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历史文献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唐生超

【机构】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人教版中学历史教材在编辑中引用了大量的文史资料,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但在教学中对这些资料的运用并不充分和科学,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在历史学科中,越来越多的历史教育者认识到历史文献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他们开始关注历史文献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本文初步探讨文史资料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
  关键词:历史文献 历史教学 作用
  在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材中,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教材内容更加广泛,也更贴近历史本身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佐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在教材中的表现形式是:课前提示、阅读课文、史料、图画、图表、历史地图、注释、课内思考题及课后思考题等,其中最能引人注意的是文字,图片,等历史文献等,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献,是指记述历史的文字材料,历史地图,考古发现,历史遗址、文物等。那么如何发挥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对不同的文献资料做到物尽其用,如何利用文献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越发显得重要。所以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了。
  关于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英国学者早就提出,美国在历史教学中也特别运用历史文献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在历史学科中,越来越多的历史教育者认识到历史文献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他们开始关注历史文献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⒈构历史场景,深入体验历史事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必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应当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整体的历史呈现,但在现行教材中却是由一个一个历史事件组成的,而单个的历史事件不能完整地反映历史真象,如何将单个的历史事件整合在一起,全面呈现历史真象才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史料的运用就是重要的手段,用现代科技如多媒体来体现,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更能对历史产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讲述秦迅速灭亡时,设置悬念,讲故事:“当时秦国的市场,有一个怪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引发学生兴趣启动思维,展示文献“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断足盈车”。老师讲解释义,学生随着老师的叙述而探究思考,这样平淡的原始材料就活起来了,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体会自己分析问题的乐趣,又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材的描述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了。学生很快就能明白秦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秦的暴政。对之后的秦农民起义暴发的历史必然性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现史料,如《大泽乡起义图》,秦兵马,敦煌壁画等,也能起到很好再现历史面场景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2.提高历史感悟,培养鉴别文献的能力,体验论从史出。
  历史学科的教学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要有浓郁的历史气息,文化气息。培养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这也应该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原则和目的。正确恰当引用原始文献材料,既可以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出“自己”对历史认识的结论,从而认识到我们学习的历史知识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如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在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而诸将相或乘牛车”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就呈现在面前了。文帝,景帝时期实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再展示《资治通鉴》的记载“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和《汉书食货志》“都鄙廪满,而府库余财”。对前后史料的对比,学生就可以真实客观地理解西汉经济的发展过程。就能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从而得出统治要想巩固其统治,就必须关心民生,发展经济的历史结论。再如,在讲述西汉削藩问题时,就可以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能把西汉王国分裂割据的情形真实的呈现现在学生面前,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对于削藩的必要性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3.强阅读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活动中体会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特点就是“在活动中学习”。认为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就必须充分而且恰当地引入史料,对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开展“历史故事擂台赛”。首先要求学生收集,加工整理自己比较擅长的故事,学生在讲“烽火戏诸侯”故事就比较精彩。再如,在讲述抗美援朝中中国的出兵原因时,可引用两段材料,一是朝鲜金日成首相和朴宪永外相联名发来的急电“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二是彭德怀总司令对出兵的看法“……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国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直观上感知史料,通过分析史料,就可以明确我国出兵的原因:保家卫国。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史料,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然后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高阅读能力是很有作用的。
  4.培养探究精神,学会在繁杂的文献史料中归纳总结,体会沉静的阅读之美。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丰富起来,成为一个思想丰富且具有独立见解的人。学生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的解释。这只是一种积累,并没有将所学知识升华为。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学会收集整理史料,并能够从繁杂的史料中归纳自己需要的(下转第96页)(上接第88页)东西,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涵义十分宽泛,并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阐发。“予仁若考”(《尚书 金滕》)指的是才能和美德;“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仁者“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就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 卫灵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 雍也》)。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还是能从上述史料中认识到孔子所讲的“仁”,是同“礼”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学生通过这种类型的探讨,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开阔思维,体会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
  2.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国外学科教育》 2001年
  3.严先元编著.《教师的教学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11页. 
  4.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5.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学用书