。
(三)变革互动方式
变革互动方式,让大家真实互动,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与外界之间都积极、主动地互动。通过开展“互联互通”、互帮互助的真实体验,让学生走进高校,与科学家、研究者“面对面”地亲密接触、参与研究、交流讨论;走进社区,与当地能工巧匠、社会艺人“手拉手”地走进自然、学习探索、咨询请教;走进活动,与科技场馆、活动基地开展的各类科普活动“心贴心”地参观体验、塑造人格、想象创造。
二、构建创造力培养的三类学科课堂
严酷的教育现实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学习轻社会接触的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明显改变[2],造成了学生社会视野狭窄、社会责任感淡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低下的局面。为此,需要学校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创造力发展的一切积极因素,多维度、多层面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教学既能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一)构建“多师课堂”
构建“多师课堂”,突破学科限制,多位老师同上一堂课,跨学科教学。在2010年2月17日人大附中的课堂教学教法改革展示课上,四位老师同上一堂高一选修课“品味世界遗产——颐和园”,历史老师上“园之史”,讲解颐和园悠久的历史;语文老师上“园之景”,讲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地理老师上“园之理”,讲解颐和园独特的位置;政治老师上“园之哲”,讲解颐和园蕴藏的哲理。这堂跨学科的课堂让同学们全面了解颐和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种各门学科融会贯通的感觉,使现场的听课老师无不惊讶和赞叹。
(二)构建“长短课堂”
构建“长短课堂”,突破时间限制,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开设传承中华传统经典的“经典诵读课”,每天安排一节,10至30分钟不等。中华传统经典蕴藏着丰富厚重的科学文化,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活教材。摘得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从东晋名医葛洪的《肘后偏急方》描述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3]中得到启发,重新设计实验,采取乙醚萃取的方式,在190次实验失败后,发现了抗疟的青蒿素。这个国人企盼多年的诺贝尔奖,顿悟于中国古籍,充分表明了学习中华传统经典的重要作用。又如开设实践大课堂,半天至一天,可一月安排一次,至少也得每期开展一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2015年8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重庆考察超级杂交水稻,在为重庆农投集团及重庆市种业发展把脉时说:“书本很重要,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都种不出水稻。科研绝不是书呆子能搞出来的,企业要善于培养勤于实践、下农田的后备人才”[4]。为此,学校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
(三)构建“融合课堂”
构建“融合课堂”,突破教材限制,融入创新教育内容,实施“做中学”。如在初中的学科教学中,让数学课增添数量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服务农科实验;让化学课增添农药、化肥的使用方法和土壤分析的教学内容,服务农业生产;让生物课增添遗传工程、作物育种、家畜家禽养殖、果树嫁接等教学内容,服务农村种养殖;让语文课增添实用写作、手工作文等教学内容,服务日常应用;让物理课增添电工、农用水泵的使用及故障排除等教学内容,服务家庭需求;让地理课介绍当地区域气候的特点,达到课堂教学经常向学生进行农科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又如在小学的学科教学中,语文课融入创新作文、观察日记等学习内容,数学课融入物体测量、一题多解等学习内容,科学课融入科技小调查、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等学习内容,音乐课融入编写儿歌、改编民歌等学习内容,美术课融入景点采风、科学幻想绘画等学习内容。充分让学科课堂教学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情感、把握社会脉搏、体现社会责任,与知识的学习形成重要的互补[5],让学科课堂既适合学校,也适合家庭,还适合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创造能力。
三、探索创造力培养的三种典型教学模式
近年来,重庆市深入推进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积极探索学生创造力培养课堂的教学模式,成功打造了“亲亲课堂”、“电影●阅读●生活课堂”、“小梅花课堂”等三种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教学模式,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亲亲课堂”教学模式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小学在科技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构建“亲亲课堂”,亲近学生的身体,亲近学生的情感,亲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放松身心,舒展情感,发展创新思维;通过快乐学习获得知识、方法和能力的提高,体验参与科技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获得人格品质的提升[6]。让低年级学生通过看看、说说、想想等简单的科技教育活动,了解浅显的科技知识,自觉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形成初步的科技意识;让中年级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参观、访问等科技系列活动,激发观察生活、亲近自然、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养成尊重事实、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习惯;让高年级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科技制作、调查研究等科技实践活动,能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认真实践、敢于创新、乐于钻研的科学态度。
(二) “电影●阅读●生活课堂”教学模式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一小实践探索的“电影●阅读●生活课堂”教学模式,让孩子生命在银幕上悄悄流淌:原本需要在课堂上“说教”的“思想教育”,在观影及交流的过程中,深深触动,产生共鸣;让孩子的生命在书籍里慢慢成长:学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们的心灵之翼自由自在地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体验到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7];让孩子生命在生活中渐渐丰满:每周一次的手工制作的作品交流,有树叶制作的“鱼水情深”、有小草编制的“荷塘月色”、有瓜子壳做成的“马到成功”……生活带给了学生无限的乐趣与创造。
(三)“小梅花课堂”教学模式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探索创建的“小梅花课堂”教学模式:以孩子为中心,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以及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学习的特点,确立“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建构了融合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于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8],将目前小学阶段开设的十几门课程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体育运动、艺术生活等6门课程。以教师为关键,让教师各尽其才,跨学科整合教师,打破教师单科教学的传统,一名教师承担一个班的教学。以融合为手段,让每名学生都可爱,取消全校一致的上下课铃声和大课间活动,从全校统一变为班级自主;将每节课由40分钟变成一个小时,从学习与生活截然分开变为相互融合,让师生们更加自在、自主、自由、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个任重道远、持久艰辛的过程,首先要抓住学科教师,把教师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训提升放到首位,让教师从“要我强化”到“我要强化”转变、从“要我融合”到“我要融合”转型,做到人人都是学校的科技辅导老师;其次要抓住学科课堂,把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学校创造性地评价三者统一起来,让学生始终怀着“童趣、童真、童心”,在学科课堂上“敢疑、巧思、勤做”,时刻向着“自信、想象、创造”快步前进,全面促进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哒哒进口.荷兰生物女老师脱衣服给正太们讲器官和骨骼…[EB/OL]. http://news.163.com/15/1012/09/B5NE01U700014Q2A.html#.
[2]袁振国.当代教育的五大使命[EB/OL]. http://edu.qq.com/a/20150602/062250.htm.
[3]郭兴华,竺可青,应晓燕. 屠呦呦: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N].浙江日报,2015-10-6(2)
[4]陈钧,崔曜. 袁隆平: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N].重庆日报,2015-8-12(1)
[5]袁振国.学校教育需要进行一场结构性变革 [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212/16/16067555_448162585.shtml.
[6]徐长发.创新人才从这里起步:特色学校精彩案例[D].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7]蒋明权.“电影、阅读、生活”课程开发探索[J].电教世界,2015(4):33-37.
[8]李萍.谢家湾小学以课程整合促进学校变革—— “小梅花”绽放每个孩子的光彩[N].中国教育报,2015-10-29(6)
基金项目:重庆市2015年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重点项目:“重庆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对策研究”(编号:cstc2015jccxB00014)、重庆市2015年重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改革试点”(文号:渝教改〔2015〕8号)、重庆市2015年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重庆市中学科技教育指导纲要研究”(文号:渝教基〔2015〕65号)。
作者简介:
杨永双:1968年1月出生,男,重庆武隆人。中学高级教师,武隆县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重庆市电化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团队成员。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
邵瑞劲:1964年10出生,男,重庆武隆人。中学高级老师,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科技活动部主任。研究方向为科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