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艺术类实验教学运行模式与实践——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管理中心为例
【作者】 方渠娟 潘召南 尹 恒
【机构】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从我国近现代大学教育的历史经验上看,实验教学仅仅是理、工、农、医类大学所具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文艺术类大学教育几乎没有必然关系,国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系统的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在国内人文艺术院校中尚无典型范例参照,各院校都处于探索的过程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借鉴国内外艺术院校优秀的实验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办学经历、地缘人文艺术的特点和其他基础条件进行综合思考,探索艺术类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艺术;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实践
1研究背景
从我国近现代大学教育的历史经验上看,实验教学仅仅是理、工、农、医类大学所具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文艺术类大学教育几乎没有必然关系,且概念的内涵也被限定在一个狭义的范围内,大学文理分科导致专业界限成为人才知识结构和知识面的分水岭,知识成了文化的桎梏。近十年来,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对国内大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使中国教育这块几十年未变的冻土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变革。新的学校不断在产生、新的学科不断在建立、办学规模逐年递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文、理、工、农等类院校中建立艺术学科。具统计全国一千余所大学中有70%的院校建立了艺术学科,每年有数万艺术学子毕业,由于各学校的办学条件良莠不齐,教学质量参差各异,这些学生的能力、素质也各异。
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系统的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在国内人文艺术院校中尚无典型范例参照,各院校都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传统作坊式的制作已不再适合今天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要求,正处于成长变革期的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又不可完全移植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艺术教育经验,但怎样的实验教学方式才适应中国当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在办学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办什么样层次的学校?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人才?用什么方式和条件培养?今天的艺术媒介不再仅仅是画笔、颜料、纸,设计也不再局限于图纸、尺子,数字时代的文明现象自有它不可类比的特点,以时代的科技和艺术有效结合才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
四川美院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的建设也是基于此种目标进行规划,并借鉴国内外艺术院校优秀的实验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办学经历、地缘人文艺术的特点和其他基础条件进行综合思考,探索艺术类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2 目标
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探索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本课题研究,力求探索出能够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3 研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国内一流美术学院的调研,选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我校本科教学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全校实验教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改革方案。
对我校相关专业对口的市场业态情况进行调研,寻找出针对成长方式改革的新途径,将我校装饰专业涉及的实验室进行改革方案试点,在试点改革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总结经验、调整措施,为项目研究提供比较详实的材料和数据。
通过对教师、学生进行多次访谈和交流,进一步完善项目研究成果后对全校实验教学模块进行推广。
4 实验教学运行模式与实践
4.1建立适应精英艺术教育与大众化艺术教育并行模式下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学科深厚的积累、广泛的影响和新兴学科良好的社会应用前景,结合中心已经建设形成的高配置、高标准、类型齐备、设施一流、专业覆盖面广的实验教学条件,创建了我校实验教学的全新管理体系,在加强学生素质、能力、意识、人格培养的基础上,提炼了以下几点改革思路:
①将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从传统讲授、绘画练习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启发实验、实践、为主的实验教学。通过教学结合创作实践,使学生学会主动的寻找创新目标,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认知专业理论,接触多种问题,掌握多种技术手段。
②建立以学生自主设定创新目标为主导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责任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引导、启发,鼓励学生把掌握的实验技能运用于创作实践中,通过自主创意——>自主选购材料——>自行制作、安排——>成果形成分析——>工时、材料、经费——>使用文献管理一系列课程程序,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③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艺术各学科教育的共同规律,考虑到各阶段教学的不同要求,设定了实验教学的五个阶段性培养策略。
认知与运用——技能培养
转化与实践——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制作与成本——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
协作与互动——合作能力的培养
文献与管理——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的培养
本着开放办学的方针,实行时间、空间、器材、内容、面向的全方位开放,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和社会人群的需求。在时间上。实验中心实行全天全方位开放运行。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意愿进入实验室,自由的开展实验活动。在空间上。实验中心的各个实验室没有厚墙隔离,而是用玻璃进行功能划分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实验空间内体验形式多样的实验氛围,从而大大地激发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器材上。实验中心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学生通过开放的材料超市自由选择实验所需的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设计。在范围上。实验中心不仅向本校各专业师生开放,也向其他院校的师生开放。而且还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以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整体作用。
4.2贯彻“跨域融合”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优势资源的共享。
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启发学生艺术心智为核心,构建学生为主导的实验教学体系,强调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尽是追求完美的结果,而是重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寻创新的可能,掌握实现创新的技术手段、材料性能和运用设备、工具的能力,并建立“四个意识”,即自主创新意识、健康安全意识、制作成本意识、环保节能意识。通过定向培养使学生体验到创作的成就感和劳动的乐趣,形成良好的人格与素质。
跨越学科领域——实现了学校以美术、艺术设计为主导,融合建筑学、影视动画、工业设计等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教学格局,通过开放、自由、融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各专业学科的交叉互补。其次,通过教学与创作、创作与实践互动的教学实验平台,实现了艺术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互融合。通过一系列跨学科实验课程的开展,拓宽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艺术创作观。
跨越校际隔阂——打破高校间的隔离和壁垒,体现出多学科、跨学院的交叉互动。在实现各自教学设备资源、学科资源、师资力量形成共享的同时,更加促进了高校间、师生间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科建设的交流与启迪。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已先后同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开展了相关校际间教学互动和学术交流,为提升区域艺术教育、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跨越理论的局限——将专业理论知识贯穿于课堂创作实践中,真正凸现了以学生为主导,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艺术实验教学特色。在此基础之上,将实验教学同社会需求相结合,突破了传统艺术教育的局限,以开放的态度实现了知识与现实的紧密融合。
校内,实现各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相互启发,形成优势突出的交叉性学科,现全校实验室绝大部分由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统一规化、建设和管理,现有实验室20个,管理面积20000多平方米,统一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使用,打通了专业之间的使用隔阂,为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活动提供了方便的实践平台。
校外,积极联系重庆各兄弟院校,推广和完善该项目研究成果。通过和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深入合作,优势互补、加强交流,提高了师生的专业认知度和知识广度,使校校联合真正落到实处。
4.3探索艺术实验教学的新途径。
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学科深厚的积累、广泛的影响和新兴学科良好的社会应用前景,结合中心已经建设形成的高配置、高标准、类型齐备、设施一流、专业覆盖面广的实验教学条件,创建我校实验教学的全新管理体系。在实验室建设规化上,第一次对艺术类实验室进行了分类建设,提出了研究性实验室:陶瓷釉料研究实验室、西南民族民间工艺实验室、考古分析研究实验室、造纸工艺研究实验室、艺术品修复实验室等;综合性实验室:综合版画实验室、综合演播实验室、综合服装实验室、综合环艺实验室等;基础性实验室:陶瓷实验室、服装实验室、漆艺实验室、纤维艺术实验室、版画实验室、精工实验室、木工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金属工艺实验室、油泥模型实验室、铸铜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影像编辑实验室、印刷实验室、玻璃实验室等。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明确了学校实验室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主向转变为大力建设综合性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弥补艺术院校长期以来对科研关注不够的不足,为学校打造学术引领作用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
4.4创新艺术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根据“跨域融合”的实验教学理念和实验教学定位,对绘画、设计艺术、雕塑、工业设计、建筑、影视动画等多个学科所涉及的实验教学课程进行规划、建设和执行,共分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创新层次。每个层次不仅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难易要求,同时在每个层次中又包含了对不同课程项目的内容要求,使我校的实验教学在基础层次中有综合与创新的内容,在综合与创新层次中有基础技能的训练。使得课程教学具有多重功能,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实现创新意识、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实验课程考核形式以方案考评、实物考评、过程考评、文献考评四个方面建立多元考核标准。其中方案考评主要考核观念创新程度,包括图示方案、作图深度的考核;实物考评主要考核创作与应用程度;过程考评主要考核技术程度,包括制作工艺、材料运用、技术操作的考核;文献考评主要考核自我管理,包括实施计划书、教辅辅导评价、成本核算的考核。
4.5大力加强展示性教育环节。
艺术是被人欣赏的,艺术教育的过程和实验教学环节同样具有展示的价值。注重实验室布局的流畅、空间分割的通透、周边环境的优美,优秀作品的展示,整个实验环境从内到外充满艺术气息与魅力,师生实验教学的生动过程与建筑和环境的有机结合,无疑是一部正在放映的艺术教育大片,因此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吸引许多人前去参观。这样的动与静的展示对推进全民审美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示性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加强了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厅、学生作品展示橱窗的建设,让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不再局限在本专业的小范围中,更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和眼界。
5 结语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现已成为目前全国同等艺术院校中规模最大、综合设备配置最高、学科面向最广、共享性最强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三年的运行,很好的贯彻了“跨域融合”的实验教学理念,有效的支撑了各学科的教学,充分的发挥了艺术与技术、创新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心根据艺术教育规律和艺术创作特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运行管理制度,使之具有“高起点建设、现代化管理、全方位开放”的鲜明特色和教学功能。借此保障了我校在实验教学与创作方面在国内美术院校中的领先地位,其经验与成效具有广泛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粱南,昝加禄,李鑫,张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路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5):118-119
[2] 赖春霞,陈家驹,孙群等.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5):164-165
[3] 吕守林.以“分层次教学”为理念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112-113
[4] 曹文,方渠娟.谈艺术类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275-276
备注:课题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
关键词:艺术;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实践
1研究背景
从我国近现代大学教育的历史经验上看,实验教学仅仅是理、工、农、医类大学所具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文艺术类大学教育几乎没有必然关系,且概念的内涵也被限定在一个狭义的范围内,大学文理分科导致专业界限成为人才知识结构和知识面的分水岭,知识成了文化的桎梏。近十年来,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对国内大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使中国教育这块几十年未变的冻土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变革。新的学校不断在产生、新的学科不断在建立、办学规模逐年递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文、理、工、农等类院校中建立艺术学科。具统计全国一千余所大学中有70%的院校建立了艺术学科,每年有数万艺术学子毕业,由于各学校的办学条件良莠不齐,教学质量参差各异,这些学生的能力、素质也各异。
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系统的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在国内人文艺术院校中尚无典型范例参照,各院校都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传统作坊式的制作已不再适合今天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要求,正处于成长变革期的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又不可完全移植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艺术教育经验,但怎样的实验教学方式才适应中国当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在办学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办什么样层次的学校?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人才?用什么方式和条件培养?今天的艺术媒介不再仅仅是画笔、颜料、纸,设计也不再局限于图纸、尺子,数字时代的文明现象自有它不可类比的特点,以时代的科技和艺术有效结合才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
四川美院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的建设也是基于此种目标进行规划,并借鉴国内外艺术院校优秀的实验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办学经历、地缘人文艺术的特点和其他基础条件进行综合思考,探索艺术类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2 目标
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探索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本课题研究,力求探索出能够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3 研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国内一流美术学院的调研,选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我校本科教学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全校实验教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改革方案。
对我校相关专业对口的市场业态情况进行调研,寻找出针对成长方式改革的新途径,将我校装饰专业涉及的实验室进行改革方案试点,在试点改革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总结经验、调整措施,为项目研究提供比较详实的材料和数据。
通过对教师、学生进行多次访谈和交流,进一步完善项目研究成果后对全校实验教学模块进行推广。
4 实验教学运行模式与实践
4.1建立适应精英艺术教育与大众化艺术教育并行模式下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学科深厚的积累、广泛的影响和新兴学科良好的社会应用前景,结合中心已经建设形成的高配置、高标准、类型齐备、设施一流、专业覆盖面广的实验教学条件,创建了我校实验教学的全新管理体系,在加强学生素质、能力、意识、人格培养的基础上,提炼了以下几点改革思路:
①将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从传统讲授、绘画练习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启发实验、实践、为主的实验教学。通过教学结合创作实践,使学生学会主动的寻找创新目标,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认知专业理论,接触多种问题,掌握多种技术手段。
②建立以学生自主设定创新目标为主导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责任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引导、启发,鼓励学生把掌握的实验技能运用于创作实践中,通过自主创意——>自主选购材料——>自行制作、安排——>成果形成分析——>工时、材料、经费——>使用文献管理一系列课程程序,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③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艺术各学科教育的共同规律,考虑到各阶段教学的不同要求,设定了实验教学的五个阶段性培养策略。
认知与运用——技能培养
转化与实践——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制作与成本——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
协作与互动——合作能力的培养
文献与管理——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的培养
本着开放办学的方针,实行时间、空间、器材、内容、面向的全方位开放,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和社会人群的需求。在时间上。实验中心实行全天全方位开放运行。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意愿进入实验室,自由的开展实验活动。在空间上。实验中心的各个实验室没有厚墙隔离,而是用玻璃进行功能划分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实验空间内体验形式多样的实验氛围,从而大大地激发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器材上。实验中心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学生通过开放的材料超市自由选择实验所需的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设计。在范围上。实验中心不仅向本校各专业师生开放,也向其他院校的师生开放。而且还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以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整体作用。
4.2贯彻“跨域融合”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优势资源的共享。
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启发学生艺术心智为核心,构建学生为主导的实验教学体系,强调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尽是追求完美的结果,而是重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寻创新的可能,掌握实现创新的技术手段、材料性能和运用设备、工具的能力,并建立“四个意识”,即自主创新意识、健康安全意识、制作成本意识、环保节能意识。通过定向培养使学生体验到创作的成就感和劳动的乐趣,形成良好的人格与素质。
跨越学科领域——实现了学校以美术、艺术设计为主导,融合建筑学、影视动画、工业设计等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教学格局,通过开放、自由、融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各专业学科的交叉互补。其次,通过教学与创作、创作与实践互动的教学实验平台,实现了艺术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互融合。通过一系列跨学科实验课程的开展,拓宽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艺术创作观。
跨越校际隔阂——打破高校间的隔离和壁垒,体现出多学科、跨学院的交叉互动。在实现各自教学设备资源、学科资源、师资力量形成共享的同时,更加促进了高校间、师生间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科建设的交流与启迪。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已先后同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开展了相关校际间教学互动和学术交流,为提升区域艺术教育、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跨越理论的局限——将专业理论知识贯穿于课堂创作实践中,真正凸现了以学生为主导,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艺术实验教学特色。在此基础之上,将实验教学同社会需求相结合,突破了传统艺术教育的局限,以开放的态度实现了知识与现实的紧密融合。
校内,实现各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相互启发,形成优势突出的交叉性学科,现全校实验室绝大部分由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统一规化、建设和管理,现有实验室20个,管理面积20000多平方米,统一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使用,打通了专业之间的使用隔阂,为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活动提供了方便的实践平台。
校外,积极联系重庆各兄弟院校,推广和完善该项目研究成果。通过和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深入合作,优势互补、加强交流,提高了师生的专业认知度和知识广度,使校校联合真正落到实处。
4.3探索艺术实验教学的新途径。
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学科深厚的积累、广泛的影响和新兴学科良好的社会应用前景,结合中心已经建设形成的高配置、高标准、类型齐备、设施一流、专业覆盖面广的实验教学条件,创建我校实验教学的全新管理体系。在实验室建设规化上,第一次对艺术类实验室进行了分类建设,提出了研究性实验室:陶瓷釉料研究实验室、西南民族民间工艺实验室、考古分析研究实验室、造纸工艺研究实验室、艺术品修复实验室等;综合性实验室:综合版画实验室、综合演播实验室、综合服装实验室、综合环艺实验室等;基础性实验室:陶瓷实验室、服装实验室、漆艺实验室、纤维艺术实验室、版画实验室、精工实验室、木工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金属工艺实验室、油泥模型实验室、铸铜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影像编辑实验室、印刷实验室、玻璃实验室等。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明确了学校实验室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主向转变为大力建设综合性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弥补艺术院校长期以来对科研关注不够的不足,为学校打造学术引领作用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
4.4创新艺术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根据“跨域融合”的实验教学理念和实验教学定位,对绘画、设计艺术、雕塑、工业设计、建筑、影视动画等多个学科所涉及的实验教学课程进行规划、建设和执行,共分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创新层次。每个层次不仅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难易要求,同时在每个层次中又包含了对不同课程项目的内容要求,使我校的实验教学在基础层次中有综合与创新的内容,在综合与创新层次中有基础技能的训练。使得课程教学具有多重功能,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实现创新意识、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实验课程考核形式以方案考评、实物考评、过程考评、文献考评四个方面建立多元考核标准。其中方案考评主要考核观念创新程度,包括图示方案、作图深度的考核;实物考评主要考核创作与应用程度;过程考评主要考核技术程度,包括制作工艺、材料运用、技术操作的考核;文献考评主要考核自我管理,包括实施计划书、教辅辅导评价、成本核算的考核。
4.5大力加强展示性教育环节。
艺术是被人欣赏的,艺术教育的过程和实验教学环节同样具有展示的价值。注重实验室布局的流畅、空间分割的通透、周边环境的优美,优秀作品的展示,整个实验环境从内到外充满艺术气息与魅力,师生实验教学的生动过程与建筑和环境的有机结合,无疑是一部正在放映的艺术教育大片,因此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吸引许多人前去参观。这样的动与静的展示对推进全民审美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示性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加强了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厅、学生作品展示橱窗的建设,让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不再局限在本专业的小范围中,更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和眼界。
5 结语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现已成为目前全国同等艺术院校中规模最大、综合设备配置最高、学科面向最广、共享性最强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三年的运行,很好的贯彻了“跨域融合”的实验教学理念,有效的支撑了各学科的教学,充分的发挥了艺术与技术、创新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心根据艺术教育规律和艺术创作特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运行管理制度,使之具有“高起点建设、现代化管理、全方位开放”的鲜明特色和教学功能。借此保障了我校在实验教学与创作方面在国内美术院校中的领先地位,其经验与成效具有广泛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粱南,昝加禄,李鑫,张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路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5):118-119
[2] 赖春霞,陈家驹,孙群等.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5):164-165
[3] 吕守林.以“分层次教学”为理念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112-113
[4] 曹文,方渠娟.谈艺术类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275-276
备注:课题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