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用爱心点亮教育——谈寄宿制民族中学的亲情教育
【作者】 金峻山
【机构】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寄宿生由于亲情缺失造成的学习问题、道德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生活困难问题、心理压力问题相对突出,这会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的。这就要求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从原来的学习教导者、管理者、督导者转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引领者、生活的导向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亲情教育的代替者。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寄宿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其次,明确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
关键词:寄宿制民族中学 爱心 亲情教育
寄宿生作为一个较特殊的学生群体,远离父母,在校时间长,脱离了监护人的直接教育,家校难以及时沟通造成的学习问题、道德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生活困难问题、心理压力问题相对突出,这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这需要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倾注更多的心血,生活上多关心,做人上多引导,学习上严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探索和实践中寻求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与方法。
一、了解寄宿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开展工作
寄宿生由于远离父母,容易产生孤独感。平时在校上课感觉不明显,一有闲暇时间,可能孤寂袭身。个别学生可能产生自卑、怯懦的性格特点。自控能力较差的寄宿生,脱离父母的束缚,自由散漫,为所欲为,学习一落千丈。生活能力较差的寄宿生,不能照顾自己,身体每况愈下。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多观察、多疏导,防微杜渐,及时搞好寄宿生管理工作。
1、用爱心换来信任
前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1] 爱心是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时时处处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的关心上。例如:天气变化了,提醒学生添加衣物,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学生,关心他们一日三餐能否按时进行等。有好多学生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每学期只能回一次家,思念父母、生活不习惯等因素影响着许多学生,学生心理一度处于消极状态。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担负起父母的责任,为学生排忧解难。有的任何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学生,然后才能教育好学生。
2、多注重寄宿学生的养成教育
寄宿生由于长期脱离父母的管教,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很多学生不注意个人卫生,随手扔垃圾,抽烟,喝酒,追逐名牌,相互攀比,消费无节制等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性格偏激极端,意志品质及其脆弱。所有这些都是寄宿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这就要求管理中一方面做好疏导工作,另一方面以校纪、班规为准绳,严格要求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3、用“三个学会”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会做人。引导他们处理好两个关系。同学之间,要与人为善、宽容和睦、乐于助人,营造轻松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之间,要主动交流、寻求帮助,培养和谐的师生感情。(2)学会学习。要求寄宿生努力适应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科学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3)学会生活。加强生活自理能力,要求他们提高作息效率、科学饮食、注意卫生、加强锻炼等,培养他们计划自己生活以及未来的能力。
4、制定学习目标,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每学期刚开学,鼓励学生自己制定计划、落实计划。学习过程中,不时对照计划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步伐。通过鼓励,劝戒,指出不足,寄予希望,引导学生由“他律”到“自律”,促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明确自己的角色,承担自己的责任
1、健全人格的引领者
人格指个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和行为倾向,能体现个人的身心组织特色。可塑性、可变性强的寄宿制学生由于亲情缺失,其人格发展十字路口,如果没有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对错、成败和社会现象,谁也不能保证被我们成人看成小问题的事件就不会毁其一生。寄宿制学生的人格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何种水平,往往与其长期接触的教师们关系密切。所以,教师一定要针对寄宿制学生的人格特点和存在问题,从感情上俘获学生的心,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引领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
2、生活的导向者
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包括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寄宿制教师首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问题,尤其是年龄小或过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学生。
教师培养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先自理自立,后自能自强”的正确生活态度,如勤俭节约、对自己言行负责;二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件小事,如洗手、起床、叠被、刷牙、衣服摆放、鞋子穿脱等;三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小到洗脸刷牙、洗衣做饭,大到说话行事、与人交往;四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大脑中储存的一笔钱,这笔钱不断增值,而人在自己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2]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历来是教师工作的重头戏,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3、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寄宿学生因家庭教育缺失、管教不力,往往(下转第6页)(上接第80页)存在自私、冷酷、孤僻、懒惰、胆怯、纪律性差等特点。他们有的不守纪律,顶撞老师,欺负同学;有的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责任感和应变能力;而有的承受挫折力差、人际关系不和谐。这些异常心理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需要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心理异常症状,运用一定的心理疏导技术,帮助学生克服异常心理,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亲情教育的替代者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长期远离父母,亲情教育严重缺失,所以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亲情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该像父母一样给予他们亲情方面的关爱、生活方面的照料、行为方面的支持、学习方面的帮助、精神方面的鼓励。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3] 教师应成为神的化身,只有把所有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才能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角落。所以,寄宿制教师应从各方面尊重,关爱和鼓励学生。当他们失落时,用微笑送去鼓励;当他们失意时,用语言送去鼓励;当他们伤心时,用行动送去鼓励。[4]
总之,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寄宿制学校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在独立的生活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李镇西老师说:“我们所做的都是必须要做的。我们感受了学生太多的爱,我们只有用更多的爱去回报我们的学生。”[5] 我想只要我们以人为本,以金子般的爱心来对待学生,多一分尊重,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善待每位学生,相信学生未来的辉煌,就在我们的无限热爱中。
参考文献:
[1]陈阿楠.师爱如雨[M].陕西教育.2007(09)
[2]汪卫卫.谈低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M]. 科学教育家.2008(01)
[3]胡昕.情感读本道德篇[M]. 河南:情感读本杂志社.2012(10)
[4]王飞等.浅谈如何做好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M].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5)
[5]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 广西:漓江出版社.2007.01
关键词:寄宿制民族中学 爱心 亲情教育
寄宿生作为一个较特殊的学生群体,远离父母,在校时间长,脱离了监护人的直接教育,家校难以及时沟通造成的学习问题、道德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生活困难问题、心理压力问题相对突出,这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这需要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倾注更多的心血,生活上多关心,做人上多引导,学习上严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探索和实践中寻求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与方法。
一、了解寄宿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开展工作
寄宿生由于远离父母,容易产生孤独感。平时在校上课感觉不明显,一有闲暇时间,可能孤寂袭身。个别学生可能产生自卑、怯懦的性格特点。自控能力较差的寄宿生,脱离父母的束缚,自由散漫,为所欲为,学习一落千丈。生活能力较差的寄宿生,不能照顾自己,身体每况愈下。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多观察、多疏导,防微杜渐,及时搞好寄宿生管理工作。
1、用爱心换来信任
前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1] 爱心是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时时处处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的关心上。例如:天气变化了,提醒学生添加衣物,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学生,关心他们一日三餐能否按时进行等。有好多学生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每学期只能回一次家,思念父母、生活不习惯等因素影响着许多学生,学生心理一度处于消极状态。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担负起父母的责任,为学生排忧解难。有的任何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学生,然后才能教育好学生。
2、多注重寄宿学生的养成教育
寄宿生由于长期脱离父母的管教,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很多学生不注意个人卫生,随手扔垃圾,抽烟,喝酒,追逐名牌,相互攀比,消费无节制等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性格偏激极端,意志品质及其脆弱。所有这些都是寄宿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这就要求管理中一方面做好疏导工作,另一方面以校纪、班规为准绳,严格要求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3、用“三个学会”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会做人。引导他们处理好两个关系。同学之间,要与人为善、宽容和睦、乐于助人,营造轻松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之间,要主动交流、寻求帮助,培养和谐的师生感情。(2)学会学习。要求寄宿生努力适应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科学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3)学会生活。加强生活自理能力,要求他们提高作息效率、科学饮食、注意卫生、加强锻炼等,培养他们计划自己生活以及未来的能力。
4、制定学习目标,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每学期刚开学,鼓励学生自己制定计划、落实计划。学习过程中,不时对照计划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步伐。通过鼓励,劝戒,指出不足,寄予希望,引导学生由“他律”到“自律”,促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明确自己的角色,承担自己的责任
1、健全人格的引领者
人格指个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和行为倾向,能体现个人的身心组织特色。可塑性、可变性强的寄宿制学生由于亲情缺失,其人格发展十字路口,如果没有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对错、成败和社会现象,谁也不能保证被我们成人看成小问题的事件就不会毁其一生。寄宿制学生的人格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何种水平,往往与其长期接触的教师们关系密切。所以,教师一定要针对寄宿制学生的人格特点和存在问题,从感情上俘获学生的心,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引领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
2、生活的导向者
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包括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寄宿制教师首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问题,尤其是年龄小或过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学生。
教师培养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先自理自立,后自能自强”的正确生活态度,如勤俭节约、对自己言行负责;二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件小事,如洗手、起床、叠被、刷牙、衣服摆放、鞋子穿脱等;三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小到洗脸刷牙、洗衣做饭,大到说话行事、与人交往;四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大脑中储存的一笔钱,这笔钱不断增值,而人在自己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2]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历来是教师工作的重头戏,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3、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寄宿学生因家庭教育缺失、管教不力,往往(下转第6页)(上接第80页)存在自私、冷酷、孤僻、懒惰、胆怯、纪律性差等特点。他们有的不守纪律,顶撞老师,欺负同学;有的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责任感和应变能力;而有的承受挫折力差、人际关系不和谐。这些异常心理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需要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心理异常症状,运用一定的心理疏导技术,帮助学生克服异常心理,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亲情教育的替代者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长期远离父母,亲情教育严重缺失,所以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亲情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该像父母一样给予他们亲情方面的关爱、生活方面的照料、行为方面的支持、学习方面的帮助、精神方面的鼓励。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3] 教师应成为神的化身,只有把所有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才能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角落。所以,寄宿制教师应从各方面尊重,关爱和鼓励学生。当他们失落时,用微笑送去鼓励;当他们失意时,用语言送去鼓励;当他们伤心时,用行动送去鼓励。[4]
总之,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寄宿制学校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在独立的生活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李镇西老师说:“我们所做的都是必须要做的。我们感受了学生太多的爱,我们只有用更多的爱去回报我们的学生。”[5] 我想只要我们以人为本,以金子般的爱心来对待学生,多一分尊重,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善待每位学生,相信学生未来的辉煌,就在我们的无限热爱中。
参考文献:
[1]陈阿楠.师爱如雨[M].陕西教育.2007(09)
[2]汪卫卫.谈低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M]. 科学教育家.2008(01)
[3]胡昕.情感读本道德篇[M]. 河南:情感读本杂志社.2012(10)
[4]王飞等.浅谈如何做好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M].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5)
[5]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 广西:漓江出版社.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